分享

难得一见西周玉器

 博搜艺术 2020-02-22

 1,目前一般人有一种观念,认为玉料优劣和程度可以用来判断使用者身分的高低,但在实际上的研究却困难。由出土资料可知,玉料的好坏和身分的高低并无直接关联,却与使用目的或功能紧密结合。上好的白黄玉料多作为墓主人身上的佩饰,至于青碧色玉料则做为其它葬具的原料来源。同一墓中同时出土质地差异极大的西周玉器,说明有关玉料等级的研究,应该首重于功能的判断,而非使用者身份的高低。

 2,沁色鉴定沁——让西周玉器变的千姿百态,它赋予西周玉器新的生命,让爱玉者如刺如醉,让历史变得更神秘也更清晰。

 3,沁色也是西周玉器老相的质变现象之一。西周玉器由于长年埋在地底发生了质变,周遭其他元素离子通过渗透而入,从而造成的颜色变化,便是“沁色”。西周玉器受沁不会影响它的质地质感,同样也会有油光包浆,而且还会越盘越温润。好的沁色就会有好的色泽和通透感,从而能增加西周玉器器的玩赏价值。

 4,湿度法

 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层灰皮出现。出灰现象还要根据坑口环境的干湿,酸碱度,坑内物质等对西周玉器锓蚀的程度而定。

 5,变形。

 松软的西周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变形。刚出土的松软西周玉器,在初盘时期,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西周玉器。经在空气中放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得坚硬起来。

 6,冰裂纹。

 冰裂纹又称“开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热胀冷缩和水、空气作用,以及弱酸、弱硷的腐蚀)现象,以及沁进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时间要在1900年以上。

 7,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西周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西周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西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西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西周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西周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西周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