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琳琅珍籍的装帧与修护

 ha888cz 2020-02-22

    □山东艺术学院 罗 兰
    我国古代的书籍,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简册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七种主要装帧形式。这些装帧形式是古籍的外在形态,结合其他措施保护着古籍,成为古籍续命的关键所在。己亥秋冬,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我们有幸见到了琳琅满目的历代珍籍,并对古籍的装帧形式与修护方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卷轴装
    卷轴装是一种图书的装订方式,它将纸黏结成长幅,以圆棒作轴杆,从左至右卷成一束而成,在东汉至宋初最为流行。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开卷有益”“手不释卷”就是从卷轴装而来的。傅咸(239-294)的《纸赋》曾说,卷轴装书籍的特点是“揽之则舒,舍之则卷”。比较讲究的经书在抄写之前,纸张要“入黄”,即古人用黄檗树的树皮、果实作为黄色染料进行染纸,以驱蠹虫吃书,防止虫蛀。古代称书为黄卷,渊源有自啊!
在大展第一展厅“国宝吉光”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藏唐写本西晋陆机撰《辩亡论》,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颂诸主,下篇扬其先功,探讨吴国灭亡原因。此写本为上篇,为《文选》写卷的零篇,黄纸墨书,工楷写就,字体舒朗俊秀,是敦煌唐人写本中的翘楚。这本卷轴装《辩亡论》中显而易见涂抹与修改的痕迹,且蕴含了“信口雌黄”的来历和渊源。首先,古人在黄纸上写错字就会用雌黄这种颜料把错字涂满,待干后再修改错字,不仅做到颜色统一内容正确,还节省物力财力,免去挖掉补字再重写之忧。在那个时候,古人就已经用这种修正方式保护书籍,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创造能力,其对古籍的研究用心程度实在令后辈感慨。其次,为了方便卷舒,防止折损,又在曝露于最外边、容易磨损的卷子右端留出一段,用纸、罗或绢包起来,以保护正文文字不被磨损。卷轴收卷之后,有些书卷还会用纺织品裹封,以便保护书卷免于灰尘、水污及虫鼠的直接损害。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许多经卷、文书均用纺织品的书帙封装,有的还包了两层。再者,为了保护经卷不被污染,防止蠹虫侵害啃噬,诸多经卷在背面用蜡板打磨至光滑,此方法在书画装裱中得到广泛运用。现在国图修复师将此卷只在上下两边托了一层薄薄的皮纸,并且颜色略浅于原纸,遵从了“宁浅勿深”的修复方法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可逆性”的修复原则,保留了古人的装帧形式,也最大限度保护了古籍的原始面貌和现存状况。

    经折装
    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众借鉴印度传统装帧方式梵夹装的优点,而对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大约出现在唐中叶以后。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作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为互相连属的折子装,故名经折装。
经折装吸收了梵夹装容易翻检的优点,而且在古籍保护方面又有发展。其一,不需要穿绳,对纸张没有损害,能延长古籍的寿命。而且经折装制作简便,利用这个方法,已有的卷轴装佛经能很容易改装成经折装。经折装与梵夹装相较的诸多优势,注定了其很快取代梵夹装,成为佛经中最为通行的装帧形式。后来道教信徒,甚至现在很多寺院印制佛经也使用这种装帧形式,其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其二,在国图大展 “百代芸香”展厅有一册海华堂藏《太上三元赐福延生经》,全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此本为经折装,羊脑笺泥金抄本。何为“羊脑笺”?古笺纸名,清沈初《西清笔记》云:“羊脑笺以宣德磁青纸为之,以羊脑和顶烟墨窨藏久之。取以涂纸,砑光成笺。黑如漆,明如镜。始自明宣德间,制以写经,经久不坏,虫不能蚀。”羊脑笺是用羊脑和墨混合,因含有蛋白质、卵磷脂、油分,使其易于涂刷纸面,而后产生一层具有厚度的亮光表面,这会使得金汁书写字体不易下沉于纤维中,且色泽含蓄静谧,配以泥金书写、制图,历久弥坚。从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珍爱古书的门径可谓周全细密,精妙不已。

    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印刷术普遍应用后的宋元,刚好适应雕版印刷术的需要,即有着两个连续的页码刻在一块板上的特点,它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逐叶粘连版心,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大展第一展厅国家图书馆藏《册府元龟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均是这样的装帧形式。此二书均为“宋代四大书”的行列,页距较大,行格疏朗,写刻精美,颇有神韵。《册府元龟一千卷》其规模更是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他书。蝴蝶装在古籍保护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一是书皮是用硬纸板制作的,版心在内,对版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翻阅带来的磨损及伤害。二是浆糊固定,浆点在书脊处附有竖帘纹的皮纸,有效增强了古书的弹性和拉力,对于延长古书的寿命大有裨益。国图将其书平置并为蝶装本设置了有凹槽的放置架,是因为书根处写字,这样的陈列可保护字体免遭磨损,对古书的存放也是有益的,不仅适应书籍底部展开后的弧度,而且能减轻这些珍本陈列后变形的情况。此外,古籍在重装的时候接天头地脚,或是做成金镶玉的形式,目的就是尽量保护古籍的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不受损失,这就要求在修复过程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手段,对古籍进行再保护。书品宽大且耐观,用起来也方便。这样,前人在阅读使用古书时,于留白处做笔记或者留给后人做批注,对字体的掩盖和伤害就随之淡化了,能提高古籍的阅读质量,对于了解古籍的深层内涵是有锦上添花之宜的。

    包背装
    包背装起源于北宋后期,元明时书籍装帧多用此式,是针对蝴蝶装容易脱叶散乱而创造出的一种装帧形式。它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心朝外,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书皮的装法是一张包过的,与蝴蝶装相同。其无空白页,相比蝴蝶装来说是一种进步。
在大展第一展厅所见到的国图藏清乾隆内府写本清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津阁四库全书七万九千三百九卷》,就是原函包背装,该书先后抄成7部,仅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藏本保存完整。文津阁《四库全书》原藏承德避暑山庄,1915年拨交国图。全书128架6144函36304册,另总目20函128册,排架图4函4册。存世四部《四库全书》,惟此原架、原函、原书保存完好。包背装最大的特点就是牢固,它对于古书的保护可以体现在:靠浆糊和两个纸捻固定,做纸捻用拉力好的皮纸,很难用人力因素将其扯断,更不用说其他外力因素,有效增强了书的牢固程度,潜在的保护了古书的坚韧度。此外,蚂蟥襻在古书接背时的连接作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内府的装帧形式中,有的将书签镶嵌在书衣里面,看起来是凹进去的,其美观及用心程度堪称精绝。这其实是保护文字的一种方法,避免堆积的古籍相互剐蹭产生的毛剌,而且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使得书签脱落飘零。从装具上看,小到装书用的函套、书匣、书箱、书盒、书柜,大到书房、藏书堂、藏书楼都是为了保护书籍的完整性,特别还有的书柜设有帘子,更是阻隔了外界对书籍的干扰,做到既预防又保护,既典雅又实用。

    线 装
    线装书起源于南宋初年并在明代万历以后盛行。它是由蝴蝶装和包背装发展而来的,装订时将印页依中缝折正,使书口对齐,书前后加封面,打眼穿线即成。其明显特征是装订的书线露在书外。线装装帧在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先进。首先,线装书便于翻阅,不易散破,用线固定,做到了牢固长久。其次,加以用硬纸和布面作的书套,或用上下两块木板以线绳捆之,以利保护古书。
    在大展第一展厅,我们经眼了一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乾隆内府写、文源阁四库全书本、清张廷玉等撰的《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存五卷。《明史》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录四卷,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二百多年的历史。书中的校雠标记和签条,为修订留下的痕迹。是书为清修《明史》定本之前的一个修改底本,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书前护叶中有两张防蠹纸,橙色,古代称 “万年红”。古代护页在南方多用“红丹纸”,这是一种含四氧化铅成分的药纸,有效的避免古籍遭到蠹虫及其鼠啃的侵害。南方在装帧书籍时也很少加包角,也是因为其潮湿因素避免吸引虫蛀。这本古籍是用双线麻绳订眼的六眼线装书,材质和线装形式均为特殊,其自身牢固程度和受保护程度也可想而知。还有一种不常见的五眼线装,它是在书背处垫薄竹签,加固书的同时又不失弹性。然而,在这本书的首页正中间,有一方官府印章,不仅清楚的交代了收藏地点,还钤印在卷端,这枚大印章不易被作假替换,保护了书的原貌及特征。护叶上钤盖印记,表示内府对印鉴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能充分宣誓主权,显示皇家的威严和“皇统”地位。所以说盖印记也是一种保护古书的方法,使得古籍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古籍装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影响至深。它不仅能体现前人对古籍的重视,同时也对古籍的保护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揭示出中华民族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可贵精神。(本文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2019级文物鉴定与保护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全文由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勇慧指导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