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诗词联集过眼录(一) 卢象贤
弁言 余好诗词联,心静事了之时,每以读写诗词联为乐。吟朋知此,辄馈余诗词联集。多为自著,亦有代亲属、友人、乡贤而赠者。奈余精力有限,古人名集多未尽读,今人之作不免泛泛浏览一过而已;然馈者固望有以报焉。每思及此,五内常生愧疚。客岁秋九月初三夜,乐天所谓“露似珍珠月似弓”之时也。湖口周泽安先生惠寄《半山楼吟稿》,扉页有书满纸。中有句云:“请勿以寻常诗友依例应酬赠书等同视之!”余不觉惶恐。迄冬某日,同城小友胡剑冒雪而来,亲奉新著《十年集》,读其跋,有感激在下教诲提携云云,余又不觉赧颜。至今春,于江右诗社论坛网站复见武汉某诗友留言,云已寄出其第二本诗集,乃思其首集余读后尚无片言也,遂不觉大惭。乃思尽检近年所收诗集,重翻一过,付以片言只语。择余以为佳者,拈出一二,裨阅者窥斑知豹。非能中肯中的,聊表寸心而已。若有谵妄,幸诸吟长不以罪焉!公元二零一一年三月廿日,黄龙山人卢象贤识于浔阳。
于天墀(1816-1878)《于天墀诗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罕有诗才,尽多佳制。字务新奇,句求活脱。字境偶重,瑕不掩瑜。录其作四: 夏日 闲愁无定绪,况复已春残。久雨鸡声病,新晴鸭语欢。书惟催睡易,诗是写情难。赖有窗前月,宵来送与看。
秋夜 夜色落空庭,秋声倚月听。怪禽疑鬼啸,枯石作人形。雾锁千山梦,天低一寺星。遥看村树里,灯影放微青。
梅花 几生修到点尘无,才与群花品格殊。开两三枝横古岸,栽千万树在西湖。人无真赏休嫌淡,山有奇香不碍孤。若许风前频索笑,何妨终日对清癯。
代李靖斋作 炊烟一缕曳晴晖,低傍西村送客归。鸟立树梢和叶堕,鱼从水底贴天飞。溪光与日争明灭,山影随云变瘦肥。遥指行人回首处,暝痕还似恋征衣。
海印(1860-1924)《海印上人诗集》(湖南省文史研究馆2000年印行)。诗味醇厚,圆融流转。平中有奇,允称上乘。录其作五: 戊午七月二十二日自长沙入沩山途中杂感 飞虹玉潭清,荒祠伍公烈。江枫一夜霜,乱洒苌宏血。一径入松林,龙象纷罗列。招提散清梵,香积参禅悦。静公开莲社,高贤复萦结。我来访遗迹,兵火搜残碣。芳踪不可攀,冷踏空山月。
益阳怀梅叟 朔风吹户牖,永夜益凄清。惆怅莲塘客,弥伤久别情。寒灯窥远梦,孤月递微明。老病归何处,毵毵白发生。
丁巳八月与天隐翁游浏阳道吾山途中得诗四首 秋高群壑肃,日落万山低。一鸟转寒木,孤吟入小溪。结崖藤架屋,傍水树成蹊。绝顶闻长啸,幽人在岭西。
晓起山中远眺 远翠群阴合,层冈塔势分。岩悬千嶂雨,秋冷一溪云。钟梵寂林院,蒲团静见闻。吟边黄叶落,尘世更纷纷。
登天隐楼次刘三膄深韵 乱后江山异昔时,鸟啼春放好栖迟。牧童吹雨天垂幕,山鬼呵风夜泣诗。徐孺思家空有泪,老僧逃世更无知。危楼徙倚心惆怅,姜砚无词惨旧池。(按:栖字处原缺,象贤臆补。)
邓振声(1882-1957)《沌庵咏史诗存》(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熟谙经史,惯于铺陈。略嫌味薄,兼少己见。录其作二: 范蠡 薪胆君臣亦枉然,沼吴还是仗婵娟。英雄儿女同千古,富贵功名了一船。鸟喙肯容文种去,鸱夷空为伍胥怜。大夫何限弓藏恨,祗在烟蓑雨笠边。 朱买臣 四十无闻鬓渐皤,山妻不耐听樵歌。饥寒总为诗书误,富贵其如老大何。车后有人怜命薄,冢间呼饭尚情多。绣衣他日临园舍,感逝能无涕泗沱。
陈隆恪(1888-1956)《同照阁诗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家学既深,自砺复勤。字不轻下,七律尤佳。录其作五: 秋热忽遘大雨景极苍莽纪以此诗 秋阳煽残暑,众云刑以墨。连坐罪小草,迎风战匍匐。醒眼闯梦境,黪黩昏南北。微悟宇宙间,万象控于黑。惊雷发疾弩,错综乱无
则。恢疏漏微光,一雪冤沉色。河伯幸瓦沟,沧海翻偪仄。溅沫迫堂奥,悬霤奠泽国。耳震奔腾声,舌本汝废职。嗒然惟仰空,嗟我
心怆恻。天其悔祸欤,覆水谁收得。 病中夜感 高枕发鬅鬙,蚊雷四壁腾。一瞑支瘦骨,万念护残灯。甘旨惭无措,浮沉谢不能。着鞭争过隙,零落数亲朋。 和外舅咏清溪八景之螺湾春涨 丈人结屋临溪水,水曲山回万木森。一夜春痕添竹节,几湾澄碧荡天心。随肩鸥鸟探泉活,乱目鱼虾信陆沉。飘影须眉终自媚,冥冥花气暖孤襟。 同李律阁十一兄弟南行车中偶占 匏系随缘狎友生,南辕从此计归程。频过荒驿吹笳警,一顾中原付雪明。伏莽炊烟馀古堡,围天树杪拨新晴。曲肱谁谓闲无事,听碎车轮百万声。 七月南旋侍大人斋宿净慈寺(二首选一) 吴越传烽独自还,寺门钟磬荡尘寰。浮踪梦破苏堤晓,蜕世丹成葛岭闲。罔极深恩依俎豆,百年隐痛在湖山。果凭龙象超升力,不涤人间泪血斑。
陈禅心(1911-)《十月集》(政协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4年编印)。《诗经》集句,竟至成编。咏及
时事,尤为不易。录其作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颂 十月之交(《小雅·十月之交》之一),昊天旦旦(《大雅·板》之八)。言观其旗(《小雅·采菽》之二),明星有烂(《郑风·
女曰鸡鸣》之一)。 浙江新安江水库 江之永矣(《周南·汉广》之三),泉流既清(《小雅·黍苗》之五)。维其几矣(《大雅·瞻卬》之六),四方既平(《大雅·江
汉》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