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一首千古名作,一开头便惊艳了世人,美得令人心碎!

 flyk0tcfb46p9f 2020-02-22

对于诗人来说,他们观察景物,往往会带着有情之眼。从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这便是我们在鉴赏古时常说的即景抒情手法。它的特征,主要是在明确景物的形象外,展开丰富的联想,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词《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便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千古名作。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苏轼创作的一首经典词作。它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是苏轼从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中,途径荆州时触景生情所作。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便是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由于它抒发的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苏轼这首词的景色,不禁看起来美得令人心碎。

而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苏轼主张作词应像写诗一样,要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即以文章气节并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文如其人。这首词便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首先,我们看这首词的上片,它主要是对苏轼眼前的深秋景色进行了描写。开头两句“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便惊艳了世人,给人一种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种感受恰恰是勾起苏轼无限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的源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苏轼立足于行舟中,望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天空中的五彩晚霞。荆州的秋风寂静不动,岸边的菊花正在绽苞开放。

这里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湘川”并不是湖南湘水,而是指湖北古荆州地区。接下来的一句“远林屋散尚啼鸦”,同样是对深秋景色的描写,只不过这句中加入了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它萦绕在树林丛中的村舍里,无疑为本来就萧瑟寂寥的环境,渲染了一层凄凉的气氛。羁旅之途,远离故乡的孤寂便在字里行间体现了出来。虽然景色不失为一幅别有韵味的秋色,但加入了情感,就不禁令人心碎了。

然后,我们再看这首词的下片,则是对苏轼梦回故乡的描写。起始两句“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意思是说,睡梦中回到了故乡,走遍了故乡的条条小路,等到酒醒后向南望去,却发现有天涯隔阻。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在西南,所以这里为“南望”。天涯隔阻,则加强了苏轼心中的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月明千里照平沙”,即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我们说这首词的主旨是苏轼身为游子羁旅之愁和思乡的情感抒发。它同深秋萧瑟寂寥的景色一样,给人的感受是凄凉的。但这句“月明千里”却境界阔大,它从侧面透露了苏轼的豁达乐观。大有同处一片月,何处不故乡的意蕴。

综观苏轼的这首词,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总的来说,它是即景抒情的千古名作,惊艳了世人,美得令人心碎。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