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德苑:台湾地区针对新冠疫情在长照机构中的感染管制与隔离措施建议

 快乐英平 2020-02-23

一、前言

二、感染管制建议

1.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任用前需作胸部X光及健康检查,并有纪录。如有任何经呼吸道、胃肠道或皮肤接触之传染性疾病,例如:结核病、疥疮等,应治疗至医师诊断无传染他人之虞。

▲在职工作人员应依照疾病管制署「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每年接受胸部X光检查,并留存纪录备查;厨工及供膳人员应同时依食品药物管理署规范进行检查,并备有纪录;如有异常应就医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建议依疾病管制署订定之「医疗照护人员预防接种建议」,以张贴卫教海报、办理教育训练等方式,倡导及鼓励工作人员完成相关预防接种,并了解工作人员疫苗接种情形,以避免工作人员在照护老人的过程中,因暴露于病原体而受到感染。同时降低工作人员在照护老人的过程中,将自身感染的病原体传染给受照护老人的风险。建议接种项目包括:

(1)流感疫苗(每年接种);(2)B型肝炎疫苗;(3)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疫苗(MMR);(4)水痘疫苗;(5)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

▲订定机构内全体工作人员健康监测计划,并有异常追踪处理机制。

(1)落实工作人员每日体温量测及健康状况监测,工作人员若有发烧耳温超过38℃、呼吸道症状、肠胃道症状、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征兆应主动向单位主管或负责人员报告,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及治疗。

(2)将监测结果纳入单位主管每日交班事项,充分了解权管人员之健康情形,且视国内外疫情及实务所需,适时强化员工健康监测机制,以利及时采取员工体温或健康状况异常的处理措施。

(3)订定机构内工作人员因病休假或受暴露时的处理措施,例如流感、肺结核、疥疮、肠胃炎、尖锐物品扎伤或血液体液暴触事件处理流程等,并应公布机构内人员周知,遵循办理;有传染之虞者应安排休假或限制从事照护或准备饮食服务,至医师诊断无传染他人之虞。

▲工作人员若有发烧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安排休假或限制从事照护或准备饮食服务,直至未使用解热剂(例如退烧药)且不再发烧24小时后,才可恢复工作。管理单位必须订定发烧及呼吸道症状的照护工作人员的请假规则及人力备援规划,且工作人员都能知悉,遵循办理。

2.服务对象(老人)的健康管理

▲应订定老人健康监测计划,并有异常处理及追踪机制。

▲针对新进的老人应执行健康评估:

(一)评估过去曾经感染过之传染病病史,包含最近3个月内有无因感染症就医、目前有无发烧耳温超过 38℃、呼吸道症状、肠胃道症状、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征兆,必要时,应建议老人就医或安置于独立或隔离空间。

范例如附件一、「机构入住健康评估表」。

(二)了解老人有无多重抗药性微生物移生或感染及抗生素使用等情形,并依疾病管制署「长期照护机构多重抗药性微生物MDRO)感染管制措施指引」提供照护。

移生(colonization)系指微生物存在于人体内,但无任何感染或疾病相关的征象或症狀。

(三)应提出最近3个月内胸部X光检查报告。

(四)若为收住罹患精神障碍老人的机构新进老人于入住时须提供入住前1周内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及寄生虫感染检验报告。尚无检查报告前,应收住于独立或隔离空间,经采检确认无传染之虞后,始能进住一般住房;如有异常应就医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五)老人如从其他医疗照护机构转入,应有转介纪录。

▲应针对老人每日执行症状监测,每日至少测量体温1次,若发现有发烧耳温超过38℃、呼吸道症状、肠胃道症状、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征兆者,应通报单位主管或负责人员,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落实老人饭前、便后洗手及个人卫生管理,当机构内出现如呼吸道、肠胃道或皮肤感染等需要采取飞沫或接触传染 防护措施的疫情时,可协助老人 增加执行手部卫生的频率 ,并 视需要协助老人落实执行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 。

▲依照疾病管制署「 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 」,老人每年进行胸部 X光检查,胸部X光片应由医师判读,宜与前片做对照。

▲预防接种:经医师评估后,未有具接种禁忌症不适合接种情形的老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其他预防接种建议,请参考疾病管制署订定的「各类对象预防接种建议」办理。

▲老人基本数据、健康状况数据(例如:健康检查纪录、预防接种纪录、病歷、就医纪录、护理照护计划、多重抗药性微生物移生或感染等)及出国纪录,应妥善建文件保存。

▲应规划独立或隔离空间,供疑似感染传染病之老人暂留观察,该空间可以提供个案与其他老人适当区隔、通风良好、容易清洁消毒;独立或隔离空间及其设备使用过后应清洁消毒。

▲老人疑似感染须隔离治疗的传染病:

(一)依老人状况评估移住于独立或隔离空间,必要时转送医院接受治疗。

(二)协助转送疑似感染传染病的老人就医或执行照护时,工作人员应加强手部卫生,并视需要穿戴口罩、手套及隔离衣。

(三)应订定老人疑似感染传染病送医流程(包括防护措施、移动动线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协助送医过程(包括日期时间、姓名、症状描述、防护措施、送医院名称及护送人员等)应有纪录。

(四)就医前应密切观察其症状,存留纪錄,并应与其他老人区隔,至少与其他老人距离1公尺以上。

▲老人送医治疗或转送其他机构照护

(一)应提供转介纪录。范例如附件二「机构间感染管制转介单」。

(二)如有传染病或具有多重抗药性微生物感染或移生之情况,于送医或转送其他机构时,应明确告知载运老人的工作人员与将收治的医院 /机构,提醒其实行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交互感染发生。

(三)老人转出机构后的住房和住床,必须先清洁并以500ppm漂白水完成终期消毒后,方可再度使用。

▲确实执行服务对象每日健康监测,每日至少测量体温2次,若发现有发烧(耳温超过38℃)、呼吸道症状者,应通报单位主管或负责人员,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倡导及协助服务对象落实餐前、例如厕后洗手及个人卫生管理,当机构内出现例如呼吸道等需要采取飞沫传染防护措施的疫情时,可协助服务对象增加执行手部卫生的频率,并视需要协助服务对象落实执行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

3.访客管理

▲订有访客(包含但不限于志愿者、实习生等)管理规范并建议张贴疫情警示海报于明显处,且有访客纪录,可参考使用疾病管制署「长期照护机构访客纪录单。」

▲访客若出现发烧耳温超过38℃、呼吸道症状、肠胃道症状、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征兆者,且于症状出现前14天内曾经赴「中国新型冠状地区」或曾与来自「新型冠状」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士近距离接触者,不宜进入机构。若特殊情况必须进入,则必须配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视疫情需要进行管理访客人数,并于机构入口处协助访客进行体温量测及进行手部清洁与消毒。

▲提供访客执行手部卫生设备,倡导访客落实手部卫生及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以减少交互感染的机会。

4.个案通报与处置

▲监测通报。

1.若服务对象或工作人员出现发烧及呼吸道症状,且曾有「中国新型冠状地区」旅游史或与来自「新型冠状」具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士近距离接触,符合「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病例定义时,应拨打防疫专线,并依指示就医。将视疫情发展调整地区范围。

2.机构应指派专人负责每日监测服务对象及工作人员(含流动工作人员)之健康状况,例如出现发烧(耳温超过38℃)(含突然发烧、不明原因发烧)、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流鼻涕等至少两项症状;或突然发烧及呼吸道症状,并具有肌肉酸痛、头痛或极度厌倦感其中一项症状等上呼吸道感染或类流感症状,应依「人口密集机构传染病监视作业注意事项」于24小时内进行通报。

▲符合「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病例定义的老人转送就医。

1.例如果老人状况允许,应佩戴外科口罩,以预防老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喷溅。

2.优先安置于负压或通风良好的单人隔离室内等候送医,若机构无设置该类隔离室,则应将老人安置于隔離空间,该空间应与其他服务对象距離至少2公尺以上。

3.若需使用救护车,救护车运送人员及转入的医院必须被提前被告知老人症状及旅游史等状况,以利安排处置措施及个人防护装备。

4.抵达医院时应立即主动告知医护人员老人症状及旅游史,缩短在公共区域停留时间,以避免其他人员的暴露。

5.感染管制措施

▲应依机构特性订定感染管制计划,且每年应至少检视或更新1次 。

▲机构应指派符合资格之全职人员担任感染管制专责人员,负责推动机构的感染管制。

▲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能力训练,是确保工作人员清楚理解并遵循感染管制政策和程序的重要策略。

(一)机构应订有员工感染管制教育训练计划,内容应包括各项标准防护措施的原理与原则,以及预防感染传播的基本感染管制原则与措施。

(二)机构工作人员每年须接受感染管制训練课程至少4小时。

(三)感染管制专责人员每年须接受感染管制训練课程至少8小时。

(四)可参考使用疾病管制署「长照机构制定员工感染管制教育训练计划注意事项」。

▲所有工作人员应于工作时随时遵循标准防护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护及预防工作人员在提供照护服务时造成病原体在老人之间传播,标准防护措施适用于所有机构内的所有 老人,不論是否出现感染症状的老人。

▲当照护有感染症状的老人时,除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必要时同时采取「传染途径别(接触传染、飞沫传染、空气传染)防护措施」。

三、隔离措施建议

1.感染、感染链和传染途径

▲感染的原因

感染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它们随处可见,且大多数都是无害的,然而某些致病性微生物(又称为病原体)会对易受感染的人造成伤害。

长期照护机构是一个集体居住/活动的环境,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容易传播感染。感染的源头可以是员工、访客或老人(例如:刚从医院回到机构的老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可导致交叉感染,即是把病原体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例如员工在照护每位老人前后没有洗手,便有可能将病原体从一位老人带给另一位老人。

▲感染链

感染过程如同一条环状链,感染源、传染途径与易感宿主是组成感染链的基本要件阻断感染链的任一个部份,即可防止病原体传播给易受感染的人之风险。例如:可透过移除感染源、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降低人的易感染性等方式阻断感染。

(一)病原体:任何能够产生疾病的微生物,例如 流感病毒、肠病毒、沙门氏菌。

(二)感染源:病原体可存活或繁殖的地方,感染源可以是人、环境或设备,例如人的鼻子或肠道、污染的食物、污染的水等。

(三)传染途径:病原体是如何传到易受感染的人身上的,有些传染病能以超过一种方式传染,例如麻疹可经由空气、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

1.接触传染:经由直接接触,例如接触感染者或其血液或体液等或间接接触例如接触受污染的物品后未洗手就接触他人或接触自己的眼、口、鼻;共享指甲剪、毛巾等个人用品方式传播。

2.飞沫传染: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至其他人的眼睛、鼻子或嘴巴。

3.空气传染:空气中飞扬的病原体透过气流,例如空调传播并被吸入 。

(四)易感宿主:易受感染的人无法抵抗病原体侵入身体繁殖而导致感染的人,某些人比较容易成为易感宿主,例如:老人、有慢性病及有医疗需求的人。

阻断感染的方式

(一)及早发现、隔离及治疗感染个案或移除感染源

1.人:感染个案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来源,因此,及早发现、隔离及治疗感染个案,避免感染个案于可传染期间到公共场所或接触其他人 例如:感染的工作人员暂时请假或进行工作调整等,有助于阻断感染传播 。

2.环境:病原体可透过不同方式污染环境,环境包含建筑物内、外、设施、设备(例如:复健用的仪器、设备等),因此环境应维持整洁,设施、设备使用后必须有效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

3.食物和水:污染的食物和水为机构常见的感染源之一,故应注重食品卫生。

(二)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病原体需透过传染途径感染易感宿主,因此,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很重要的。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手的接触,而咳嗽和打喷嚏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途径,所以经常且正确洗手及遵循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是预防传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降低宿主的易感染性

透过预防接种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力可安全且有效的预防感染;或依据相关指引于暴露感染风险后采取预防性投药。

2.标准及依传播途径别的传染防护措施

标准防护措施

其建构的原则在于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水、不完整的皮肤和黏膜组织等都可能带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是针对所有医療照护机构订定的基本防护措施,适用于所有接受医疗照护服务的对象,不論是否为被怀疑或已被确认感染,因此于 执行医疗照护 工作流程中皆应遵循。包括:手部卫生、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环境及物品的清洁消毒、血液和体液(例如:呕吐物及尿液、粪便等排泄物)处理、衣物及床被单处理和清洗、废弃物处理等。

传染途径别防护措施

病原体依传染途径之防护措施包含:接触传染防护措施、飞沫传染防护措施及空气传染防护措施。传染途径防护措施适用于以标准防护措施不足以阻断其传染途径的情况下,但不論是采取单独一项或合并一项以上的传染途径防护措施时,都应搭配标准防护措施共同执行。

3.基本隔离措施

经由采取各种感染控制的措施,以避免致病原由感染的老人或带有致病原的人、环境及器械等传播给他人的风险,应采取的各项措施。

手部衛生

(一)手是最常见可传播病原体引发感染的方式。洗手是老人、工作人员和访客必须采取的预防感染传播、减少疾病发生的最重要措施。应倡导及教育老人、工作人员和访客正确洗手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洗手时机和洗手步骤。

(二)机构内应提供合适且充足的洗手设备,并有管控与稽核机制。

1.湿洗手设备至少应备有洗手台、肥皂及擦手纸,并视照护特定老人(例如有感染情形或使用侵入性医疗照护处置等)的感染风险配备手部消毒剂。

(1)肥皂可使用液态皂或固态皂,固态皂应保持干燥;擦手纸建议采壁挂式避免沾湿,若置于台面上,应保持干燥。

(2)建议使用非手动式水龙头,并应随时保持洗手台清洁及台面的干燥。

(3)建议在洗手台张贴洗手步骤提醒正确洗手。

2.干洗手应选用酒精性干洗手液,设置位置应在照护点附近,以方便取用为原则。

(1)照护点指「照护人员」、「老人」及「照护行为」同时出现的地点。

(2)酒精性干洗手液设置位置应考虑整体安全性,例如:收住罹患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碍者等机构,不适宜定点放置酒精性干洗手液,建议由工作人员随身携带。

3.酒精性干洗手液、液态皂及手部消毒剂均须在效期内。

(三)为了达到洗手的有效性,工作人员应:

1.袖子应在手肘以上,若穿着长袖,将袖子卷起高于手肘。

2.手部和腕部不佩戴饰品、珠宝等。

3.维持指甲短且干净,不可配戴人工指甲和擦指甲油。

4.妥善包覆皮肤割伤和擦伤处。

(四)遵守手部卫生五时机与原则,依照正确的步骤洗手,以减少交互感染的机会。

1.手部卫生五时机系指:接触老人前、执行清洁或无菌操作技术前、暴露血液体液风险后、接触老人后、接触老人周遭环境后的五种时机。

2.洗手五时机范例:

(1)时机一「接触老人前」:协助老人移动、清洗、吃饭、穿衣、按摩、测量脉博血压、物理治疗、翻身等动作前。

(2)时机二「执行清洁或无菌操作技术前」:口腔护理、点眼药水、分泌物抽吸、患处皮肤护理、换伤口敷料、放置鼻胃管、导尿管等。

(3)时机三「暴露血液体液风险后」:点眼药水、分泌物抽吸、清理尿液、粪便、呕吐物、移除鼻胃管、导尿管等。

(4)时机四「接触老人后」:完成协助老人移动、清洗、吃饭、穿衣、按摩、测量脉博血压、物理治疗、翻身...等动作后。

(5)时机五「接触老人周遭环境后 」:更换床单、握住床栏、清理床旁桌等。

(五)湿洗手步骤如下:

1.用水沾湿双手。

2.取适量肥皂涂抹双手。

3.依据「内、外、夹、弓、大、立、完」7步骤搓揉双手,洗手过程约40~60秒:

(1)内:搓揉手心。

(2)外:双手交替搓揉手背。

(3)夹:搓揉指间。

(4)弓:双手手指互握旋转搓揉指背、手心。

(5)大:握住大拇指及虎口搓揉。

(6)立:双手交替以指尖于掌心旋转搓揉。

(7)完:用水将手上的泡沫冲洗干净,并用擦手纸擦干双手。

洗手7步骤

4.若使用一般水龙头,应捧水冲洗水龙头,再用擦手纸关闭水龙头。

5.洗手后应使用擦手纸擦干,因为潮湿的双手较干燥的手更容易传播病原体。不建议使用毛巾,因为容易滋生及传播微生物,老人若使用毛巾,一定要为个人专用且与其他人的毛巾有适当的区隔,毛巾应每天更换,有脏污时应立即更换。

6.将擦手纸丢入脚踏式垃圾桶,洗干净的双手勿碰触垃圾桶盖。

(六)干洗手的步骤和使用时机

1.手部有明显脏污时、在换尿布或食物制备过程中,不宜使用干洗手取代湿洗手。

2.因肠病毒、腺病毒、诺罗病毒等病毒无外套膜,酒精对其消毒效果未定, 于照护疑似或确定感染上述病毒的老人后,应进行湿洗手。

3.酒精性干洗手液正确洗手步骤:

(1)取足够量 约 2~3毫升酒精性干洗手液至掌心。

(2)依据「内、外、夹、弓、大、立、完」七步骤搓揉双手约20~30秒至干,不必再用水冲洗和用擦手纸擦手。

(七)可使用护手霜保护双手,建议于休息时或工作结束后使用。

(八)穿戴手套不能取代手部卫生。因此若符合手部卫生五时机且须穿戴手套的情况下,则在穿戴手套前或在脱除手套后,仍须执行手部卫生。

(九)更多手部卫生相关建议,包含手部卫生倡导等信息,可参考疾病管制署「手部卫生专区」。

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

(一)应倡导、教育及提醒工作人员、老人及访客注意落实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防范呼吸道疾病。

(二)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住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进有盖的垃圾桶;或以手肘内部 /上衣衣袖摀住口鼻,避免以徒手摀住口鼻。

(三)咳嗽、打喷嚏或接触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后,应洗手,避免污染其他地方。

(四)出现发烧或 呼吸道症状的工作人员或 老人 请配戴口罩,并尽可能与别人保持间距離1公尺以上距离,以减少经由飞沫途径传播病原体之风险。

个人防护装备

(一)机构应依机构本身所提供的照护服务评估个人防护装备的需求,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且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可使用,且应存放在清洁、干燥并易取得的地方。

(二)为保护第一线工作人员安全,并确保营运持续,建议各机构平时自行评估库存1星期的个人防护装备需求量,其中至少应包括口罩及手套并依疫情发展及时补充库存。

(三)提供所有工作人员手部卫生及正确选择与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相关教育训練,并了解 应将所有血液、体液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 。

(四)照护老人时,应视老人及工作人员之健康情形,以及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或有可能引起喷溅或产生飞沫时,选择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口罩、手套、隔离衣、围裙、护目镜等。此处所称的口罩,系指具卫生福利部核准许可证字号之一般医用面(口)罩、外科手术面(口)罩或外科手术D2防尘面(口)罩。

(五)当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其他可能的感染物质、黏膜组织、不完整的皮肤或可能受污染的完整皮肤(例如老人 大小便失禁)时,应穿戴手套。

(六)不穿戴同一双手套照护一位以上的老人,且不可重复使用或清洗手套;不可戴手套处理文书工作、接听电话。

(七)执行照护工作时,若预期可能接触到或喷溅到血液或体液,例如呕吐物及尿液、粪便等排泄物时,应穿上合适于工作的隔離施及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建议。

▲卫材 /器械 /仪器设备管理

(一)机构中若有使用医疗卫材、器械或仪器设备,应有适当的管理规范,以防止发生老人与老人间的传染。

(二)医疗卫材和器械是属于可重复使用或抛弃式,应依据厂商说明判定。抛弃式的医疗卫材或器械,仅限供单次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卫材、器械或仪器设备,应请厂商提供清洁和消毒或灭菌说明书,并按照厂商的说明书执行清洁和消毒或灭菌及维护工作。

(三)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清洁干燥处并依灭菌的有效期限排定使用顺序,先届灭菌效期者先使用;过期未用且为可重复灭菌使用的医材,则须重新灭菌方可使用。

(四)可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先清除所有可见脏污后,才进行消毒或灭菌。

(五)经常检查并维持仪器设备表面的清洁干燥。

(六)用过的仪器设备或传导线应以60-90%酒精或500ppm漂白水等适当的消毒剂消毒后,方可供其他老人使用。

(七)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应分开放置且有明显区隔。

(八)请依据疾病管制署「灭菌监测感染控制措施指引」,进行灭菌锅的灭菌质量监测作业。

(九)执行各项侵入性医疗照护处置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使用后的针头不回套,尽快处理使用过的尖锐物品;以防渗漏、防穿刺且可封口的容器收集使用过的尖锐物品,并应将收集容器尽量放置在尖锐器械的使用地点附近。

(十)机构内常见仪器设备清洁消毒方法请参考附件三。

▲衣物及床被单处理和清洗

(一)照护老人时应着工作服;工作服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二)干净的衣物及布单应该跟使用过的衣物及布单明确分开传送和置放。

(三)老人衣服若有脏污应随时更换处理使用过的衣物及布单应尽量避免抖动,以免污染。

(四)不可使用更换下来的衣物及布单代替拖把或抹布,擦拭地面或桌面。

(五)清洗方式:

1.高温水温 ≥71℃至少清洗25分钟。

2.低温水温 ≤70℃并用合适浓度的洗剂清洗。

3.疥疮老人使用过的衣物及布单,要与其他人的衣物及布单分开处理并须用60℃以上热水清洗和高热干燥。

(六)清洗时添加浓度50-150ppm漂白水,或以高温烘干整烫等方式,都有助于增加衣物及布单的清洗消毒效益。

▲环境清洁消毒与通风

(一)机构的感染管制计划应包含环境表面清洁和消毒的标准作业程序。

(二)所有环境表面皆应该清洁,清洁的过程可去除环境表面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可见的脏污和有机物质;如果需要进行环境消毒,应先完成清洁后,再进行消毒。

(三)消毒剂不应当作一般清洁剂使用,除非产品用途标明同时具有清洁剂的功能。工作人员应依据厂商说明书使用清洁剂及消毒剂,例如:剂量、稀释方法、停留于物品表面的时间、使用安全和处置方法。

(四)环境清洁消毒的重点在于最可能接触病原体的环境表面,包含老人周遭环境例如:手扶把、床栏,以及在照护环境中经常接触的表面例如:门把、马桶按把。

(五)清洁消毒时,工作人员应视作业情形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保护自己,如防水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等,并应于工作完毕后脱除,脱除后应进行手部卫生 。

(六)污物处理与储藏空间应有适当的区隔,污物桶应加盖并作适当的分类,并依环境保护署规范清理废弃物 。

(七)清洁用具:

1.一般活动区域、厨房、与厕所的清洁用具应分开使用。

2.清洁用具使用后,应清洗干净,并置于固定之位置晾干。

(八)保持环境和各类工作台面整齐清洁,定期清洁并有纪录。勿使用扫帚扫地,以免扬起灰尘。

(九)应定期进行全面环境清洁及重点消毒工作,建议每日至少清洁1次地面,并视需要增加次数;针对经常接触的工作环境表面如:门把、工作平台、桌面、手推车、老人使用的桌椅及床栏等,至少每日以适当消毒剂如 500ppm漂白水消毒,留置时间建议超过1~2分钟之后再以清水擦拭。

(十)当环境表面有小范围(<10ml)的血液或如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 有机物质时,应先以适当消毒剂如低浓度500ppm 1:100稀释)的漂白水覆盖在其表面,若血液或有机物质的范围大于10ml以上,则视需要调整消毒剂用量或浓度,例如以高浓度 5,000ppm 1:10稀释)的漂白水覆盖,再以清洁剂或肥皂和清水移除脏污与有机物质,并接续使用湿抹布及合适的消毒剂执行有效的环境清洁与消毒。

(十一)若为诺罗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及困难梭状杆菌等感染的老人,其住房地面、经常接触之环境表面或小范围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品或表面,应以适当消毒剂如1,000ppm漂白水消毒。

(十二)漂白水使用注意事项及常见浓度配制方式如下:

1.漂白水应新鲜泡制,并于24小时内使用完毕。稀释漂白水前应穿戴手套、口罩及防水围裙,并选择性使用护目镜,在通风良好处配制和使用漂白水,不要与其他家用清洁剂一并或混合使用。

2.500ppm(0.05%)漂白水配制:市售漂白水其浓度为5~6%,以1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的自来水中(即1:100稀释),搅拌均匀即可。

3.1,000ppm (0.1%)漂白水配制:市售漂白水其浓度为5~6%,以2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的自来水中(即 1:50稀释),搅拌均匀即可。

4.5,000ppm (0.5%)漂白水配制:市售漂白水其浓度为5~6%,以10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的自来水中(即1:10稀释),搅拌均匀即可。

(十三)护理站/工作站

1.应有湿洗手设备及酒精性 干洗手液。

2.应与更衣、用餐、污物处理区域作适当的区隔,降低交互感染风险。

3.工作人员未脱除手套、洗手及脱除隔离衣(或罩袍)前,不得进入,以免污染环境。

(十四)每日定期清洁厕所及浴室,若遭受污染时应进行清洁消毒。

(十五)环境通风:

1.空调应定期维护及保持滤网、出风口的清洁。

2.建议依据环境保护署「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办理。

3.隔离空间或隔离室应具有独立的通风或空调设备。

▲传染病监视通报及疑似群聚感染事件的处理

一、应遵循政府公共卫生单位相关规范,如:传染病防治法、疾病管制署「人口密集机构传染病监视作业注意事项」等,依相关规定进行监测与通报。

二、老人发生疑似传染病感染或群聚事件(指2人或以上的老人或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出现相似的感染症状,且有人时地相关性)时,应通报辖区卫生主管机关,并办理以下处置:

(一)启动必要的感染管制措施,例如:将疑似个案移至独立或隔离空间、减少/暂停团体治疗/活动、增加每日体温量测次数、协助服务对象增加执行手部卫生频率等。

(二)对疑似受到传染性物质污染的区域及物品,采取适当的清洁与消毒施。

(三)疑似群聚事件发生时,应实施初步的疫情调查,以了解群聚的主要症状及影响的范围,收集疑似个案与接触者等相关人员名单,采集适当的人员或环境检体送验,及进行接触者追踪。

(四)发现疑似结核病个案或聚集事件,机构应依疾病管制署「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配合公共卫生单位比照接触者检查及相关规定,安排符合结核病接触者检查定义的老人或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及追踪,并于安排检查前先与辖区卫生局协调排定时间,办理接触者卫教事宜。

▲餐饮用具的管理与消毒

(一)不论是使用可重复或是抛弃式使用的餐饮用具,都可以使用标准防护措施来处理老人使用过的餐饮用具,不需要特别的防治措施。

(二)可重复使用的用具:应使用洗碗机并遵照机构常规清洗消毒建议的水温,并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洗。例如:果没有洗碗机,可使用清洁剂和热水来清洗用具,必要时在清洗前进行去污消毒。例如用手清洗用具时,应戴橡胶手套。如果由家庭成员照护老人,应该提供老人专用的餐饮用具。

(三)抛弃式餐饮用具:可与其他一般废弃物一同丢弃,例如有受传染性病源污染之虞时,应比照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隔离室内常规与终期消毒

监督清洁人员依据标准防护措施,并依据原收治老人罹患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搭配其他防护措施,穿戴适当防护装备后,进入隔离病房作清扫工作。对于隔离室容易受到病原体污染或潜藏的设施或环境例如:床栏、床旁桌、工作车、辅具、病历、置物柜、门把、水龙头等位置,当怀疑环境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应视情况采取适当的清洁和消毒程序,长照机构应制定例行和终期清洁消毒的标准作业程序,并选用适当的消毒剂达到隔离室去污和消毒的效果。

注:本感染管制、隔离措施的建议系采取一般使用通则,若为特殊疾病则请参照特殊疾病的处理规范下执行,仅提供各长照机构所参考使用,未臻详尽之处;请各界专家给以斧正为盼。

※本文章摘自于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与网络图片。【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