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动静结合,最后14字更显不俗胸怀品诗赏词02-22 07:00

 步步清莲书屋 2020-02-23

02-22 07:00松树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它代表着高洁、坚韧以及一份傲骨。诗人们通过描写松树,也寄寓自己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李白曾描绘松柏,“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商隐也赞美高松,“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下面介绍王安石的一首七律,以物喻己,动静结合,最后14字更显不俗胸怀。

古松

宋代: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这首诗的大意是:古松枝干高耸,直上云天,迥然超出众木。山壑间夜风吹拂,松涛阵阵,月笼千山,阴云罥挂。岂是凭借沃土的栽培,不过倚靠造化的神功。朝廷宗庙若缺少良材,正可材尽其用,但如果没有良匠,就不要随意砍伐。

北宋嘉佑三年,王安石任提点江西刑狱。江西名士王韶颇具诗才,有一次他陪王安石同游庐山,王韶见山中古松挺拔,便即兴赋诗。王安石读后也诗兴大发,于是和诗一首,抒发内心感慨。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对庐山非常熟悉,庐山的古松枝叶繁茂、躯干挺拔,首联就是描写古松的茂盛与高耸,“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森森,描写古松的繁茂;青冥,指青天高处。

李白有诗,“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附林,指独立于山林之外,这里引申为不随俗从众。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百余寻,极指其高耸的模样。

庐山的古松得天独厚、气势不凡,卓然独立、高洁脱俗。诗人先做了总体概括,接下来继续从侧面渲染,“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千山万壑、风生月照,作者通过渲染衬托,突出古松坚韧不拔的高大形象,其实正是以松喻人,展现出诗人的高风亮节。

颈联转而进行议论,“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王安石熟读诗书,也喜欢采集先辈的妙句,这两句就是化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粪壤,即肥土。唐人柳宗元有诗,“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诗人赞扬古松秉天地之心,立身纯洁,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高尚追求。

最后诗人表达了不随波逐流的心愿,“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作者对前途既充满期待、也深怀担忧,他希望得到赏识提携,为国效力;更担心遇到平庸之辈,才不尽用,同时也委婉地道出了拒绝与庸人为伍的志趣。

细味王安石的这首七律,作者借物抒怀,以物喻己,首联对古松高耸进行静态描写,颔联又有万壑风生的动态描写。同时作者还借助想象,虚实相生地展现出千山月照的瑰丽图景,通过多纬度、多视角的描画,读者仿佛已经看见了庐山苍松,也听到了松涛阵阵,更被诗人不懈的追求和高洁品质所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