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西晋初年的司马攸问题

 ymzxshy 2020-02-23

齐王司马攸是西晋初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是西晋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的胞弟,和司马炎一样,同为晋文王司马昭正妻王元姬所生。司马炎对这个弟弟,始终有心结,处处防范甚至打压。

早在司马昭执掌曹魏时,司马炎和司马攸就有世子之争,而且竞争激烈,司马昭在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司马炎侥幸胜出;西晋建立后,因为太子司马衷弱智,使得朝臣对司马衷能否继承大位表示怀疑,不少人把目投向了司马攸,意欲使司马攸取代司马衷,作为司马炎的继承人。司马炎对此无法认可,对司马攸的打压也进行了多番打压,在司马炎的一番操作之后,终于消除了司马攸对司马炎的威胁,但是西晋王朝却因此走向了崩溃。

司马攸虽然两次都与大位失之交臂,也对西晋初期政局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司马攸是如何成为司马炎的阴影的呢,司马炎又是如何解决司马攸所带来的政治烦扰的呢?今天来解析司马攸的相关问题。

司马攸问题的来由

司马攸和司马炎是亲兄弟,都是司马昭正妻王元姬所生。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生了几个女儿,但是却没有儿子。于是司马昭就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这样司马师也算后继有人了。司马师执掌曹魏时,基本上扫清了朝堂上反对司马家族的政治势力,奠定了魏晋嬗代的政治格局,是西晋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

司马师执政的最后一年,镇东将军毌丘俭联合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于是司马师率军亲征淮南,虽然最终平定了毌丘俭和文钦,但因为眼疾恶化而病死许昌。司马师临死前,把权力移交给了司马昭。司马师的这个临终安排,把此前一直籍籍无名的司马昭推上历史舞台,也让西晋的皇权世系从司马师过渡到了司马昭。

为什么司马师不安排司马攸接班呢?因为当时司马攸只有8岁,无法承担起继续领导司马家族完成篡魏立晋的重任,而这个重任只有当时年富力强的司马昭来完成。如果不是司马师亲征淮南、意外身故,那么西晋政权一定是司马师、司马攸一脉的人了。这一点,司马昭也承认,司马家族的基业是司马师打下来的,应该交给司马攸来继承。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晋书·武帝纪》

司马师对西晋政权有着巨大功劳,司马攸作为司马师的继子理应继承大位,这一点连司马昭也认可了,所以司马攸继承权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最终继承大统的是司马炎,而不是司马攸呢?

《晋书》中记载,司马昭在面临立谁为世子这个问题时,曾经左右为难。当时绝大部分人都支持司马炎;如重臣何曾、裴秀都力挺司马炎,何曾说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裴秀说司马炎“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这些重臣都无一例外,支持司马炎承继大统。

可是《晋书》却又记载,司马攸颇有贤德,名声极佳,是西晋的一代贤王。司马攸既然这样贤德,为什么大家都一边倒地支持司马炎呢?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接下来为大家阐述。

司马攸的历史形象

之所以出现上面所说的情况,一方面是西晋官方为了维护司马炎继位的权威,以示司马炎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把支持司马炎的史料都留了下来,舍弃了那些支持司马攸的史料。另一方面,则是《晋书》刻意打造司马攸的悲情形象,让司马攸的历史形象更加悲情、惹人同情。

《晋书》成书于唐初,虽然其一手史料都来自晋时的各种资料,但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唐初政治风波的影响,特别是玄武门之变。而《晋书》又是唐太宗直接下令编修的,所以《晋书》难免带有唐人的意识形态。唐太宗下令编修《晋书》时,就明确表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修《晋书》就是为政治现实服务的,而且唐太宗还亲自动手写了几篇论赞。故而《晋书》带有较为浓厚的唐太宗色彩,这一点齐王司马攸的问题上,反应特别明显。

李世民就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而登上帝位的,他在玄武门之变之变前的境况和司马攸有些相似,所以他对司马攸是比较同情的。在《晋书·武帝纪》的论赞部分里,李世民对司马炎打压司马攸、力捧司马衷的行为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李世民批评司马炎立嗣的问题,多少有为他自己辩护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晋书》刻意批评司马炎,褒扬司马攸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合其他史料来看司马攸的话,他一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历史功绩,其才华才学是否真如《晋书》描写的那样,恐怕有待商榷。如果抽丝剥茧看司马攸,可以发现司马攸众望所归的宗室贤王形象,不能排除是他努力争取的结果。特别是在西晋初年,司马攸的一些政治动作,颇值得玩味。

西晋大力倡导孝道,以孝治天下。所以大家都在孝道上做文章。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做出了守孝三年的政治姿态。司马攸为司马昭守丧时“居丧哀毁,几至灭性”。作为宗法上司马昭“侄子”的司马攸,他的这一表现其实是超出了正常的礼法规制,对他增加政治声望的颇有益处的。

司马攸被册封为齐王以后,曾长期待在洛阳,并未到齐国就藩。在居洛阳期间,他要求齐国文武官员的俸禄全部从齐国的租赋里支出,不用花朝廷的一分钱。当齐国遭遇干旱水灾时,他就下令减免齐国百姓的赋税,同时还会想办法赈济灾民。

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晋书·司马攸传》

司马攸的这些措施,有意笼络齐国人心,让他收获了齐国上下一致的称赞,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史称“攸在国仁化恰物,义利结于民心”。除了笼络百姓之心,司马攸还“妙辟名士、降身虚己”,为自己延揽人才,笼络名士之心。这些都让司马攸收获了有口皆碑的好评,他的名望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司马攸还有意树立在军中的良好形象,积累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当时司马攸以骠骑将军的身份,统领部分禁军。司马炎曾想剥夺司马攸的兵权,但司马攸的手下有几千将士不愿意离开司马攸,通过京兆尹表达了这层意思。司马炎获悉后,准许这些将士继续跟着司马攸。

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晋书·司马攸传》

司马炎以皇帝的身份收回司马攸所领之军,但是司马攸的军队却表达了不同意见,而且闹起了不小的风波,迫使司马炎最终妥协了。由此可见,司马攸曾有意施加对军队的影响,而且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综合以上史料来看,在西晋初年,司马攸通过一系列政治动作,成功塑造了自己宗室贤王的形象,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故而《晋书》中那个谦退不伐、谦让守礼的司马攸,和历史真实的司马攸还是有出入的。这当然是和和唐太宗的意见态度和唐初的政治生态分不开的。

司马攸积极为自己争取名望和人心,拉抬自己的政治声势,司马炎当然不可能视而不见、坐视不管。司马炎作为嫡长子,而且大多数人都支持他。所以他在和司马攸斗争时,基本上都是主动进攻的那一方,数次主动对司马攸展开过进攻。

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斗争

曹魏末期,自司马昭受封为晋公以后,世子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论人望和才干,司马炎和司马攸不相上下。尽管司马炎是嫡长子,这是个非常大的优势。但是正如司马昭所言,西晋的天下,本来就是司马师奠定的,理应由司马师的后人司马攸来继承大统。但我们应注意到,从司马师意外身故到司马昭受封晋公,这中间隔了八年。八年的时间,足够改变很多事情。司马昭逐渐取代司马师,成为司马家族的大家长,那么司马昭的嫡子,当然也有继承资格了。

司马炎和司马攸的世子之争,在魏末就开始了。只不过这场继承人资格的争夺战,一直被司马昭控制在司马家族内部,并未公开化,也并未影响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进程。在司马炎被确立为世子以后,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的心结仍未消除,而且有激化的可能。对此,司马昭和王元姬都非常忧虑,特别是王元姬更为担心,她临终前,曾哭着嘱咐司马炎,一定要好好对待司马攸。

及帝寝疾,虑攸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临崩,执攸手以授帝。先是太后有疾,既瘳,帝与攸奉觞上寿,攸以太后前疾危笃,因歔欷流涕,帝有愧焉。攸尝侍帝疾,恒有忧戚之容,时人以此称叹之。及太后临崩,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晋书·司马攸传》

王元姬临终前的这番话,其实也说明了司马炎和司马攸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两个人的矛盾,并未随着司马炎大位已定而结束。


司马炎登基称帝以后,本来这件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后来司马炎所立的太子司马衷愚笨弱智之事为人所共知,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忧虑,大家都觉得司马衷不宜作为司马炎的继承人,于是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司马攸。使得司马攸的问题再次浮现处理,司马攸这次又和司马衷之间爆发了继承人之争。这显然不是司马炎想看到的事情,对司马炎而言,司马衷才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司马攸万不能和司马衷竞争大位。因为司马炎希望西晋的皇权,一直在自己这一脉的后人中传递。

尽管如此,司马炎还是对司马攸礼遇有加,保持着明面上的和谐。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份明面上的和谐,也无法维持了,两个人的矛盾公开白热化了。

咸宁二年,40岁的司马炎突然病危,病情特别严重,已经到了无法开口说话的地步。于是朝中一部分支持司马攸的人,趁司马炎病危之际,开始密谋拥立司马攸。就在这些人紧锣密鼓地谋划之时,司马炎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司马炎对部分朝臣密谋拥立司马攸之事,当然是心知肚明的。有鉴于此,司马炎觉得司马攸对司马衷的威胁实在太大了,于是司马炎康复以后,就开始打击司马攸及其背后支持他的政治势力。

在部分朝臣密谋拥立司马攸这一事件当中,司马攸本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缺乏相关史料。不过以他之前的一些政治动作来看,他对此应该是默许的,至少不反对。但是无论如何,司马炎算是彻底和司马攸决裂了,必定会拿出手段打压司马攸。

司马炎病愈后,罢免了司马攸支持者-河南尹夏侯和的职务,同时收回了在此次密谋事件中态度暧昧的重臣贾充的兵权。随后司马炎有把外戚-弘农杨氏引入朝政,以钳制司马攸在朝堂上的作为。

第二年,司马炎对宗室藩王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就是加强司马炎一脉的宗室力量,司马炎的多个儿子都被封王,封地和待遇也是最好的。司马炎此番调整宗室藩王,就是冲着司马攸而来。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可以视为司马炎后来强令司马攸赴齐国就藩的前奏,也是司马炎对于咸宁二年那次拥立司马攸的密谋的回应。

司马炎调整分封之后,又诏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同时要求司马攸立刻离开洛阳,回到齐国就藩。

无论是调整分封,还是强令就藩,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司马炎极力把司马攸从政治中心排挤出去,以巩固太子司马衷的政治地位。《晋书》把外戚杨珧作为这些事件的主谋,但是从后来的发展形势来看,司马炎才是主导者。

司马炎要求司马攸回齐国就藩的诏命,遭到了许多人的激烈反对,都纷纷上书挽留司马攸。其中包括扶风王司马骏、侍中王济、尚书仆射王浑、中护军羊琇、侍中甄德等人。扶风王司马骏是晋武帝的叔父,在宗室中最有才望。他对此持反对意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宗室的意见。王济、王浑、羊琇、甄德都和司马炎有姻亲关系,是司马炎的亲戚,他们的意见,也可以视为部分外戚的意见。除了宗室和外戚,朝臣如李熙、向前也都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请求司马炎收回成命,还有诸如文学侍从之臣的几位博士,也公开反对司马炎的诏命。司马攸也不愿意开赴齐国,有意滞留洛阳,同时上表请求为司马昭和王元姬守陵,企图以亲情打动司马炎。

尽管面对朝野上下的一直反对,但是司马炎不为所动,执意要求司马攸离开洛阳。司马炎对这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进行了铁腕整治:或杀之、或流放、或下狱、或贬谪。一向以宽容仁厚著称的司马炎,做出此等激烈的反应,可见司马炎想把司马攸驱逐出权力中枢的意愿多么强烈。

司马攸的最终结局

面对司马炎的步步紧逼,司马攸万般无奈。愤愤不平的他,甚至因此生了大病。听说司马攸生病了,司马炎于是派御医给他看病,但是御医回奏司马炎,称司马攸根本没病,致使司马攸的并且恶化。司马炎勒令司马攸赶快府回齐国就藩,不得耽搁。怀揣着满腔无奈和绝望的司马攸,只好抱病启程回齐国,不久死去,时年36岁。

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晋书·司马攸传》


根据这段史料,司马炎是害死司马攸的直接凶手。御医“皆言无疾”明显是暗中揣测司马炎的意思,故意说司马攸没病。后来司马攸之子司马冏上表为父亲喊冤,于是司马炎诛杀了当初给司马攸治病的几个御医,此举有杀人灭口的嫌疑。而司马炎“益疑无疾”,则显得毫无手足之情,极其冷酷。

随着司马攸的病死,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波戏剧性地画上了句号。从魏末延续到晋初的司马攸问题,就这样结束了。一直困扰着司马炎的那个麻烦,也不复存在了。司马炎看似笑到了最后,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输掉的,却是西晋的江山。

后世不少人在论及西晋国祚为何如此短暂时,都提到了司马炎立嗣的问题,如果司马炎以江山社稷为重,就应该立司马攸为继承人,而不是执意扶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上位。甚至有观点认为,司马攸的出局,是西晋早夭的关键因素。这些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平心而论,司马攸比司马衷更合适继承大统,以他的才望即使不能开创盛世,但也不至于弄出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样的惨剧。司马攸稳定西晋政局,维系西晋国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结语

在魏晋交替之际的政治变局中,兼具晋景王司马师宗法意义上的儿子,和晋文王司马昭血缘关系上的儿子这两重身份的司马攸,不可避免要成为西晋初期政局的核心人物之一。

抽丝剥茧都来开司马攸的话,我们发现真实的司马攸,和《晋书》中的司马攸,是有一定的出入的。司马攸可能并不像《晋书》描写的那样谦退自让,而是有意角逐大位,使得他和兄长司马炎的矛盾很突出,斗争也很激烈。尽管这场斗争以司马攸的暴病而亡宣告结束,司马炎也似乎是最终的胜利者,但他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埋下了西晋早夭的祸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