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现代文明的摇篮

 循迹晓讲 2020-10-21

编者按:罗马,真可谓是现代文明的摇篮,对于基督教徒来说,罗马管辖的以色列是他们的救世主耶稣的出生地;对于法学生来说,罗马是秩序的化身;对于战士来说,罗马军团是武者精神的代名词;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观察罗马角斗的起起伏伏是研究课题。

角斗士谈起

今天,在意大利首都的罗马斗兽场中树立着一个十字架。

这个十字架是用来纪念几百年悲惨的死在斗兽场里的基督教殉道者的。然而,在罗马斗兽场里死去的不仅仅是这些教徒,还有许多生命也在此终结。

十字架立在当年罗马皇帝御座的位置上,以纪念众多牺牲在这里的基督教徒

先让我们穿越到古罗马帝国的时代,重现当时角斗场上的情景吧!

在罗马斗兽场的观众座位之下是阴暗的隧道,对不少角斗士来说,走出隧道也就走完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在隧道里,他们可以看到全副武装的资深角斗士们摩拳擦掌;也可以看到前方竞技场中沙子上的鲜血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身边打扮成冥河渡者卡隆的管理人员正对即将跨过“生死之门”的他们虎视眈眈……

血腥的角斗场

竞技场中央的沙地里,一名未戴头盔的精壮男子正手持渔网和三叉戟与他的对手周旋,他估量着距离,时不时利用长杆武器的优势将持短刃的对手逼退,他捕捉住时机,先将三叉戟插入沙子中以免与渔网搅成一团,接着用配有铅球的网子罩住了对手,他见缝插针用三叉戟捅了对方脑袋,但三叉戟的尖齿在全盔上打了滑,他很快发现渔网并没有限制住对手,连忙拔出匕首将自己手腕上与渔网相连的绳子割断了。

网戟斗士(Retiarius)——由身手最为敏捷的战士培训而成,仅有的装备是皮制护肩、网和三叉戟

此刻他双手持握三叉戟面对身上罩着渔网但仍然全速冲来的对手,三叉戟被挡在大盾前,眨眼的功夫对面的短剑已经刺来,虽然用巨大的护肩挡住了脸,但腰腿很快感受到了兵刃的凉意,在他倒下去之前看到的最后一幕是对手正透过头盔上仅有的两个小洞杀气腾腾地瞪视……

追击斗士(Secutor)——这类角斗士专门用来对付网斗士。

追击士头盔设计圆滑,以避免被网戟斗士抛出的网套住。

他们的面罩上只留两个观察孔,也防被三叉戟“见缝插”。

由于防护严密,追击士经常在竞技场上追着网斗士砍杀,因此得名“追击士”。

他的对手,一名追击斗士(secutor)满意地看着身负重伤的他,追击斗士能听到场上男性观众一阵高过一阵的呐喊和女性观众的哀嚎声,此刻正用手抱住自己大腿,食指伸向前方乞怜的渔网斗士(retiarius)大概是难逃此劫了

在大多数时候,角斗士与角斗士之间都有同病相怜的感情,但渔网斗士除外,这种斗士一般在挑选时并不单纯的看体能,还要看身高相貌,他们业余作为吸引女性观众的男妓,在取艺名时一般也会用“丘比特”这样的带有性暗示的名称而非阳刚气十足的“赫拉克勒斯”之类的名字。渔网斗士在角斗士学校是人见人厌。

对于这类时常让贵妇人犯花痴的角斗士,男性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不同,观众双手拇指朝下代表的不是代表处决,而是代表“放下武器”,即给失败者一条生路。除了少量女性摆出了这个手势外,大部分观众对渔网角斗士的行为表示不屑,认为他没有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随着主办方的拳头和拇指向上一举,并喊了一声“(Iugula)杀”。他按下网戟斗士的头,露出其后颈,刺穿了其颈椎。

几个监工将烙铁按在网戟斗士的胸口,确定其没有诈死后,将尸体拖走。

网戟斗士(左) vs 追击斗士(右)

而获胜的追击斗士则在女性的嘘声和男性的叫好声中得到了一个月桂花环和橄榄枝。

作为一个追击斗士,他的头盔可能没有重型角斗士那样华丽,但带有饰品的头盔容易被渔网挂住,而他的头盔表面光滑且只留下两个小洞供观察四周。尽管戴上头盔后通风视野听觉方面极差,但这种头盔以及搭配的大盾为他挡住渔网斗士的长杆武器,并为他进行贴身刺捅提供了良好的防御。

追击斗士的短剑与一般的剑不同,适合刺而不适合砍杀。他这类斗士在角斗场人气很旺,据说康茂德曾经采用追击斗士的武装亲自上场角斗。在与手持长杆武器的斗士的周旋中,防御始终能弥补武器攻击范围的不足,有一类很像追击士的角斗士是挑战者(provocator),但护具上加装了一块半胸甲。

放眼望向阴暗的地牢,还可以看到其他类型的角斗士。

色雷斯角斗士(thracian)

最常见的是色雷斯角斗士(thracian),他的武器很有特色,一把异域风情的西卡弯刀(sica)与一面尺寸缩了水的猴版军团盾。色雷斯角斗士的头盔很是华丽,会附有彩色的羽毛作为装饰。

这类角斗士的武装存在问题,角斗场上的刀剑比战场上常见的武器都要短小,而弯刀采用劈砍的攻击方式,较之刺捅,劈砍方式的攻击距离劣势更加明显。

相较于其他斗士可以用大盾来与短剑相配合,色雷斯角斗士在使用短兵的同时并没有加强防御。长矛角斗士(hopomachus)可以看做是色雷斯角斗士的升级版,两者基本装备没有大的不同,但长矛角斗士将短弯刀换成了长杆武器,盾牌也由方形小盾换成了铜制的小盾,弥补了很多劣势。

长矛角斗士(hopomachus)

色雷斯角斗士的死对头莫米罗角斗士(myrmillo),这类角斗士通常身材矮小结实,在武器上最接近罗马军团士兵的装备——标准的军团大盾(scutum)配合步兵短剑(gladius),在角斗场上属于重装角斗士

青睐色雷斯角斗士的罗马皇帝卡里古拉给色雷斯角斗士拉偏架,改变游戏机制,削弱了莫米罗角斗士的防具。但莫米罗角斗士也有自己的皇帝粉丝,图密善曾把一个公开宣称色雷斯角斗士能够击败莫米罗角斗士的人喂了野狗。

莫米罗斗士的头盔(也称鱼斗士)

莫米罗指一种鱼,莫米罗角斗士的武装经常与水、鱼等事物相关。在庞贝古城的角斗场的入口走道处有大量涂鸦,其中一幅涂鸦显示莫米罗角斗士拿了一把三叉戟作为主武器对战色雷斯角斗士。

在柏林出土的一件莫米罗角斗士盔甲的抛光黄铜表面上装饰有银金方格图案,当太阳照耀在头盔上时,其会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角斗场上大多数角色的手臂及腿都包裹有厚厚的衬垫或者金属,躯干基本裸露——观众不希望角斗士因为断肢而失去战斗能力,同时也渴望看到鲜血,胸背是刀剑最好的画布。但也有例外,crupellari是角斗场上最重型的角斗士,拥有罐头盔和环片甲,在高卢叛乱中,叛军雇佣了许多crupellari,罗马士兵为了对付其重甲甚至用了军用锄。

 罗马士兵用了军用锄对付crupellari

为了避免相互识别而导致角斗放水,大多数角斗士装备的都是遮住整个脸的全盔。而渔网斗士可能因为长期被同行鄙视,被手下留情的可能较低,所以大多数渔戟斗士只能露出长相诱人的面部。

除了以上比较著名的角斗士类型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斗士,比如弓斗士(saggitarii)、战车斗士(essedarii)等等。

竞技的作用

很多现代人喜欢借角斗场抨击罗马文化野蛮。

但武力和血腥似乎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在古罗马消亡后,中世纪的骑士也酷爱比武竞技;即使在现代,西班牙斗牛、自由搏击依然有众多拥趸。不可否认,自从亚当夏娃吃下禁果走出伊甸园的那一刻起,人的内心深处就有破坏的渴望,只不过随着文明的发展,表现形式变了。

 古罗马斗兽场复原模型

角斗,是罗马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罗马由一个小渔村演变为横跨地中海的巨大帝国,靠的是南征北讨的英雄气概和高于蛮族的军事技能。

在角斗场里,人们在不同类型角斗士的对决中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武器与防具的搭配效果;在对赌中锻炼预判武士孰强孰弱的本领;在角斗士殊死搏斗之时体悟到勇气的可贵和生死带来的震撼。

角斗同样也起到凝聚罗马公民的作用。观赏角斗表演是当时罗马公民的社交手段之一,男性公民甚至会采用借节目单的方式和女性搭讪。更重要的是,在看到蛮族和不被罗马社会接受的其他人落得的悲惨结局时,作为罗马公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罗马不单单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成为罗马公民意味着接受在物质和精神上均高于蛮族的生活方式。观看那些蛮族战俘、罪犯和叛乱者受到处罚,可以提醒罗马公民他们的身份以及背弃这种身份的后果。

角斗最后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正如东方的君主喜欢蛮夷四方来朝,宣扬皇恩浩荡。

古罗马的角斗也可以从侧面展示帝国势力,由异邦战俘参与的规模巨大的海战、来自于各地的珍奇异兽和巧夺天工的斗兽场设计都让人叹为观止。此外,在帝国世风日下之时,囚徒残酷的表演可以缓和社会压力,拿社会不稳定因素来取悦道德沦丧的观众,一石二鸟。

 罗马斗兽场可以实现模拟海战

如果说角斗在1世纪时还是武德充沛的表演,到了后来就是大尺度的虐杀秀。

角斗运动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在此后发展迅猛,但并非常人想象的那样尸横遍野,一名叫Flamma的叙利亚斗士,四次被提供象征自由的木头短剑,但一次接一次的拒绝了。在他三十岁退休后,选择去做角斗导师之前,他经历了25场胜利,4场失败(均被放生)和9场平局。如果他是17岁加入这行的话,平均每四个月才会面临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据历史学家乔治·维尔对1世纪的角斗研究发现,200例角斗中只有19人死亡。     

但到了3世纪,情况大为不同,维尔估计每隔一场比赛就会有一名斗士死亡。这与罗马所经历的3世纪危机是息息相关的。

在帝国发展放缓,矛盾突出,恶性事件频发时;人们的精神也会发生扭曲,原先“上国盛世”的迷梦已不复存在,人们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社会的停滞相应的会带来文教的缺失,面对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无法以人文精神来面对,只能以野蛮的方式来满足内心的失落。

 《角斗士》 让-里奥·杰洛姆 1872年

旧时的一切发生了变质,在罗马引以为豪的法律、军队都不能履行其职能的时候,那些在帝国巅峰时期都被人诟病的习俗的不合理部分则被无限放大,以至惨绝人寰。

对一个正在衰弱的帝国来说,其公民自然也是暴虐嗜杀的,只有异族和所谓同族“叛逆”的尸山血海才能为其心理带来平衡。

新的文化诞生

公元3世纪,对世界各文明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同时期的中国汉朝是在内外交困下被推翻灭亡。而罗马却历劫而存,继续之后数百年的故事,这与罗马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角斗运动的消亡中也可以发现罗马文明的韧性和可塑性。

公元这个纪年法就与基督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公元元年,耶稣降临在罗马的巴勒斯坦省,自那之后,他和他所代表的宗教传遍了罗马的每一个角落。在最初,基督教徒会被丢入斗兽场接受非人的折磨,但渐渐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扎根,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在公元380年基督教正式成为了罗马的国教。

 君士坦丁一世(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

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在抑制角斗狂热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督教徒不仅对蛮族风俗嗤之以鼻,对罗马境内发生的伤风败俗之事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们认为角斗表演明目张胆的冒犯了上帝关于“不可杀人”的戒令,是对生命极大的亵渎。在受压迫时,有很多基督徒宁死不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维奇的代表作《你往何处去》便是反映了角斗运动的残酷和信徒的坚贞。

当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国教之后,教会更是公开规定,与角斗运动沾边的人,不管是角斗士还是他们的教练,不会被施以洗礼,这大大削减了角斗游戏的风靡程度。

西罗马皇帝霍诺留(384年9月9日—423年8月15日)

在公元404年,僧侣特勒马科斯冲进竞技场呼吁人们放弃这项血腥的运动,但却被角斗死忠粉用石头活活砸死。这项暴行彻底激怒了西罗马皇帝霍诺留,他下令关闭角斗场。这项恐怖的运动才算是告一段落,虽然角斗运动被正式宣布废止要等到公元681年,但在特雷马克斯牺牲后,除了零星的几场角斗,该游戏已经式微

在今天,想到成千上万的人互相厮杀,肠穿肚烂,血肉横飞仅仅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心理,我们会感到反胃,是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人道主义。

现代社会普世价值观的一大基石就是发源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比如现代著名的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均与基督教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生命神圣的观点。

我们认为罗马人的行为不可思议的时候,未曾考虑时代因素,与其他文明的作对比,角斗也算不得骇人听闻。

血鹰之刑

比如:几百年后的维京人将犯人的后背撕开,折断脊柱,扯出肺叶,称作“血鹰之刑”;许多人心目中的东方文明之邦,千年来大规模屠杀俘虏,殉葬奴隶臣妾,严刑峻法凌虐民众的行为未曾断绝。

生活在皇权之下且被社会遗弃的人的遭遇总是痛苦的。      

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适者生存,对弱者无怜悯之心是很正常的。他们并没有把那些与罗马为敌的人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也无法理解为何不能把他们用于祭祀或是表演。古典文化是有缺陷的,弃婴、淫乱、虐杀在罗马随处可见。

比如在庞贝的一座角斗士学校里发现了一个贵妇人尸体,隔壁是她的八个角斗士情人。罗马人甚至会毫不避讳地把淫行画在家具和墙壁上。

我们不能苛责某个时代的罗马人观念,而要看到罗马精神的不断发展,基督教为罗马精神翻开崭新的一页,以一种独特的力量塑造了西方的精神气质,使古希腊罗马文明在覆灭后依然能获得重生。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把婚姻视为神圣,反对堕胎杀婴陋习,重视人身财产安全的理念才深入罗马人心。

不少学者说西方文明来源于两希——以希腊罗马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圣经的塑造作用,这在罗马历史上看的很明显而罗马角斗士的消亡正是西方文明被重塑的见证。

 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

罗马,真可谓是现代文明的摇篮,于基督教徒来说,罗马管辖的以色列是他们的救世主耶稣的出生地;对于法学生来说,罗马是秩序的化身;对于战士来说,罗马军团是武者精神的代名词;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观察罗马角斗的起起伏伏是研究课题。

罗马的故事就像一个承载了人类梦想的航船,她以博大的英姿见证了早期的部落、奴隶制的社会、共和制的元老院、帝国时代的寡头体制、多神的古典宗教、一神的基督教;民主和独裁,文明和暴力,自由与迷信在罗马交织。

几乎人类所有的信仰、观念、体制都能在罗马身上找到影子;今天的民主法制、人文主义以及博爱思想均在罗马生长并经历考验;体验罗马历史也是观察我们人类的成长。

“准国师”何新著作《希腊伪史考》

可是,今天许多所谓的“学者”,不知是不学无术还是心术不正,竟然提出“罗马系近代西方人伪造”的奇谈怪论殊不知,如果没有罗马精神的发展和传播,他恐怕还活在见到达官贵人就三叩九拜的皇权社会咧!

现今的人都得认真体味罗马的腥风血雨和气势雄壮,唯有这样,才知道思想对我们生活影响竟如此之大人类先民们在探索之路上的艰辛曲折。

(完)


·近期好文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