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瘟疫条辨》《寒温条辨》清 杨栗山】卷五 6

 昊晟堂 2020-02-23

伤寒瘟疫条辨  卷五  医方辨

72、吴茱萸汤 

厥阴头痛,呕而吐沫,少阴犯真寒,吐利,手足厥,烦躁欲死;及寒邪入阳明,食谷欲呕者,并此方主之。

吴茱萸拣净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人参一钱。水煎温服。

厥阴肝也,寒邪内格,故呕而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 少阴肾也。肾脏中寒,则上格乎阳而为呕吐。《经》云:肾主二便。肾 寒则大便不禁而为利下。手足得阳气而温,内有真寒,故令手足厥冷。 烦躁者,阴盛格阳,故令阳烦阴躁,其证多危,故曰欲死。吴茱萸辛热 而气厚,专司开豁胸中逆气。《经》曰: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故 能走下焦而温厥阴、少阴也,臣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参、枣补中 虚也。

73、小建中湯 

伤寒三四日,心悸而烦,及少阴恶寒,腹中急痛,此方主之。加黄芪蜜炙三钱,名黄英建中汤。

白芍酒炒四钱,肉桂桂枝、甘草炙各二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饴糖三钱。水煎去渣,入饴糖熔化服。

《医方考》曰:小建中汤宜用肉桂,枝则味薄,故用之以解肌;桂则味厚,故用之以建中也(愚按:开后人补中益气无窍之法门,此方是也)。

《缆论》曰:桂枝汤中白芍、桂枝等分,用白芍佐桂枝以治卫气; 小建中汤中白芍四钱,桂枝二钱,用桂枝佐白芍以治荣气,更加饴糖以 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耳。

74、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寒(阳邪陷内,四肢逆冷),脉细欲绝(阴盛阳衰),此方主之。

当归、白芍、桂枝各二钱,细辛、通草、甘草各一钱四分,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加吴茱萸二钱,生姜二钱,酒煎,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前证内有久寒者。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似乎阴证之极,盖缘阳邪传入厥阴荣分,以本虚不能作热,故厥而脉细欲绝也。此为阴阴是指厥阴经也郁阳邪,故用 桂枝、细辛以解表,白芍、甘草以泻热,当归以和厥阴之荣血,通草以 通太阳之本府,使阳邪得从外解,原非治阴寒四逆之药也。故药宜归、 芍以济阴,不宜姜、附以劫其阴也。是证也,自表入里,虽曰传至厥 阴,始终只是阳证,与阴寒直中三阴不同,故不用四逆汤,而用桂枝汤 加当归、细辛、通草耳,明者自知之。

按:昔人云,人有阴血亏于阳分,不能胜辛热者,更宜此汤主之。 殊不知此唯有阳邪者宜之。若无阳邪而见此证,则是阴血大亏矣,投之 祸不旋踵。盖细辛为少阴中表药,随桂枝汤以解肌,加当归以和荣血。 至于通草甘淡微寒,能泻丙丁,能通水道,为虚寒者禁用。此汤治法, 本是和荣血以缓脉,使阳邪得从肌表而散,或从膀胱而泄也。若循其 名,以治阴亏寒中之四逆,则谬甚矣。观于《伤寒论》曰:若其人素有 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茱萸、生姜主之。正如四逆散,本以散传经之 热邪,腹中痛者方加附子,则当归四逆汤,非治阴寒四逆之药也明矣。 更有一等固守王道之医,辨证不明,遇有厥逆脉细之证,不敢用四逆 汤,但曰用当归四逆汤极为稳当,不知此汤及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 草耳。细辛随桂枝汤止能解表,通草又为疏通最有力之药,当归一味果 足以治阴寒四逆耶?药不对证,果可谓之稳当耶?甚矣!其不明于制方 之理,而以舛错误病也。予前所云,用方贵明其所以然者,正谓此也。

75、干姜附子汤 

少阴误下复发汗,昼日烦躁,夜而安静,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此方主之。又阴盛格阳,目赤面赤,烦 渴引饮,脉来七八至,按之则散,为无根之脉,以此方加人参主之。

干姜二钱、附子三钱。水煎温服或云冷服。

此即四逆减去甘缓之甘草,为回阳重剂。若加增药味,反牵制其雄 悍之力,必致迂缓无功矣。干姜辛以润燥散烦,和表里之误伤;附子热 以温中固表,调阴阳于既济,阳回即可用平补之药。盖阳既安堵,即宜 休养其阴,切勿过用辛热,转生他患也,审之慎之。

76、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沉退者,此方主之。以桂枝汤解汗后之风邪,加参、芍益不足之血脉,亦两解表里、安内攘外之一法。曰新加者,因发汗新虚,明非桂枝汤中之旧法也。

桂枝三钱、白芍四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77、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此方主之(少阴本欲寐,今反烦不得寐者,以风邪客于里,里热甚而不和也.此扶阴散热之良方也),并治火邪内攻,迫血下行者(用以治痢,亦取扶阴散热之义)。

黄连清膈消闷厚肠、阿胶祛风养肾各三钱,黄苓疏风泄热、白芍利脾制水各三钱,生鸡子黄逐风镇胆一枚。水煎成去渣,入阿胶律尽,少冷,入鸡子黄搅匀服。

78、桂枝(回阳定惊)去白芍(恐其损阳)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太阳伤寒脉浮(此风寒两伤也0,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此大汗不止也)惊狂(神乃阳之灵,阳衰则乱矣),起卧不安者9烦躁不宁,此皆停饮上逆凌心也,饮去则心神定矣0,此方主之。

桂枝三钱、蜀漆去脚三钱、龙骨四钱、牡蛎粉五钱、甘草炙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蜀漆三沸取其逐饮,次入群药煎服。
去蜀漆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火逆下之复烦躁者。

按:桂枝解风邪以固表养心,甘草和中气以益阳泻火,牡蛎咸走肾 而宁心,龙骨涩收神而宅心,生姜利气和胃,大枣通经健脾,蜀漆辛以 逐停饮。饮去则心安,故惊狂不安者,乃水凌心火也。此仲景不传之 秘也。

79、竹叶石膏汤 

阳明汗多而渴,衄血,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及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并此方主之。

竹叶二钱、石膏四钱、麦冬去心二钱、半夏二钱、人参一钱、甘草炙一 钱、生姜二钱、粳米二钱。水煎温服。

本方去石膏、半夏、姜、米,加柴胡、黄苓,名人参竹叶汤,治汗下后烦热口渴,虚羸少气之证。

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止喘促散余热;参、草、粳、麦之甘平,以 益肺胃生津液;生姜、半夏之辛温,以豁痰饮去呕逆。此虚羸热逆之良方也。

80、加味温胆汤 

治汗下后不解,呕而痞闷,或虚烦不眠,肉瞤筋惕者。

人参、甘草炙、茯苓、远志去心、酸枣仁炒研、熟地、枳实麸炒、陈皮、半夏姜汁炒各一钱,五味子五分,生姜一钱。水煎温服。

81、疏表汤 

治四时感冒风寒,鼻塞声重,或流涕不已,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者。

淡豆豉三钱,羌活二钱,防风、桔梗各一钱半,前胡、黄芩各一钱,苏叶、川芎各八分,细辛、甘草各五分,生姜二钱,葱白二茎。水煎温服。
微汗口渴加花粉、麦冬各一钱;
满闷加枳壳麸炒一钱半;
热甚加知母一钱。

82、桂枝附子汤 

伤寒七八日(即传里之时也),风湿相搏(搏聚而为痹也0,身体烦痛(风胜则烦,湿胜则痛),不能自转侧(湿主重浊),不呕(邪在表也)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浮虚为风,涩为湿也),此方主之(浮虚而涩,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以解表风,,加附子以散寒湿)。若其人大便难,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去桂恶其走表而不和里,加术喜其益土而燥湿也。

桂枝三钱、附子炮二钱、甘草炙一钱半、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去桂枝加白术三钱,名去桂加术汤。

83、人参固本汤 

治温病虚极热极,循衣作空,不下必死者。下后神思 稍苏,续得肢体振寒,怔忡惊悸,如人将捕之状,四肢厥逆,眩运郁 冒,项背强直,此大虚之兆,将危之候也,此方救之。

人参二钱,熟地三钱,生地二钱,当归二钱,杭芍一钱五分,天冬去心、麦冬去心、五味子、陈皮、知母、甘草炙各一钱。水煎温,冷服之。服后虚回,止后服。盖温病乃火邪燥证,人参固为补元气之神丹,但恐偏于益阳,恣意投之有助火固邪之弊,不可不 知也。

按:温病乃天地杂气之一也,有邪不除,淹缠日久,必至虚羸。庸 工望之,不问虚实久暂可否,辄用人参,殊不知无邪不病,邪去而正气 自通,何虑虚之不复也。今妄投补剂,邪气益固,正气益郁,转郁转 热,转热转瘦,转瘦转补,转补转郁,循环不已,乃至骨立而毙,犹言服参几许,补之不及奈何。

余于乾隆甲戌、乙亥、丙子三年中,眼见亲友患温病服参受害者,不可枚举。病家止误一人,医家终身不悟,不知 杀人无算,特书之以为滥用人参之戒,非禁之使不用也。果如前证虚危之极,非人参无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

84、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盗汗。又方用莲子七枚,黑枣七枚,浮麦七钱,马料豆七钱。水煎,治同。

当归二钱,熟地二钱,生地、黄连、黄芩、黄柏各一钱,黄芪生三钱,防风一钱,麻黄根一钱,浮小麦一钱。水煎温服。

85、黄芪汤

治阳虚自汗。

黄芪、五味子挞碎核各三钱,当归、白术土妙、甘草各一钱。水煎温服。
汗多不止,加麻黄根一钱,防风一钱,或加麻黄根一钱,牡蛎粉一钱,浮小麦一钱。

《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当用酸枣仁炒黑三钱,白芍、 生地、麦冬、五味子、桂圆肉各二钱,竹叶二十片,煎服多效,以汗为心液故也。

86、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 便不利,渴而不卩区,但头汗出(三阳脉起于头,阳邪甚于上,阴精衰于下,故汗岀也), 往来寒热,心烦者,表未解也,此方主之。

柴胡四钱,花粉二钱,黄芩、桂枝、牡蛎粉各一钱半,干姜、甘草炙各一钱。水煎,初服微烦,后服汗出,愈。

按:柴胡除少阳之寒热,桂枝解太阳之余邪,花粉彻阳明之渴热, 干姜去胸胁之烦满,甘草调汗下之误伤,此少阳阳明两解之治法也。

8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阳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者,此欲作痼瘕,大便必初硬后溏,此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痼瘕者,寒气结而积也,此方主之。并治汗解后腹胀满。此非里 实,盖脾胃为津液之主,汗多则津液不足,气虚不能敷布,诸气壅滞, 停饮而为胀满。与此汤以和脾胃而降气也(一云瘕泄也,盖大便初硬后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久而不止,则曰痼瘕也,亦通)。

厚朴姜炒、生姜、半夏姜汁炒各四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水煎温服。

胀非苦不泄,气非温不行,饮非辛不散,胃非甘不和,虚非补不 复,五味之功用大矣。

88、大陷胸汤

大黄三钱、芒硝二钱、甘遂末五分。水煎大黄五六沸去渣,再入芒硝煎一二沸,调甘遂末服。

加葶苈子、杏仁去皮炒黑,与大黄、芒硝四味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取一丸入甘遂末三五分,蜜三匙,水煎并渣服之,此名大陷胸 丸。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矣,此方主之。

89、小陷胸汤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此方主之(邪气深入,尚在半表半里,为热、为痰、为饮,病有浅深,方有大小,除热下痰)。

黄连姜汁微妙一钱五分、半夏姜炒三钱、全瓜蒌捣烂一个。水煎温服。

黄连苦以泻热,用代大黄;半夏辛以逐痰,用代甘遂;瓜篓润以行滞,用代芒硝,不比大陷胸汤之峻厉也。

90、小半夏加茯苓汤 

心下满,头汗出,水结胸,或心悸目眩,此方主之。去茯苓即小半夏生姜汤。

半夏姜炒五钱、茯苓五钱、生姜五钱。水煎温服。健脾渗湿,火因水下,则痞渴消而悸眩止。

91、枳实理中丸

枳实麸炒、瓜萎、牡蛎粉、白术土炒、甘草各一两,干姜炒八钱,人参、黄连、黄芩各三钱。为末,炼蜜丸如鸡子黄大,以热汤化服一丸。觉腹中热,则胸中豁然矣;未热,则加丸再服。

92、海蛤散

治血结胸,揉而痛不可抚近者。

海蛤粉、滑石、甘草各等分,芒硝减半(元明粉更妙)。为末,用蜜水入鸡子清调服二钱。

93、桔梗枳売汤 

治痞气胸膈不痛,暧气吐酸,或咳者。

桔梗、枳壳麸炒各二钱。水煎温服。

此二味,苦下气而散痞满,寒消热而除咳饮也。

94、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按之不痛而软),其脉关上浮者(关候心下,浮主虚热),此方主之。

大黄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一钱。捣碎,麻沸汤(煮沸的开水)渍之,去渣服。

《活人书》曰:汤液论有黄芩一钱,今无者,恐传写之讹也。李时珍曰:仲景治心下痞按之濡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下之太早,则作痞满,乃寒伤荣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胱在于心下,故曰泻心。

95、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方主之。

附子炮、大黄各二钱,黄连、黄芩各一钱。附子一味,另煎取汁,大黄、芩、连三味,以麻沸汤渍之,去渣, 入附子汁,温服。

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无三黄则 不能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气,热有三黄,寒有附子,寒热互用,斯为有制之兵矣,仲景诚医家之善将将者也。俗医用寒则不敢用热,用热则不敢用寒,何异于胶柱鼓瑟乎。

《缴论》曰:泻心汤诸方,皆治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半夏、 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是治痰饮湿热结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涤痰饮,黄连、黄芩以除湿热,人参、甘草以助胃气,干姜炮黑以渗水湿。若但用苦寒治热,则格拒不入,必得辛热为之向导,是以半夏、干姜在所必需。如痞极硬满暂去人参,气壅上升勿用生姜,此一方出入而有三用也。其大黄、黄连与附子二泻心汤,乃治阴阳偏胜之痞。一以大黄、芩、连涤胸中素有之湿热,一加附子兼温经中骤脱之虚寒也。三黄用沸汤渍服者,取寒药之性,不经火而力峻也。附子煮汁者,取性热行经,以复其阳耳。仲景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立方之妙,无出乎此。以三黄涤胸中之邪热,以附子散凝结之阴寒,一举而寒热交聚之邪尽解。 瘗讴知后人目睹其方而心眩也。

按: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人尤易晓,其大黄黄连与附子二泻心汤,具有妙用,不可不透悟也。夫大黄黄连泻心汤,孰不以为治心 下之痞热也?窃详《伤寒论》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 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成氏注曰:心下痞,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 按之濡,关脉浮者,虚热也。故大黄、苓、连不用煎煮,而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味薄而泻心下之虚热,不欲其味厚而伤中气也。附子泻心汤,人亦知为寒热之互用也。窃详《伤寒论》曰:心下痞,复恶寒汗出 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成氏注曰: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 者,阳气外虚也。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导痞热,加附子以回阳气。夫痞 热固须导除,而阳虚更为可虑。附子煮汁者,回阳之重剂也;三黄沸渍 者,导热之轻剂也。《缴论》谓取寒药之性,不经火而力峻,岂其然乎? 今人以大黄熟煎则无力,实《缎论》之说误之也。《内经》曰:味属阴, 味厚属阴中之阴。熟煎味厚,安得无力,须辨之。

96、半夏泻心汤 

柴胡证具,而误下之,但心下满而不痛,此为痞,此方主之。

半夏姜制四钱,人参一钱,干姜炮黑、甘草炙、黄芩各二钱,黄连一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少阳误下,变证有三等治法。呕而发热,柴胡证犹在者,复与小柴 胡汤,必蒸蒸振汗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此为结胸,柴胡陷胸汤、大 陷胸汤,量轻重用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此汤。

否而不泰为痞。泻心者必以苦,故用黄连、黄芩;散痞者必以辛, 故用半夏、干姜;交阴阳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人参、甘草、大枣 也。诸泻心汤,寒热并用,妙不可传。

97、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解之后(火邪乍退),胃中不和(正气未复),心下痞硬(胃虚不运,停饮致痞),干暧(为水所遏则暧),食臭(脾虚不运则臭),胁下有水气(土弱不能制水),腹内雷鸣(水气奔激)下利者(湿胜濡泻),此方主之。

生姜、半夏姜制各三钱,黄芩、甘草炙各二钱,干姜炮黑、人参、黄连各一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98、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反误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呕烦不安。医见心下痞硬,复误下之,其证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满硬,此方主之。

甘草炙、半夏姜制各三钱,干姜炮黑、黄芩各二钱,黄连一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99、桂枝人参汤  即理中汤加桂枝也 

太阳病,表未除而下之早,热邪乘虚入里,挟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此方主之。

桂枝、甘草炙各三钱,干姜二钱,白术土炒二钱,人参一钱。水煎温服。

此汤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证虚,故以理中以和之。盖取两解表里之义也。

100、旋覆花代赭石汤 

伤寒汗、吐、下解后(胃气弱也),心下痞硬(伏饮停膈), 噫气未除者(气逆也),此方主之(噫,音曖)。周扬俊用治噎膈反胃,气逆不降者累效。

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二钱、半夏姜制六钱、人参一钱、甘草炙二钱、生姜五钱、枣三枚。水五盅,煎取二盅,去渣,再煎取一盅,温服(浓煎则不助饮)。

旋覆之咸以软坚,赭石之重以镇逆,姜、夏之辛以散痞,参、 草、大枣之甘以补脾,此辅正匡邪,蠲饮下气之良方也。

101、桂枝加芍药汤 

本太阳病,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此方主之。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加大黄酒浸三钱,名桂枝加大黄汤,治前证大实痛者。

102、黄连汤

胸中有热欲呕吐,胃中有寒腹疼痛,此方主之。

黄连三钱,半夏四钱,桂枝、干姜炒、甘草灸各二钱,人参一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或冷服。日三夜一。

治关格气不能上下者,与桂附八味丸(即肾气丸)相间服之。

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热使阴阳不交,阴不 得升而独滞于下,为下寒腹胀痛;阳不得降而独郁于上,为上热欲呕 吐。故用黄连之苦,以泻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 升降;参、草、大枣之甘,以缓中急而益胃,寒热并用,独奇正之相倚 耳。此分理阴阳,和解上下之正治也。或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者,仲景 亦用此汤治之。脏结之证,更宜以此汤调其阴阳。

103、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此外证未除,不可攻里,以此方和解之。并治发汗后亡阳谵语,以此方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钱,桂枝、黄芩、白芍、半夏姜制、甘草炙各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此太阳少阴合病治方也。

104、柴胡养荣汤

治温病阴枯血燥,邪热不退。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当归二钱、白芍一钱五分、生地三钱、知母二钱、天花粉二钱、蝉蜕全十个、白僵蚕酒炒三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去当归、白芍、生地名柴胡清燥汤。数下后余热未尽,邪与卫搏,故热不能顿除,宜此汤和解之。

105、五福饮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方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补心随宜用,熟地补肾三钱至一两,当归补肝二钱至七钱,白术补肺泔浸土炒二钱,甘草补脾蜜炙一钱。水煎温服。或加生姜。

凡治气血两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散者加升、柴、荆、防,宜温者加姜、桂、附子,宜清者加栀子、青蒿、地骨皮之类,左右逢原,无不可也。

七福饮即五福饮加酸枣仁炒研二钱,远志甘草汤浸去心微炒一钱。治气血两虚,而心脾为甚者。

106、四君子汤

一方去人参,加蜜炙黄芪,亦名四君子汤。

白术土炒二钱、白茯苓二钱、人参、甘草炙各一钱。水煎温服。

加陈皮一钱,名异功散。
加半夏姜炒一钱、陈皮一钱,名六君子。
加半夏姜炒一钱、陈皮一钱、木香三分磨汁、砂仁一 钱,名香砂六君子汤,补脾养胃之要药也。

107、四物汤

当归酒蒸三钱、熟地三钱、白芍酒妙一钱五分、川芎一钱。水煎温服。

合四君子汤名八珍汤,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 补气养血之要药也。

108、二陈汤

半夏姜汁制二钱、陈皮一钱、白茯苓一钱半、甘草一钱、生姜一钱。水煎温服。顺气化痰之总方也。

109、犀角大青汤 

治斑出心烦大热,错语呻吟不眠,或咽喉不利者。

犀角镑二钱为末或磨汁对汤服,大青或以青黛代之、元参各三钱,升麻、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去渣,入犀角汁、童便,冷服。

一方加白僵蚕酒炒三钱、蝉蜕十个全 更妙。大便秘加大黄。

110、大建中汤 

中气不足,手足厥冷,小腹挛急,或腹满不食,阴缩多汗,腹中寒痛,唇干精出,寒热烦冤,四肢酸痛,呕吐下利,及无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为斑点,并此方主之。

人参、甘草炙各五分,黄芪蜜炙、当归、白芍酒炒、桂心各一钱,附子炮、半夏姜汁制各一钱二分五厘。水煎温服。

按:此乃汗、吐、下后,中气虚乏,则余邪无所归附,隐隐见于肌 表,其色淡红而不甚显为辨也。参、茂所以补中,夏、草所以调中,此 皆脾胃药也;复有归、芍之和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又有桂、附之 温中,则失守之火引而归元,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参、芷、桂、附而治斑,犹兵法之变者也。《语》云治病如杀贼。孙膑减灶灭庞涓,虞诩增灶平朝歌,临机应敌,岂有一定之法哉。

111、麻黄芍药人参汤 

李东垣曰:予治一寒士,病脾胃弱,与补剂愈。 继而居旷室,卧热炕,咳而吐血。予谓此久虚弱,外有寒形,内有火 热,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盖冬居旷室, 衣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因思仲景治伤寒脉浮紧,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帆血, 却与麻黄汤立愈。与此甚同,因处此方。

本方去麻黄、桂枝名麦冬饮子。

麻黄去外寒、白芍安太阴、甘草炙补三焦元气而去外寒、黄芪生实表益卫各一钱,桂枝补表、当归酒蒸和血养血各五分,人参益元气而实表、麦冬蒸去心保肺清心各三分,五味子收肺气而安五脏十五粒蜜蒸挞碎核。水二盅半,先煮麻黄去沫,入群药同煎一盅,去渣,乘热临卧一服愈。

观此方足为万世模范也。盖取仲景麻黄汤,与补剂麦冬饮子各半服 之,但凡虚人合用仲景方者,皆当以此为则也。

112、四逆散 

少阴病,四逆(阳邪传入少阴,手足厥冷),或咳(少阴脉络肺),或悸(少阴脉络心),或小便不利(少阴脉络膀胱),或腹中痛(少阴脉入小腹),或泻利下重者, 此方加减主之。

柴胡、白芍、枳实麸炒、甘草炙各等分。为末,白饮调下三钱,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肺与大肠相表里,上咳下利,治则相同);
悸者加桂枝,
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
腹中痛 者加熟附子,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煎莲白,取汁二盅,入此散一两煎服。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肢,故逆而不 温。柴胡所以升内陷之阳邪,枳实所以破内滞之结热,白芍收失位之 阴,甘草和不调之气。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 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亦亏矣,是在所 忌。《伤寒论》曰:诸四逆不可下,此之谓也。然此原为冬月正伤寒言 之,若温病四逆不在此例。

按:此散本为邪热自阳经传入阴经而发厥。《伤寒论》曰:腹中痛 者加附子。清涤中又加温补,人未有不致疑者。窃详四逆散腹痛加附 子,与附子泻心汤义同。盖伤寒以阳为主,热证固当用荡涤之法,而热 证但兼虚寒,又不可不急作救疗,如附子泻心汤;心下痞满,自宜大黄 黄连泻心汤,以导除其热。若恶寒汗出,则加附子以回阳,又何可缓 也,故四逆散;邪热传至阴经而四逆,自宜柴胡、枳实以清解其热。若 兼虚寒遇邪而腹痛,则加附子之温经益阳,又何可缓也?寒热各行其 性,此仲景制方之妙。况伤寒始病热中,末传寒中者极多,四逆虽属阳 证,已有阴进之象,兼以腹痛,则其加附子也,不亦宜乎?若温病阳邪 亢闭,隔阴于外以致四逆,非急下之不为功,若执治伤寒之法,则误人矣。

113、桂苓甘术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此饮中留结外邪之证也,此方主之。

白茯苓四钱,桂枝三钱,白术土炒、甘草炙各二钱。水煎温服。

按:人身经脉赖津液以滋养,吐下津液一伤,更汗津液再伤,坐令经脉失养,身为振摇。此汤涤饮散邪,补中益气,则津液四布,而经脉 得以滋荣矣。至久而成痿,较此更甚。仲景于此汤,岂非早已用力乎。

114、甘草桔梗汤 

主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此阴阳通用之药也。若风 痰挟邪,上壅咽痛,半夏散及汤;若咽中伤生疮,不能言,声不出者, 苦酒汤;若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三汤补后。

甘草三钱、桔梗三钱。水煎温服。

此二味,一借土气以逐水,一借金母以泻水,而少阴之邪自散矣。

115、黄琴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少阴合病,下利而呕,及胆腑发咳,呕苦水如胆汁(胃气逆呕苦,胆液溢则口苦),此方主之。

黄苓三钱,白芍、半夏、甘草炙各二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116、姜黄连黄苓人参汤 

《伤寒论》曰:伤寒本自寒(下)格”。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此方主之。

【按:《伤寒论》并无寒下 之病,亦并无寒下之文.玩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句,可知上文本自寒下句之下字,当是格 字,文义始属.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亦与苓、连之药不合,当改之。
成氏曰, 仲景之意以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治之为逆,故用干姜以温里,人参以补正气,芩、连反佐以通寒格,与四逆汤、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义同。原文四味各三两,恐传写之讹也.此成氏之遵经注解也,姑存以俟高明】

干姜、人参、黄连、黄芩各三两。水六升,煎三升,去渣,分温连服。

11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汗后喘,表邪未解也,此方主之。

麻黄四钱,杏仁去皮、甘草炙各二钱,石膏八钱。水煎麻黄去沫,次入群药煎服。

按:太阳寒邪虽从汗解,然肺邪未尽,所以喘仍不止,故用麻黄发肺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即以治足太阳之药,通 治手太阴也。倘误行桂枝汤,以致壅塞肺气而吐痈脓,则桔梗杏仁煎可用也(太阳伤寒,误下作喘,亦用此方)

118、葛根黄连黄芩汤

太阳病误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脉数而止曰促,用葛根者,专主阳明之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葛根四钱,黄连三钱,黄芩、甘草炙各二钱。水煎温服。

喘而汗出者,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此汤以葛根散表邪,以芩、连清里热,则喘息汗停而利亦止矣。

119、五味子汤

治喘而脉伏,及寒热而厥,昏聩无脉者。

五味子十五粒挞碎核,麦冬去心、陈皮各二钱,人参、杏仁去皮尖各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劈。水煎温服。

120、苏陈九宝汤

治暴感风寒,脉浮无汗而喘,并老幼素有喘急,遇寒点'喧不节,发则连绵不已,咳嗽哮吼夜不能卧者。

桑白皮蜜炙、大腹皮制净、陈皮、苏叶、薄荷、麻黄、杏仁泡去皮尖、桂枝去粗皮、甘草生各一钱,乌梅一枚,生姜二钱。水煎温服。

121、十枣汤

太阳中风(有头痛发热等证),(下)不利(大便小便皆不利也)呕逆(水饮 停蓄于内),表解者,乃可攻之(先用桂枝解表,而后攻里),其人漐漐汗出(邪从汗出, 表解--验),发(作)热”)有时(此邪热外溢也),头痛(胃气上逆,此里未和者一),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留饮在膈,溢于两胁,此里未和者二),干呕短气(伏饮上逆,射于肺 中,此里未和者三),汗出不恶寒者(表解二验),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方主之(此表邪已散,而种种里证未平,彰明较著如此,然后用此汤以逐饮攻水也)。

【按:"下利呕逆"句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呕下利,而用十 枣汤峻剂攻之之理乎?惟大便不利,痞硬满痛,始属里病;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始属饮病, 乃可峻攻。“发作有时”句之“作”字,当是“热”字,始与太阳阳邪热饮相合,若无热汗出, 乃少阴阴邪寒饮,真武汤证也,曾当改之。此爾与大陷胸湧相仿.伤寒种种下法,成为胃实而 设,今证在胸胁而不在胃,则荡涤肠胃之药无所取矣,故用芜花之辛以逐饮,甘遂、大戟之苦 以泄水,井赖大枣之甘以运脾而助诸药,祛水饮于膈肋之间,乃下剂中之变法也.。愚按: 开后人湿热生痰无穷之法门,此方是也】

按:虽有发热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痛,干呕短气诸证,乃内邪 所结之本证,里未和也,不得以表证名之。伤寒中亦有有表证无表邪者,何况温病。

甘遂曲包煨去心、紫大戟出洪山者佳醋炒、芫花醋炒三味各等分,为末听用,大枣十枚劈,水二盅,煎取汤一盅,调上三味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五分,温服。如未下,明日加五分,再调服。 利后糜粥自养。

去芫花加白芥子,等分为末,姜汁煮枣肉为丸,名控涎丹。

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 肺则塞窍为咳喘背冷,入肝则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 痛,入筋骨则牵引隐痛,入皮肉则療疡、痈肿。陈无择并以控涎丹主 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火与气则结为 痰。甘遂能泄经络水湿,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 饮,生姜、大枣利气通经,健运脾土以固本,惟善用者乃能收奇功也。

122、茯苓甘草汤 

水气乘心,振寒,厥而心下悸者(火畏水故心下动也),先治其水,却治其厥。及太阳伤寒表虚汗出而不渴者,并此方主之。此乃利水解表,而兼和中之药也。如太阳伤寒汗出而渴者,又宜五苓散。

白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甘草炙一钱半、生姜三钱。水煎温服。

123、橘皮竹茹汤 

治伤寒胃虚有热呃逆(或因吐利之故),并治久病虚热,或吐、利后胃虚呕逆不止。

橘皮二钱,竹茹二钱,人参、甘草炙各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一方有半夏、赤茯苓、麦冬、枇杷叶。

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呃逆呕啰。竹 茹、麦冬、枇杷叶皆能清金和胃,肺金清则肝木亦平矣。二陈降痰逆, 赤苓降心火,生姜呕家圣药,久病虚羸,故以参、草、大枣扶其胃气, 而诸证自退也。

一方用硫磺、乳香等分,酒煎嗅之,不论虚实寒热皆效。

汪诃庵曰:此证有因胃热失下者,有因火郁者,有因血瘀者,有因气滞者,有因痰阻者,皆属实;有因下后胃虚者,有因中气不足者,有 因下元虚损阴火上冲者,皆属虚。寒热虚实,要在临证活法耳,不可造 次。呃在中焦谷气不通,其声短小,得食则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 声长大,不食亦然,此为辨也。

124、橘皮干姜汤

治胃寒呃逆,脉微细者。

橘皮、干姜、肉桂去粗、通草、甘草炙各一钱,人参七分。水煎温服。

125、丁香柿蒂散 

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古方以此汤治呃逆,虽病本于寒,然亦有火也。

丁香、柿蒂各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水煎温服。

一方去人参,加竹茹、橘红。
一方去人参,合二陈汤加良姜,俱治同。

此足阳明少阴药也。丁香泄肺温胃而暖肾,生姜去痰开郁而散寒, 柿蒂苦涩降气,人参补助真元,使得展布也。

126、涤痰汤

治膈间痰闭呃逆者。

括萎捣烂五钱,胆星、半夏各二钱,橘红一钱五分,茯苓、枳实麸炒、黄芩、黄连、石菖蒲、竹茹各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三钱。水煎温服。

如痰闭呃甚者,用白矶一两,水二盅煎一盅,人蜜三 匙,少煎温服即吐。
如不吐,饮热水一小盏,未有不吐者,吐后呃即止。

127、理中安蛔散

治胃寒蛔厥。

人参一钱,白术土炒、茯苓、干姜炒各1钱五分,川椒十四粒,乌梅三 枚挞碎。水煎温服。

128、乌梅丸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为脏寒(时静时 烦,非比脏寒,无暂时安)。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即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当自吐蛔,此方主之。

【按:“此为脏寒”句之“此”字,应是“非”字,若是 “此”字,便是脏厥,与辨蛔厥之义不属,当改之】

乌梅三十枚,黄连一两六钱,干姜一两,附子炮、桂枝、细辛、黄柏盐水炒、人参各六钱,当归、川椒炒去汗各四钱。为末,醋浸乌梅去核,饭上熏熟,合药末加炼蜜杵丸,每服二 钱,白饮送下。

程郊倩曰:名曰安蛔,实是安胃。故仲景云并主久痢。痢本湿热,得苦则坚,得酸则敛,故亦通治。若阳厥吐蛔,入口即毙,又何论温 病乎?

129、麻黄升麻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邪传厥阴误下),手足厥逆(阳气内陷),寸脉沉迟(迟为寒也),尺脉不至(尺伏误下脱阴),咽喉不利,吐脓血(肝脉循喉,余邪上壅,又注肺金,热甚生痈),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阴气欲脱而不得回,故曰难治),此方主之(散表寒清里热,亦两解之变方也)。

麻黄去节三钱,升麻一钱五分,当归一钱五分,石膏二钱,知母一钱,黄芩一钱,萎蕤玉竹一钱,白术五分,茯苓五分,白芍五分,天冬五分,桂枝五分,干姜五分,甘草五分。
水煎麻黄沸去上沫,再入群药煎服,连进二三剂,覆取汗出,则邪气散而咽清利止矣。

130、赤石脂禹余粮汤 

《论》曰:自利不止下脱,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

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水煎温服。

如服后利仍不止,当利其小便,与猪苓汤。是乃膀胱不渗,一利小水,而利自止矣。

《伤寒论》曰: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以理中汤与之,利益甚。盖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长沙制方审于上下如此,取效自易易耳。薛氏曰:一人以命门火衰而下 利,令服桂、附、五味、吴茱、肉蔻、故纸之类,不信,服补中益气汤 而毙。此正利在下焦,止补中焦而致败也。噫!后人之千方万论,孰有不出长沙者哉。

131、桂枝去(桂)芍加茯苓白术汤

【按:“去桂"应是“去芍药",若去桂加苓、术,并 无辛甘走荣卫之药,何以治仍头痛发热、心下满痛之表证乎?当改之“】

太阳风寒, 服桂枝汤(独治风而寒固在)而或下之(表未除而误攻里),仍头项强痛(表邪未去,翕翕发热(风寒胜则热),无汗(寒胜则干),心下满微痛(邪气乘虚入里,夹涎饮作满痛), 小便不利者(水不下行),此方主之。

桂枝、白茯苓、白术土炒各三钱,甘草炙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白芍?钱。长流水煎,连服则里气实,小水利,外邪解矣。

132、玉泉散 

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牙痛,二便闭结,斑疹发黄,热痰喘嗽等证。

生石膏六两、粉甘草一两。为末,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三钱,加朱砂三钱亦妙。

133、六一散 

治温病及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者。

桂府滑石研末水飞晒干六两、粉甘草为末一两。合研匀,每服三钱,新汲水或冷饮调下三钱,加朱砂三钱取其清心, 加青黛三钱取其凉肝,加薄荷三钱取其散肺也。

《直格》曰:此散是寒凉解散郁热,设病不解,多服无损,但有益 耳。又曰:伤寒当汗则不可下,当下则不可汗,且如误服此散,则汗自 不出,而里热亦自有效,亦有里热便得宣通而愈者。或邪在半表半里, 可和解而不可汗下者,若服此散多愈,即不愈亦减。

按:河间云,六一散有益无损。大抵是温病耳,其郁热自内而达于外,故宜寒凉荡涤其 热,至于正伤寒还须参之脉证,不可轻投。

134、桂枝甘草汤

太阳病发汗过多(汗为心液,多则心虚),叉手自冒心(动惕不宁,怔忡无主),心下悸欲得按者(心虚故欲按也),此方主之。并治太阳病小便自 利,饮水多必心下悸。如小便少者,必苦里急,里急者,膀胱不行水故 也,宜五荟散。

桂枝三钱、甘草炙一钱五分。甘澜水(水扬万遍而面有沸珠)煎,温服。

135、桂枝加附桂汤

太阳伤寒,寸口脉浮而大(右手关前一分为寸口,主候五脏 之气),浮则为风,大为阴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其证自汗出, 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此方主之。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炙二钱。附子生、肉桂去粗各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覆取微汗。

喻嘉言曰:仲景之圆机活法,即阳旦阴旦二汤,已妙不可言。阳旦 者,天日清明,春夏温暖之称也;阴旦者,风雨晦冥,秋冬寒凉之称 也。桂枝汤加黄苓名曰阳旦,加肉桂名曰阴旦,后人不识此义耳。即如 此证,《伤寒论》一曰与桂枝汤,此误也。又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 增剧,即是按用桂枝汤加黄苓之法也,所以病人得之便厥。盖寒邪在 里,用桂枝汤以治其表,则阳愈虚,加黄苓以助其阴,则阴愈无制,故 仲景即行阴旦汤之法,以救其失,观增桂令汗出一语,岂不昭昭耶。恐 阴旦不足,更加附子以温经,即咽中干,阳明内结,谐语烦乱,浑不为 意,且重饮甘草干姜汤,以俟夜半阳回足热。后果如其言,岂非先有所 试乎。惟阳旦汤入口而便厥,未几即以桂、附、干姜尾其后,固知厥必 不久,所以可断云夜半两足当热。况咽干谐语,则津液亦为辛热所耗, 故少与承气以和胃而止其谐,多则为下而非和矣。若不知此证之不可汗 而重发之,复加烧针,则阳之虚者必至于亡,阴之无制者必至于犯上, 四逆汤以回其阳而恐不足,况可兼阴以为治乎?盖伤寒以阳为主,阴进 则阳亏矣。若温病阳邪亢闭,阴先受伤,治法又当滋阴以泻阳也,岂可与伤寒并论哉。

136、甘草干姜汤 

少阴病,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动气,下之反剧,身 虽有热,反欲蜷卧,此方主之。

甘草炙四钱、干姜炮二钱。水煎温服。

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饮, 面赤足厥,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内外合邪,难于发散,或寒冷伤胃, 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药也。

137、芍药甘草汤 

妇人伤寒,汗解表除,热入血室,经水过多,无实满者,与杂病木克脾土,阴阳血气不和而痛,并此方主之。

白芍酒炒四钱、甘草炙四钱或二钱。水煎温服。

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腹痛者荣气不和,逆于肉里,得白芍之酸苦,行其荣气;又以甘草之甘缓,和其逆气,此不治之 治,正所以深治之也。

本方加炮附子一钱五分,名芍药甘草附子汤。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白芍敛阴于内,附子复阳于外,甘草和其阴阳,而 诸病自解矣。【按:"发汗病不解"句之“不”字,衍文也。发汗病不解则当恶寒,何谓反? 惟病解恶寒始可谓虚,当删之"J.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 汤和之】

138、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太阳病发汗过多,脐下悸者,欲发奔豚,此方主之(汗多心液耗散,肾乘心虚上凌而克之,故动惕于脐间)。

白茯苓六钱、桂枝三钱、甘草炙一钱五分、大枣三枚劈。甘澜水煎,温服。

茯苓淡渗伐肾以散水蓄,甘草益气和中以补阳虚,桂枝走阴降肾御奔豚之未至,大枣益脾助土制奔豚之上冲。

139、生地黄连汤 

治男妇血风证。此去血过多,因而燥涸,循衣撮空, 错语失神,脉弦浮而虚者。

加人参二钱更妙(阳生阳长之意也)。

生地酒浸、当归酒蒸、白芍酒炒、川芎各一钱五分,黄连酒炒、梔子姜汁炒黑、黄芩酒炒各一钱,防风酒润二钱五分。水煎温服。脉实加大黄酒浸。

陶氏曰:大承气汤气药也,自外而之内者用之;生地黄连汤血药 也,自内而之外者用之。气血合病,循衣抹床证同。自气之血,血而复 之气者,大承气汤主之。自血之气,气而复之血者,生地黄连汤主之。 二者俱不大便,此是承气汤对子。又与三黄石膏汤相表里,皆三焦包络 虚火之病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降血中之伏火耳。

《纲目》曰:四物汤与桂枝、麻黄、葛根、柴胡、青龙、白虎、凉 膈、承气、理中、四逆、吴茱萸、附子等汤,皆可做各半汤服之。此易老用药之大略也。

140、茯苓四逆汤

汗下后烦躁不得眠。

白茯苓三钱、人参、干姜、附子生、甘草灸各一钱。水煎温服。

去茯苓名四味回阳饮,治元阳虚脱;再加熟地、当归名六味回阳饮,治阴阳虚脱。

按:烦出于心,用茯苓以养心;躁发于肾,用干姜以润肾;固表生 津,用人参以益虚;温里散寒,用附子以回阳;和中缓急,用甘草以安胃也。

141、导赤散

生地、木通各三钱,淡竹叶、甘草梢各一钱。水煎温服。

142、导赤泻心各半汤

治越经证,脉浮沉俱有力者。

黄连酒洗、黄芩酒洗、栀子姜汁炒黑、知母盐酒拌炒、犀角镑磨汁另入、人参、麦冬、茯神去木、甘草生各二钱,滑石二钱,灯心草三分,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143、知母麻黄汤

治伤寒汗出不彻后证(前论中已辨明)。

知母二钱,黄芩酒洗、麻黄去节、桂枝、白芍、甘草炙各一钱。水煎温服。

详证加酒炒黄连一钱尤妙。

144、黄连犀角汤

狐惑病,咽干声腹,此方主之。

黄连酒炒二钱、犀角镑二钱、磨汁另人,乌梅三枚,木香三分磨汁。水煎黄连、乌梅去渣,入犀角汁、木香汁和服。

145、雄黄锐丸

治狐惑虫蚀脏。

雄黄、黄连、苦参、桃仁、青箱子各等分。为末,以艾汁丸,如枣核样,棉裹入谷道中。

146、百合地黄汤 

治百合病,不经汗吐下,病形如初者。

百合七个劈破,以泉水浸洗去沫,另用泉水五盅煎取一盅半,生地黄二两洗净,用泉水五盅煎取一盅半。二汁合一处,分二服。大便下恶物如漆,中病即止,不中,再作服。

147、三甲散 

主客交浑病(详论中)。

鳖甲酥炙、龟甲酥炙(如无酥,二味并用醋炙)各一钱,穿山甲土炒黄五分,白僵蚕一钱生用切断,全蝉蜕五分,牡蛎粉五分(咽燥不用),当归五分,白芍酒炒七分,甘草五分,地鳖虫三个捣烂入酒取汁听用,其渣与诸药同煎。水煎去渣,入地鳖虫汁和服。

若素有老疟,或殚疟者,加何首乌一 钱、怀牛膝一钱,胃弱欲作泻,宜九蒸九晒。
若素有郁痰者,加川贝母去心一钱。
若素有老痰者,加枯萎捣烂二钱,呕则勿用。
若咽干作痒者, 加知母五分、天花粉五分。
若素有内伤瘀血者,倍地鳖虫,无此物用桃仁泥一钱,干漆炒烟尽研五分代之,服后病减七八,渐进调理法可也。

148、桂枝加附子红花汤 

治妇女伤寒,表虚自汗,身凉,四肢拘急,经水适断,脉沉而迟者。

桂枝二钱、白芍二钱、甘草炙一钱、附子炮八分、红花七分、生姜二钱。水煎温服。

149、黑龙丹 

治瘀血沁于心脾,经病百出,危急恶疾,诸药不效者。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一切瘀血不行之证。

全当归、生地、川芎、五灵脂去土、良姜各二两。上五味为粗末,入砂罐内,纸筋盐泥封固,炭火燧红,候冷取出, 研为细末,再入后五味:

百草霜(乡外人家者佳)五钱,乳香、花蕊石火焼醋淬七次、生硫黄、琥珀另研各二钱。上五味各为细末,同前五味合研匀,用米醋煮面糊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炭火嫌药丸通红,投生姜自然汁中淬之,或豆淋酒, 或童便化下。

《准绳》曰:金华君产七日不食,始言头痛,痛已心痛又作,既而目睛又痛,更作更止,如刺如割,相去无瞬息间。 每头痛作欲取大石压之,良久渐定,心痛作则以十指抓壁,血流满掌,以两手指剜之,如是十日不已,众医无计。偶进黑龙丹半丸,痛苦稍间,中夜再服半丸,寝如平时,至晨下一行约二升许,如蝗子状,三疾减大半,巳刻又下如前,则顿愈矣。

150、麻仁丸

趺阳脉(在足趺之上)浮而涩(浮为阳盛,涩为阴虚),浮则胃气强(阳盛多热,则胃气旺),涩则小便难或数(阴虚则便难,或不禁则频矣),浮涩相搏(相合为病), 大便则难(热伤津液之故),其脾为约(胃强则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润大便,反若为胃所约束者),此方主之。

大麻仁去皮、杏仁泡去皮炒、大黄、厚朴姜汁炒各一两,枳实麸炒、白芍各五钱。为末,炼蜜丸,白饮下二钱,连服渐加,以和为度。

151、枳实栀子豉汤

病差劳复者(因劳烦热),此方主之。

若有宿食加大黄。 本方去豉,加厚朴三钱,名栀子厚朴汤。加神曲六钱治食复效。腹胀痛量加大黄。

枳实麸炒、栀子生各三钱,豆豉五钱。清浆水二盅,入栀、枳先煎,后入豆豉,煎服微汗愈劳热以汗解。

152、牡蛎泽泻散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此方主之(腰以上属阳,腰以下属阴。水,阴物也,上浸阳界则危矣)。

牡蛎粉软坚行水、泽泻泻坚利水、葶苈子炒研通水道消浮肿、蜀漆散结行水、海藻泻肾下十二水肿、商陆根疏通宿水、瓜萎根彻胃热而滋土,以利水道各等分。为末,白饮调下二钱,日三进,小便利渐愈,不可过。

《金匮》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后脾土告困, 不能摄水,以致水气泛滥,用此散峻攻,何反不顾其虚邪?抑知正因水 势未犯半身以上,急驱其水,所全甚大。设用轻剂则阴水必袭入阳界, 驱之无及,可见活人之事,迂疏辈必不能动中机宜。庸工遇大病后,悉 行温补脾土,自以为善,孰知其为卤莽灭裂哉。

153、大营煎 

治男子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退血少,或腰膝筋骨疼 痛,或虚寒心腹疼痛者。

熟地三、五、七钱,当归二、三、五钱,枸杞二钱,杜仲盐炒二钱,牛膝一钱半,肉桂一钱,甘草炙二钱。水煎温服。
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必加制附子一、二钱方妙。
中气虚寒呕恶者,加干姜炒一、二钱;
营虚于上,而为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酸枣仁炒研、茯神各二钱;
带浊腹痛者,加补骨脂盐炒一钱;
气虚有痛者,加香附米二钱以行之;
阳衰气虚者,加人参二钱以补之。

154、五苓散 

太阳膀胱本热,小便不利,发热口渴,脉浮者,此方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此两解表里)。

泽泻二钱五分,猪苓、茯苓、白术土妙各一钱半,桂枝一钱。水煎温服。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

汪建庵曰:猪苓汤泻热胜,故用滑石,五苓散泻湿胜,故用桂、术。但伤寒太阳宜五苓,阳明宜猪苓。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又曰:多饮暖水汗出愈。成氏注曰: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脉浮者表未解也。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乃两解之药也。今之知用桂枝者少矣,殊不知兼治表邪,必 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以肉桂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结之处。故泽泻味咸,所以泻肾止渴也。二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也。白术 味甘,所以补脾逐湿也。兼以肉桂有化气之功。《内经》曰: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 窍。乂热随溺而泄,发热口渴之证,不治自愈。

155、解毒承气汤 

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热结旁流,循衣抹床,舌卷囊缩,及瓜瓤、疙瘩温,上为痈脓,下血如豚肝等证,厥逆脉沉伏者,此方主之。

加瓜萎一个,半夏二钱,名陷胸承气汤,治胸满兼有上证者。

白僵蚕酒炒三钱、蝉蜕全十个、黄连一钱、黄芩一钱、黄柏一钱、栀子一钱、枳实麸炒二钱五分、厚朴姜汁炒五钱、大黄酒洗五钱、芒硝三钱另入。甚至痞满燥实坚结非常,大黄加至一两余,芒硝加至五、七钱始动者,又当知之。

按:此乃温病要药也。然非厥逆脉伏,大热大实,及热结旁流,舌卷囊缩,循衣抹床等证,见之真而守之定,不可轻投。予用此方,救坏证、危证、大证而愈者甚众。

虚极加人参二钱五分,如无参用熟地黄一两、归身七钱、山药五钱,煎汤入前药煎服,亦累有奇验。《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之以苦,此方是也。加人参取阳生阴长,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加熟地等取血旺气亦不陷,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 其理一也。

156、猪苓汤 

阳明病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眠,并此方主之(通治湿热黄疸,口渴便赤)。

猪苓渗下焦蓄水、茯苓引肺气而右降、泽泻咸以助肾行水、滑石滑以利窍通淋、阿胶滋肾水干枯各三钱。水煎上四味,去渣,入阿胶烽化,温服。

157、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此方主之。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此太阳中风,误下作喘之治法也。其太阳伤寒,误下作喘,用麻黄 杏仁甘草石膏汤,乃天造地设两不易之良方。凡下后利不止,而加上气 喘急者,乃上争下夺之象。但骤病之人,中气足供上下之用,邪尽而喘 利自止。若中气素馁,加以上下交征,立尽之数矣。此证不云下利,但 云微喘,表不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故仍用桂枝汤以 解表,加厚朴、杏仁以利气,亦彻里之意也。

158、栀子柏皮汤

伤寒身热(湿热郁于肌表)发黄者,此方主之。

栀子三钱,黄柏三钱,茵陈三钱。水煎温服。

159、麻黄连轺yao赤小豆汤 

伤寒瘀热在表,身心发黄,此方主之。 

麻黄三钱、连轺(连翘根)三钱、赤小豆五钱、生梓白皮五钱、杏仁一钱、甘草炙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麻黄去沫,入群药煎服。

160、金沸草散 

治感冒风寒,咳嗽多痰,头目昏痛,身热鼻塞声重(风热上壅,故生痰作嗽,荆芥解肌散风,前胡消痰降气,半夏燥痰散逆,甘草发散缓中,细辛温经,茯苓利湿,赤则入血分,而泻丙丁也)。

金沸草去蒂二钱、荆芥穗三钱、前胡二钱、半夏一钱、赤茯苓一钱半、细辛一钱、甘草炙七分、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局方》无细辛、茯苓,有麻黄、赤芍。热加柴胡、黄 苓,痞闷加桔梗、枳壳,头痛加川芎、白芷。

《准绳》曰:人止知此散治风寒咳嗽,及加杏仁、五味子治诸咳嗽 皆效,独未知用之治舌肿牙痛。辛未,有人舌肿满塞,粥药不入,危 甚,煎此散乘热以纸笼熏之,遂愈,况服之乎!

《三因》亦云:一妇人 舌肿牙痛,口颊皆肿,以此散大剂煎汤,熏漱而愈。

161、地榆散 

治伤寒温病热毒不解,日晡壮热,腹痛,便利脓血,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

地榆二钱,当归四钱,白芍四钱,黄芩、黄连、栀子炒黑、犀角镑磨汁各二钱,薤白四钱。水煎去渣,入犀汁冷服。

162、桃花汤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及少阴下利,便脓血,腹不痛者,并此方主之。

赤石脂煅二两、干姜二钱四分、粳米五钱。水煎米熟去渣,再调赤石脂末二钱,温服。

163、桂枝加桂汤  即阴旦汤 

主太阳中风,烧针令出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本方去桂,加黄芩即阳旦汤。

桂枝二钱、白芍二钱、肉桂去粗四钱、甘草一钱二分、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喻氏曰:奔豚者肾邪也。肾邪一动,势必自少腹上逆而冲心,状若 豚突,以北方亥位属猪故也。肾邪惟桂能伐之,所以加桂一倍于桂枝汤 中,外解风邪,内泄阴气也。尝即此例推之,凡伤寒发表,误入寒药, 服后反加壮热,肤起赤块,畏寒腹痛,气逆而喘,或出汗时覆盖未周, 被风寒复侵,红肿喘逆,其证同者,用此方良验。一妇病风寒外感,服 表药后,忽面若装赤,散发叫喘,双手上扬,予知其少腹作奔豚也,服此方顷之即定。

164、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但欲寐无里证者,此方主之。

麻黄二钱、附子一钱、甘草炙二钱。水煎麻黄去沫,再入二味煎服,微发汗则愈。

此少阴病无里证者,知表邪未患并阴也,故以附子温少阴之脏寒, 甘草和表里之阴阳,麻黄发未尽之传邪,而病斯痊矣。不然,大汗淋 漓,则阳气愈虚而阴邪愈盛,故戒之曰微发汗。

165、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少阴病下利(脏寒不禁则下利,水性趋下故也),脉微者(阳虚也),与白通汤。利不止(用方切当,若犹不止)厥冷无脉(脉微而至于绝),干呕烦者(阳为阴拒而不能入也),此方主之(反佐以和之也)。服汤后脉暴出者死(阳欲尽而忽焰,势必成灰),微续者生(气渐回而微续,机有更生)。

去人尿、胆汁,名白通汤。

葱白二茎、干姜三钱、附子生三钱、人尿一小杯、猪胆汁三茶匙。水煎去渣,入人尿、胆汁,和匀温服。如无胆汁,亦可用。

葱白通阳接阴,有升发之能;干姜健脾暖胃,有化谷之长;附子温中散寒,有回阳之善;人尿、胆汁性寒而续真阴,引姜、附而为肝肾之 向导。起死回生之方,造化神工之妙也。

166、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风多寒少也),脉微弱者(微为阳虚,弱为阴虚也),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方主之(风多用桂枝二以解之,寒少用越婢一以发之)。

桂枝、白芍、甘草、麻黄各二钱五分,石膏三钱三分,生姜四钱三分,大枣二枚劈。水煎麻黄去沫,人群药煎服。

即此一方,知仲景酌量脉证,毫厘不差。因风多寒少,故用桂枝二以解之,越婢一以发之也。后世医家,那得窥其万一。

167、八正散 

治湿热下注,口渴咽干,淋痛尿血,小腹急满者。

木通、车前子炒研、瞿麦、栀子、大黄、滑石、扁蓄、甘草梢各等分,灯心草一团。水煎温服。一方有木香。

通、麦、灯心降心火,入小肠;车前清肝火,入膀胱;梔子泻三焦 郁火;大黄、滑石,又泻火和水之捷药;扁蓄利便通淋;草梢入茎止 痛。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洽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168、升麻鳖甲汤

升麻、甘草各一两,鳖甲酥炙、当归、蜀椒炒去汗各五钱,雄黄研二钱五分。水六盅,煎二盅,分二次连服之,老小再服,取汗愈。

169、当归导滞汤

当归一两、白芍一两、莱服子四钱、车前子炒研、枳壳麸炒、槟榔、甘草炙各二钱。水煎,入蜜温服。

看后加味最妙:

红痢加桃仁;
热加黄连二钱,黄芩二钱;
日夜无度,或里急后重之甚者, 再加大黄、木香;
温病后痢疾,加白僵蚕、蝉蜕。

此方之奇妙,全在当归、白芍。盖泄泻最忌当归之滑,而痢疾最喜其滑也;白芍味酸,入肝以和木,使木不侵脾土;枳壳、槟榔消逐湿热之邪,车前分利其水湿,而又不耗真阴之气;莱菔子辛辣,除热去湿,又能上下通达,消食利气,使气行于血分之中,助归、芍以生新血,而荡涤其瘀血也;加甘草、蜂蜜以和中,则又无过烈之患。奏功之神奇,实有妙理耳。

170、芳香饮 

温病多头痛身痛,心痛胁痛,呕吐黄痰,口流浊水,涎如 红汁,腹如圆箕,手足搐搦,身发斑疹,头肿舌烂,咽喉痹塞等证,此虽怪怪奇奇,不可名状,皆因肺胃火毒不宣,郁而成之耳。治法急宜大清大泻之。但有气血损伤之人,遽用大寒大苦之剂,恐火转闭塞而不达,是害之也,此方主之。其名芳香者,以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 药,重涤秽也.

元参一两、白茯苓五钱、石膏五钱、蝉蜕全十二个、白僵蚕酒炒三钱、荆芥三钱、天花粉三钱、神曲炒三钱、苦参三钱、黄芩二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

171、三和汤  

加减生化、小柴胡、小清凉三方而一之。

治产后温病,大热神昏,四肢厥逆,谐语或不语等证。若发狂燥结,量加大黄、芒硝。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之以苦。又曰:有病则病当之 是也。

当归八钱酒洗、川芎三钱、桃仁不去皮尖炒研一钱、红花酒洗一钱、益母草去老梗五钱、软柴胡四钱、黄芩三钱、栀子三钱、粉丹皮三钱、白僵蚕酒炒三钱、蝉蜕全十二个、金银花三钱、泽兰叶三钱、生甘草一钱。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和匀服。

172、滚痰丸 

老痰积饮,怪病百出,此方主之《准绳》备言之。

川大黄酒蒸一次八两,黄芩酒洗八两,青礞石火硝爆如金色一两,沉香五钱。为末,水丸,姜汤送下,量虚实服。《椎绳》加百药(煎C1,)五钱,尤妙。

青礞石性彪悍,能攻陈积伏匿之痰为君;大黄荡热实,以开下行之路为臣;黄芩凉心肺,以平僭上之火为佐;沉香能升降诸气,以导诸药为使也。

173、白散

桔梗开胸下气三钱,川贝母宽郁利痰三钱,巴豆散寒逐结、炒黑去油为霜一钱。二味为末,入巴豆霜,再研匀,白饮和服。强人五六分,弱人减半,在上吐,在下利。不利,进热粥一杯,过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174、加味茵陈蒿汤

通治黄疸。

茵陈、栀子、大黄各三钱,山药二钱,甘草、白术、猪苓、茯苓、木通、黄芩、黄柏、生姜各一钱。水煎温服。

175、文蛤散

脾胃湿热亦可用,临证加味功效增。

主治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者,渴欲饮水不止,以湿重于热者,意欲饮水,反不渴者)的基础方,还能治疗湿热引起的湿疮、结疖等。

文蛤咸寒走肾,专于行水一两。为末,沸汤调服二钱。或水煮散,连汤带药一并服用。

加减用药:
若热郁者,加石膏、知母,以清解郁热;
若肌肤疹者,加玄参、升麻,以凉血透疹;
若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以清热生津;
若湿疮者,加滑石、甘草,以利湿清热解毒等。

辩证:皮肤、肌肉瘙痒,或溃烂,舌淡红,苔薄,脉浮。

《金匮要略》渴欲饮水不止者。

《医宗金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证也。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惟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

《长沙药解》文蛤: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