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是如何实现了阶层逆袭?

 齐帆齐 2021-04-06

很早就在《读者》和一些杂志上都看过《三袋米》和《疯娘》两篇文章,文字真诚朴实,每再读一篇都会让人潸然泪下。

直到去年初,我才知道了作者王恒绩这个人的相关故事,他算是真正靠文字逆袭的草根作家,也算是一种传奇。


2017年3月

因《疯娘》这篇5千多字的文章,王恒绩在2005年曾受邀走进人民大会堂,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手中接过奖牌,中宣部副部长高俊良,亲自发言勉励王恒绩,希望他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而且《疯娘》这篇文章竟有47家影视公司联系他,想拍成电影,前后共有1.5万家网站转载,其中包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中文网站,另外有40多家报刊转载,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真是一篇成名啊!

他的早期历程

王恒绩老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的农村,因为父母残疾,兄妹众多,家境贫寒,16岁他随同亲戚来到武汉工地干干杂活,他觉得工作很苦累脏都可以接受,却没有余钱贴补家里,他就重新找了份在汉口看书摊的工作,工资比之前略高,工作轻松还能看看书,这为他后来成为作家编剧,无形中铺垫了点基础条件,那是1988年。

从他的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积极好强、不断挑战的人,听人说饭店做厨师能比书摊打工收入更高,他就果断跳槽去饭店从服务员开始干起,后又学习厨师技术。

当厨师后,工作时间相对充裕点,业余就拿起杂志报纸看文章,有天他同做服务员的女朋友说,也想学习写文章,他女友热情鼓励他去试试。

从此一有空他不是更加认真的看书就是写文章,寄往一家家杂志社,报社,而一篇篇都是石沉大海,逐渐浇灭了他的最初热情,女友却依然鼓励他别放弃,就这样业余又坚持写了三年。

直到1992年,他的有关电视剧《雪山飞狐》的读后感,意外成功发表,他获得了8元的稿费,那是他的处女作豆腐块,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与激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稿件越发越多,他在武汉也逐渐有了影响力,1995年12月16日,王恒绩的事迹上了《长江日报》,他成了武汉百万外来务工者的榜样。此后,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也开始关注王恒绩,武汉著名作家池莉将他介绍加入了武汉市作协,他依然一边当厨师一边业余创业。

三年后的1995年,他终于放下掌勺,被邀《婚姻家庭》杂志社当编辑,能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工作是多年梦寐以求的梦想,也是他学习写作的主要动力。

他曾直言不违的说,他就爱写特稿,是因为稿费高,靠写作赚钱光明正大。仅2004年创作的(5000多字)《疯娘》获得了多家杂志报社的稿费,还有话剧,影视版权前后就获得了20多万元收入,是以他舅妈为原型,他说当时边写边哭,感觉这篇文章很不错,会有社会反响,但结果的火爆还是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他的那篇(2500字的)《三袋米》,也是如此感人,反响极大,改编电视电影,去年曾看到他扣扣空间有条说说,提到三袋米的话剧版权费用,有人在底下评论调侃说:你的《三袋米》早已变成了三袋钱啦!

作家 王恒绩

因走上文字这条路,他走遍了祖国的大小城市,走访过近20个国家,从一个早早辍学的打工仔到杂志编辑、作家、编剧,这算不算是实现了阶层逆袭呢?

记得他说文字真是好东西,一篇几千字文章一不小心,可以被数十万人知道。

当夜深人静时,抱着本笔记本,敲打着一个个字符,按下最后一个回车键的声响,那仿佛是天籁之音。

有人说,找一个自己合适感兴趣的行业坚持三年,通常一个人的逆袭史是要三年积累,他就是在做厨师时业余默默无闻的写了三年后,才有了初次发表的机会。

又一个三年后,他加入了武汉作协,再到后来的编辑、编剧,每一步走得稳而踏实。

他说自己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唯有死磕到底。他曾在分享会上说,从小到大没任何优势,长相一般、家境贫寒,是从写文字开始,逐渐找到了人生方向和自信。

王恒绩老师算是从社会最底层逆袭的典范代表,也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文字真实温暖,充满人间温情,给人以力量与鼓舞,影响了数以万计的人……

结识过他的一些文友及老师都夸他为人正派、品行高尚。(去年初我在扣扣写作群里认识知道王恒绩老师)

《疯娘》大家肯定都有看过,有点长,这里我仅附上《三袋米》原文。

  三袋米 ||王恒绩


大约十五六年前,湖北省某县一中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

儿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给娘俩。

当苍白冷清的夕阳滚下山崖,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涨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在黛绿中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裹腹之粮都没有。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三十斤米交给食堂。

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

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十六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五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镍币叮叮当当。

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答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


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吭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肩上驮着一袋米,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

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样背来的,还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脚,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脚,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的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捱着天黑掌灯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

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翩飞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母亲上台。


儿子疑疑惑惑地往台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

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儿子现在在中国外交部工作,母亲前些年作古了,不过,她是在北京逝世的。
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故事还在传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