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玉米即将和国际市场接轨,你知道对农民的好处有哪些吗?

 LDS551 2020-02-23

在2017年年尾受当时还是中国农业部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陈锡文提出建议:按生产成本加补贴的办法,小麦、稻谷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水稻每亩补贴100-150元!从那时起,“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我国粮价同国际接轨的说法就没有断过。如今又传出了我国玉米价位要同市场接轨的说法,那么由此我们产生两个疑问:1、我国粮价真的会同国际市场接轨吗?2、如果属实的话,对于农民有什么好处,国家有什么好处?

我国粮价是否会同国际市场接轨?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部分粮食的价格仍略高于国际市场,短期内仍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例如,中国的大豆价格比中国大豆高出约300元/吨,中国的玉米价格比世界玉米高出约100元/吨。大米、小米和其他农产品也是如此。虽然大豆以外的农产品进口量不大,而且配额制度也已经实施,但短期内仍不符合执行国际标准。

首先,由于国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实,一旦达到国际标准,势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所以为了保持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有必要对农业提供大量的财政补贴。我不认为政府会贸然实施这个计划,直到现任政府做好准备。

其次,目前我国的粮食价格与国外的粮食价格差距很大。但是,对于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中国的自给率很高,与国外的粮食价格差距很小。虽然这些粮食在原产国非常便宜,但中国的粮食价格与当地的粮食价格(包括关税和运费)之间的差距很小。因此,在短期内,国家不会对食品价格做出太多的调整。然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并未中断。

国际粮价价格的影响是什么?

如前所述,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陈锡文积极推进粮食价格市场化定价战略。他能从这样一个人嘴里说出什么话,自然不是凭空捏造的。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人之所以在我国粮食价格市场上提出限价补价分离的方法,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粮食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市场环境下,由于我国特殊的政策背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总是微弱的。例如,过去几年的玉米很清楚地知道国内供大于求,但国内市场依赖于旧的大规模生产,相反,大豆是大量进口的。

在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能力后,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给予市场部分的供给行为,从而优化供给。对于农民来说,种植方向更加明确。它不再是政策所指向的,而是市场的前景。

当然,毫无疑问,国际一体化后,中国的粮食价格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提供政策补贴,使中国的粮食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生产和销售。如果将来真正实现了国际标准,那么农民就不用担心了,而且会有一定的补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