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07课-2020.02.19影像群集锦 第157天

 zskyteacher 2020-02-23

每次大家在阅读文章前,请花两分钟看看视频吧

一份公益,一份感动



女,24岁,头痛。

右侧额叶深部白质区树枝状或水母头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无占位表现。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形如蜘蛛。SWI序列最小密度投影显示增粗的静脉血管引流入下矢状窦。


最后诊断:右额叶 静脉畸形

女性, 62岁。因胡言乱语半月入院,无头痛头晕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CT显示右侧脑室旁占位伴出血( 图1) ,周围脑实质可见水肿带。

MRI示右侧脑室见类圆形短T1、短T2信号,边缘呈分叶状,DWI 呈稍低信号,FLAIR 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透明隔及侧脑室壁亦见强化; 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脑室前后角多发脱髓鞘改变。


病理:  恶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型,活化亚型)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primary central nervoussystem lymphoma,PCNSL)


是指起源于颅内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淋巴瘤,不伴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4%,而原发于脑室内淋巴瘤( intraventricular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IVPCNSL) 则更为少见,IVPCNSL 多发生在单个脑室,如侧脑室、第三脑室或第四脑室,可单发或者多发,也可同时累及脑实质。


多表现为CT 呈稍高密度或稍低密度,T1WI 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 呈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周围多发可见水肿信号,MRS 的Lip 峰可出现明显增高,本例CT 呈明显高密度,MRI短T1 /短T2信号的出血改变,DWI 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瘤体与脑室壁关系密切。


鉴别诊断:

1) 脑室内脑膜瘤,尤其上皮型脑膜瘤,在影像学上与脑室内淋巴瘤有着许多相似的表现,都可见等或稍高T1、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前者可见明显的“脑膜尾征”为鉴别要点;

2) 脉络丛起源的肿瘤: 多见于青少年,CT 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 T1WI 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缘呈明显分叶状,与脑脊液分界清,瘤体易坏死囊变、钙化及出血,增强后可见颗粒状不均匀强化区都是与脑室内淋巴瘤的鉴别要点,本例病例伴有出血,但表现为均匀强化,可与脉络丛乳头状瘤相鉴别;

3) 室管膜瘤: 侧脑室三角区及孟氏孔为好发部位,T1WI 稍低或等信号,T2WI 稍高信号,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与侧脑室壁之间关系密切,囊变坏死及钙化多见。



男,28岁,胸腰部及双下肢麻木2个月。

最后诊断:

硬膜外血管瘤

累及周围骨质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属于血管畸形的一种,可以发生于人体任一部位,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4%,椎管内硬膜外腔海绵状血管瘤罕见。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肿瘤压迫症状,以进行性受累节段平面以下的肢体麻木、疼痛、乏力及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为主,也可以表现急性发作,而急性发作通常是因为瘤内急剧出血引起的。


2.MRI表现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部位,但以胸段椎管为多,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大多数病例于矢状面图像上呈长梭形或椭圆形占位,表现为T1WI上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横轴面图像示肿瘤可压迫、包绕脊髓呈钳状,此征象可能有助于定性诊断。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1、转移瘤:多伴骨质的破坏和周围软组织肿块,与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较容易。

2、淋巴瘤:常常合并弥漫性脊椎异常信号,细心分析可做出鉴别。

3、神经鞘瘤:神经鞘瘤常有囊变,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4、脊膜瘤:绝大多数位于硬膜下腔,位于硬膜外者极少,且比较局限,T1WI、T2WI上与脊髓信号差异不大,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常伴有硬膜尾征。

5、骨巨细胞瘤:膨胀性骨质破坏,信号不均,明显不均匀强化


男,44岁,1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不适。

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右室流出道实质性病灶。

心脏MRI示右室流出道内见一不规则均匀等T1长T2信号结节影,大小约2.5cm×1.6cm,与右心室游离壁以宽基底相连(图1~2),MRI电影示病灶活动度差。DWI及ADC图上病灶均呈高信号(图3~4)。

术中:于右心室前壁见大小约2.5cm×1.5cm 的宽基底囊实性包块,完整切除包块;

病理结果:右心室海绵状血管瘤



心脏血管瘤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仅占心脏原发肿瘤的0.8%~2.8%。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将心脏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其中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心脏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由冠状动脉分支血管供血,所以冠状动脉造影对该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心脏海绵血管瘤大多数位于心腔,也可位于心外膜和心肌间。


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影,也可因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导致局部呈高密度影。心外生长趋势的心壁血管瘤和心包血管瘤可表现为心脏外形改变及纵隔内异常肿块;心肌内及心内膜血管瘤较小时,心脏房室腔无明显异常改变,并因病灶与心肌壁及房室腔内血液同等密度而不易发现。

CT增强可表现为随时间延迟从边缘开始逐渐向中心部填充的特点,类似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因此延迟扫描对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发生纤维化、囊变的心脏海绵状血管瘤可强化不明显。


无论是发生于心壁、腔内外还是心包的海绵状血管瘤,MRI检查均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及浸润情况,还可以结合MRI电影观察肿瘤的活动度。


心脏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常表现为等/长T1、长T2信号改变,且随回波时间延长,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逐渐加大形成“灯泡征”。出现囊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出血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对钙化的显示不如CT,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MRI增强扫描表现同CT检查。


病理方面,心脏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体积小、有蒂或无蒂、海绵状结构,瘤体由不规则的血窦构成,窦间以纤维小梁分隔,瘤体与心壁间界限不清晰,即使在瘤体中心部的血管窦纤维间隔有时亦可见散在的心肌细胞。


鉴别诊断:

①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女性多见,肿瘤含大量黏液样基质,可出现囊变、坏死或钙化。CT检查显示病灶密度多不均匀,可见高密度钙化区或(和)低密度囊变、坏死区。MRI检查显示病灶信号多不均匀,以等T1、长T2信号为主,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与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鉴别较为困难,但粘液瘤活动度较海绵



女,53岁,高血压,阵发性心悸。

最后诊断:

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铬细胞瘤)


腹膜后肾门前方,胰头与下腔静脉之间

明显不均质强化



男,73岁,无痛性肉眼血尿2天。

术后病理:嫌色细胞癌


诊断经验:

常体积较大,多为乏血供,富血供相对少见,肿瘤越大中心星芒状坏死区越常见,部分可见钙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