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要保住林则徐,寥寥数语,尽显官场的高超心计和谋略

 昵称32353910 2020-02-23
曾国藩要保住林则徐,寥寥数语,尽显官场的高超心计和谋略

大清朝从顺治爷开始,就注重学习汉人的知识,并接触汉人的文学理论,什么庄子老子孔子孟子,还有佛学和道学、理学。顺治爷就是因为学佛学入了迷,导致了“顺治出家”这大清第一大悬案的发生。康熙和雍正就不消说了,每过几日就会集中一批饱学之士和佛道之人,对其进行开释讲解,而或是辩论大会,乾隆和嘉庆也差不到哪里去,只是比起前几位皇帝,似乎没有那么认真了。

道光帝对佛道老庄那类的不太感兴趣,除了孔孟之外,最喜欢的就是程朱理学,认为理学凡事讲究道理,顺应天时,修心,而且经常和理学名士唐鉴和倭仁等人研讨理学精要,于是便有了一大帮混迹在京城的理学名士。

曾国藩一看这是大趋势啊,立马和唐鉴搭上的关系,拜其为师,开始研究起理学来。没事就去和唐鉴倭仁他们混在一起。

这倭仁虽然是蒙古旗人,但对于汉学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成就的,他除了研究理学外,还钻研易学,精通相面之术。

古代的学子们在研读易经的时候,也都对玄学方面的知识略通一二,有的人喜欢上了玄学,于是多研读那一类的书,自然就成了高人。

曾国藩跟着倭仁学习,除了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还学会了看人相面之术,懂得看什么样的人的外貌,就知道此人可不可以交往。有关曾国藩相面用人之术,我在另一个章节里会讲解的。

曾国藩每天在唐鉴府中求教的时候,听到倭仁他们谈论一些关于朝廷内的大事,朝廷中有不少大臣都还在为林则徐叫屈。

对于林则徐遭贬,在满腔愤怒之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也在京城流传一时。

这样的一个忠臣,被皇帝贬了,怎么能叫群臣心服?

曾国藩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人,虽然是主和派,不愿意打战,他那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毕竟他来自基层的农民家庭,对于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是非常清楚的。在内心深处,他希望国家强盛,英国人逼人太甚,打一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没料到的是,大清军队那么不经打。林则徐的遭遇,他内心十分同情,可同情归同情,他能理解道光皇帝不得不那么做的原因。

曾国藩要保住林则徐,寥寥数语,尽显官场的高超心计和谋略

康熙没有亲政之前,鳌拜让康熙杀了苏克萨哈,康熙明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是为了稳住鳌拜,也只能那么做。

咱大清国的军队不给力,打不赢英国,那怎么办?为了给英国人一个满意的答复,明明知道林则徐是忠臣,也要处置给英国看。那是不得已而为之,道光皇帝也有苦衷的啊!

曾国藩已经从这件事中看出了一点苗头,道光皇帝并没有将林则徐斩首示众,而是贬到别的地方去,也就意味着,道光皇帝还是看重林则徐的,一旦时局发生变化,还会让林则徐回来。

果然,几年后,已经通过各种钻营而成为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就从恩师穆彰阿探出了一点信息:皇上想起用林则徐。

曾国藩在心里是对林则徐颇为崇敬的,因为林则徐和他一样,是个清官,是个真正替老百姓办事的人。林则徐禁烟的初衷,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这一点与曾国藩的想法一致。如果将他换作林则徐,也许他不会那么对待英国人,手段要委婉和高超一些,不至于一下子和英国人闹翻。

穆彰阿之所以找曾国藩,是因为他得到准确消息,是唐鉴他们那帮理学文士,几次帮着林则徐说好话,皇上的耳根子软,没有多大的主见,听他们的话说多了,自然也觉得有些愧对林则徐,起用一下算是弥补。穆彰阿这么说,是有些怪曾国藩,听到唐鉴那帮人帮着林则徐说话,怎么就不告诉我一声呢?你小子能有今日,都是我帮着你,该不会不懂得知恩图报吧?

曾国藩听懂了穆彰阿话中的意思,当即跪下替自己叫屈起来:“学生知恩师乃当朝重臣,受群臣敬仰,且深得圣意,故不敢多言,恐他人疑心学生行为不端!”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学生跟唐大人进宫侍讲,确实听诸位大人替林大人说情来着,学生卑微不敢多言。学生亦知晓朝中大臣多有上书替林大人叫屈者,恩师定然明白!”

曾国藩要保住林则徐,寥寥数语,尽显官场的高超心计和谋略

他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先给穆彰阿戴一顶高帽,然后暗示穆彰阿在宫里有内线,唐鉴他们的那些话,肯定会传到穆彰阿耳中的,无需他多事,而他作为唐鉴的学生,如果出卖老师,那可就显得太小人了,属品质问题,说轻了就是行为不端,说重些,就是人格低下,以后还怎么混呢?

接下来,他说明自己的苦衷,只是一个小官,在皇上和诸位大人们面前,哪有他说话的地方呢?再者,朝中有很多大臣都上书替林则徐说话,那是主战派的人在搞事,你穆彰阿作为朝廷重臣,怎么不知道这点风向呢?

穆彰阿被曾国藩这几句滴水不漏的话,塞得说不出话来,是啊,完全是他自己失察,怎么还敢质问门生的不是呢?

说到后面,曾国藩竟然痛哭流涕起来:恩师帮忙了我,才得以顺利通过皇上的考试,我头上的四品顶戴虽是皇上所赐,其实是恩师给的,恩师是我的再生父母,我感恩还来不及呢,哪敢背叛恩师呢?学生是个实诚人,实诚人做实诚事,要是别人逼学生背叛恩师,学生宁可死也办不到哇!

曾国藩在翰林院中混得这些年,早已经将官场上的那一套学到手了,他这一番表明心迹的表演非常到位,以他的资质要是混影视圈,拿个小金人大奖,完全不在话下。

穆彰阿顿时曾国藩的表演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即亲手将他搀扶起来,好生安慰了一番:老师不是不相信你,此乃非常时期,要多留一个心眼不是?

曾国藩自然对恩师的疑虑表示理解。

穆彰阿接着和颜悦色地问:你觉得林则徐这人如何?

穆彰阿与林则徐暗中过招,不可能不知道林则徐的为人。曾国藩知道林则徐尽管反对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所以他对林则徐的思想,是认同的,可他在恩师面前,不能明着替林则徐说好话,但他也要保住林则徐,不会再被穆彰阿陷害。

同样的意思,该怎么说,反映了一个人说话的水平和智商。曾国藩对穆彰阿说:学生并未见过林大人,只是听别人说此人性格刚毅,办事认真,曾经在任上治水患,颇有成效,唐大人那里还有一本林大人所著的《北直水利书》,学生还没来得及找机会拜读呢!

曾国藩要保住林则徐,寥寥数语,尽显官场的高超心计和谋略

他这番话里,没有一个字是说林则徐作为主战派,是怎么怎么优秀的,那就避开了话题的尴尬。他只是听别人说林则徐的为人怎样怎样,而且摆事实讲道理,说林则徐确实办了不少好事(治水患),连唐鉴那里都有林则徐的书。

他接着说:林大人因外交的事而遭贬,如今被皇上起用,皇上乃千古明君,定然知道该怎么用林大人。学生认为,恩师你没有必要将此事放在心上。

穆彰阿从这番话里同样找不出半点漏洞,人家并没有帮林则徐说好话,人家说的那些话,都是众所皆知的。

他也在暗示穆彰阿,林则徐是个实干家,是个真正能办事的人。既然皇上要用,那就让皇上用呗。你作为内阁军机大臣,该怎么让皇上用了林则徐,用在哪里,那是你的本事,别让林则徐跟英国去闹,不就行么?

(关于曾国藩的谋略,请点击下面的链接,看全部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