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家憋久了真的会出问题!老师谈:经络、穴位、艾灸的玄妙之处

 将象和 2020-02-23
我们这里什么都缺,但是艾条和案例多!

今天通过4个艾友的留言,老师专门来聊聊中医的情志养生,以及艾灸为什么要尽量找准穴位灸。

案 例 一:
艾友留言:心脉淤堵,莫非我是吗,每天呆在家里快抑郁了,前几天又犯老毛病,早晨翻身就头晕,勉强起来一会儿跟着恶心呕吐......后背心堵想按,找个园球靠墙一按疼不可忍,遂按两天.....这背总是不通,脾胃虚寒.....

老师解答:很多中年女性有这种情况,主要瘀堵点在膏肓穴下面一点的地方,我们叫做“黄蜂吊担穴”,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到心脉瘀堵,也就是我经常说的“心里有结”

解决“翻身想吐症状”很简单,灸膻中、大包、内关,基本上一次解决症状,然后做一般性的保健灸,着重灸膏肓穴下面的疼痛点。



“关在家里要抑郁了”我在雨水里的文章里专门说了,适当运动,十指梳头,再看看我在最后的总结!


案 例 二


艾友留言:没像以前那么严重的心肌缺血,纤维瘤好像也变小了点。但心脏有时还是闷,舌下静脉还是曲张厉害唇色有点....还是会嗳气,有时塞在腋下那一块,敲着像鼓一样.....心经和三焦经按揉有痛点,手背青筋很粗,心脏不舒服时,手掌青筋也很明显....

老师解答:这个艾友只是看上去严重,问题不大,应该是灸的不错了,又生气了!继续艾灸,然后参考最后的总结方法。

案 例 三:

艾友留言:读初三的女儿一到春夏手心出汗,冬天手心就干、脱皮。

我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性格怎么样?应该有心结。
做妈妈的不相信,最后留言说:女儿4岁的时候给别人带了2年多.....

我回答她,孩子那两年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

实际上这种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类似于家庭发生变故,比如父母离婚或者深爱自己的某个亲人去世.....

这个孩子在四个案例中是最严重的,可以完全按照我19年6月11号的文章《关于抑郁,我想说两句》的穴位灸。

案 例 四:


艾友留言:经常按摩腋下的硬包变柔软了,小细了....
艾友留言:老师,我向你报告一下我艾灸后的情况:第一次灸神道,心俞时感觉有一种气体或者其他东西直冲喉咙,感觉很不舒服,并且在逐渐加强,慢慢的又消失了,原来头涨的感觉也消失了,人很精神。昨天能感觉到右手天泉穴位有痛感,不触碰也能感觉到有冲击的痛感,几个小时消失就轮到左边的天泉穴有相同的痛感。今天早上的搓腹能感觉到腹部比较柔软,之前的几个痛点也都消失了。现在比较容易出汗,今早吃早餐都额头,脖子,前胸,后背,腋下都是出汗的。现在人很精神,睡眠好,饭量没变,但是比较容易有饥饿感

心包经探查:整个心包经都是疼痛点。

心经探查情况:心经痛点的痛感比心包经强。两手从腋下开始,里面有磕磕嗒嗒的一条疼痛带( 右手痛感更强烈)。

上面所有截图都可以点击放大看!


老师解答:

最近有很多相熟的中年女性艾友留言:看着女婿烦....看着儿子媳妇没有把孙子带好烦....看着女儿不学习烦....

我是看见你们的留言也烦啊!

情志养生,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过”--过度,过分就是坏事,你偶尔发一次脾气,可以理解;你长期的发脾气就会伤肝,第二个艾友就有乳腺纤维瘤。

这4个艾友,要么是长期发脾气;要么是长期生闷气--比如那个初中女生。


她们都跟肝气不舒有关,最后心里也会有郁结!并且肝气郁结过了,又会影响到脾胃:比如第一个艾友会有“恶心呕吐”,第三个会“嗳气--打饱嗝”,第四个腹部很多疼痛点,现在有饿感--说明以前不知道饿!那个读初中女孩脾胃不可能好!

第二个案例“腋下有各鼓包”和第四个案例“腋下有个硬包”,这都是肝气不舒引起的!

第二个艾友的心经、三焦经有疼痛点;第四个心经、心包经都是疼痛点!

这里我想说的是:

如果你心情不好,出现胸闷气胀,或者心慌、心律不齐这些症状时,一定要探查我们的心经、心包经,如果有疼痛点一定要想办法疏通,最好的办法就是闪走罐这样不伤经脉!如果是刮痧,没有经验很容易伤!你可以在疼痛点拔罐3分钟,再轻轻按揉或者艾灸--每天选取2-3个疼痛点灸,慢慢经络就会通畅。

这4个艾友都有必要做:推腹,敲打腋窝,搓脚底板!

艾灸找准穴位灸是很有必要的!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身柱穴下面的“神道穴”是心经的根,但是你灸神道穴心经是没有任何反应的,因为神道穴的气是先进入胸腔,堆积一段时间,然后顺着肺经上行到咽喉,再上行到百会,然后返回,下沉到丹田部位。就跟第四个艾友留言的路径一样,只是这个艾友采用的竹盒灸,燃烧7-8分钟后,等艾条的灰出来了,气感就不强了。

慢性病艾灸,一定要尽量找准穴位!

这种文章枯燥,多看几遍,也许会豁然开朗!给老师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