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上级的欺负,只有这三原则才能破解!很多人一辈子无法接受!

 dawn的图书馆 2020-02-23

【出处】《资治通鉴》第137卷 齐纪3

【原文】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太尉东阳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尚书李冲固谏,乃止,帝初无憾意,唯深德丕等。泰,崇之玄孙也。 又有宦者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后殂,亦不复追问。

【译文】当初,太皇太后对孝文帝的聪敏机警很是忌怕,害怕他的存在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因此,就打算废弃他。在严冬盛寒的时候,太皇太后把他禁闭在一间空旷的屋子里,三天不给他吃的东西。冯太后又征召成阳王拓跋禧,打算立拓跋禧为北魏皇帝。当时,由于太尉东阳王拓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和尚书李冲的竭力劝谏,冯太后才没有执行废立。但孝文帝一开始对冯太后就没有一点儿怨恨的想法,只是加深了对拓跋丕等人的感激之情。穆泰是穆崇的玄孙。后来,又有一位宦官在冯太后面前陷害孝文帝,冯太后听后,下令打了孝文帝几十大棍,孝文帝默默地忍受,而没有辩解、申述理由,冯太后去世以后,也不再追究。

【解析】冯太后不是个守妇道的人,因为自己情夫的事情,史传杀了名义上的儿子献文帝,然后抚养了献文帝的儿子,也就是这个北魏历史上的著名皇帝孝文帝。不过更有甚者说孝文帝是冯太后的私生子,囚禁孝文帝是为了避免舆论上的黑化,而采取的苦肉计。不过我们要从权力角度来解析这段材料。面对冯太后的打击,孝文帝这样的政治高人是如何做到自保的。

1、无憾意

憾,是失望,不满意,怨恨的意思。面对冯太后的囚禁,孝文帝没有任何怨恨。原因很简单,冯太后对孝文帝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如果他有一丝的对抗神色,都会让她感觉到不安全,都会让冯太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古代有一个腹诽罪,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你尽管什么都没说,你的神色告诉我,你内心很不满,你心里说我的坏话,一样的要死。如何判断你心里说坏话,就是你的不满神色。所以,面对来自强权的打击,如果有一丝的不满神色,接下会有更大的打击。

2、默受之

一个小小的太监诬告,都能够让冯太后直接打了皇帝几十棍。皇帝的尊严面子都不在了,但是孝文帝能够默默接受。这是一种隐忍。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不过反过来想,就明白了,孝文帝,如果不默默接受呢?这就意味着,你认为冯太后是错的。那么这个性质就变了,你之前的对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眼里没有权威,这本身就是大错误。职场最常见,不管你做的对不对,你认为领导错了,这本身就是对抗权力的重大错误。切记,质疑权力的正确性,本身就是大错误。

3、不自申

为什么不去解释这件事,为自己辩白呢?因为解释没用。台湾已故著名作家李敖先生说过“自己人,你无需解释,敌人不会听的解释。”这个放在权力上也是通用的。谁给这个太监诬告皇帝的胆子?为什么不具体调查就开始打?很明显,这背后就是冯太后修理孝文帝找的借口而已,所以,即使孝文帝真的申辩,也不会有任何的效果,还会引起更大的不必要的麻烦。面对强权带来的压迫,讨论对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高层考虑的从来都不是对错,而是强弱。

面对冯太后的权力压迫,孝文帝采用的,无憾意,默受之,不自申,完美的解决了后续的扩大化打击。很多人不理解,冯太后在的时候,孝文帝这是隐忍,那么为什么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没有秋后算账,而是采取的,“不复问”呢?这是真的孝顺?其实这也是权谋家的算计而已,都过去的事情了,再去计较,不但毁了自己的孝顺之名,而且还显得自己阴暗,还未后来的人做出不尊重权力的示范。基于上述的原因,不如往前看,过去的事情就放下了。

面对上级的欺负,只有这三原则才能破解!很多人一辈子无法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