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中轴线的规划智慧

 昵称37581541 2020-02-23


周  乾

 (本文部分内容载于《科技日报》2020年2月21日第7版,有修改)

紫禁城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优秀代表,而位于中轴线区域的建筑则是其中的精华。在这里,“中轴线”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总结出了中心、中正思想与建筑及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将自然法则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进行南北方位的确定,而则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一旦确定了南北方位,那么东西方位自然也容易确定。很多宫殿的规划上也都体现出了以南北为正向、坐北朝南、中心明确的建筑特征,如《易经·说卦传》载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由此可知,位于南北方向的正中位置即中轴线位置的建筑群,为我国古人最为重视,是宫殿建造的最为核心区域。类似的,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在紫禁城总体规划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紫禁城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建筑(图1)依次为午门、太和门、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含钦安殿)、神武门。下面从平面、立面、空间、建筑技艺、建筑文化等角度来解读紫禁城中轴线古建筑的核心地位。

图1  紫禁城中轴线建筑平面示意图

从平面布局来看,紫禁城重要的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且平面布局方式巧妙而又合理。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是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午门坐落在凹形城台上,由城楼与两侧的燕翅楼组成,犹如环形的堡垒,显得高大森严。太和门、乾清门分别是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建筑面积不大,但符合古代帝王“御门听政”的执政理念,且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以利于大臣上朝。前朝三大殿是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其位于三层高高的台基之上,在平面上与台基组成一个硕大的“土”字形,而“土”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则寓意皇权。内廷后三宫紫禁城初建时为帝后寝宫,其平面组合形状与前朝三大殿高度相似,且平面总尺寸约为前朝三大殿的二分之一,充分反映了古代帝王“化家为国”的思想。 在中轴线建筑确定后,次要的、附属建筑则以左右对称的方式严格得排列在中轴线建筑的两侧,其造型相通、命名对称、功能相对应。这种建筑的规划方式,体现了突出中心、凸显中轴线的特点。

从立面规划来看,在东西两侧附属建筑的簇拥下,紫禁城中轴线的建筑犹如一条蜿蜒游动的巨龙,高低起伏,收放自如(图2)。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也是紫禁城内的最高建筑,城楼建在城台之上,犹如升起的龙头,显示出震慑和防卫功能。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均为马鞍形起伏的高度变化,总体有秩序地由高至低,再由低至高,其屋顶正中的连线犹如贯穿紫禁城南北向起伏的龙身。而北部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及神武门出口,其屋顶正中连线又变得平缓,犹如舒展的龙尾。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立面如游龙一般的建筑规划特征,体现了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的核心地位和造型艺术。不仅如此,紫禁城中轴线建筑在立面上还给人以丰富的情感艺术。古代工匠通过大与小、宽与狭、高与低、繁与简等矛盾法将这些建筑错综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多样化的统一;从压抑的导引,逐步转变为磅礴的主体,再到恢弘的高潮,最后到委婉的收束,给人在视觉上起伏的变化和思想上的逐步升华,产生了完美的情感效果。

图2  紫禁城中轴线北视

从空间规划来看,太和殿以南、坤宁宫以北均为由门到门,以及两侧的廊庑围合而成的空间,通过门的连通和贯穿,将每个似乎封闭的空间串成流动的大空间;太和殿与坤宁宫之间的六座宫殿则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是帝王执政及帝后活动的场所,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彼此只能从两侧通过重重门槛和台阶才能抵达。紫禁城中轴线各宫殿建筑虽然是分开布置,但彼此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无论是前朝还是内廷的中轴线建筑,彼此之间的广场正中均有一条汉白玉铺成的道路相连,仅帝王能够在上面行走,称为“御路”,如图3所示即为太和门前的御路。中轴线建筑的各宫殿建筑的空间形式规整、坐北朝南、突出中心、左右对称,并通过御路进行点缀,营造出空间秩序的美感。此外,不同的单体建筑通过特殊的尺寸、形状和位置来强调视觉重点,在空间上突出了封建礼制的等级思想。

图3  太和门前的御路

从营建技艺来看,紫禁城中轴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精华的体现。紫禁城中轴线的建筑的功能重要性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其营建材料和技术的卓越性。如位于中轴线南部的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建筑等级最高、装饰最为豪华的宫殿建筑。太和殿矗立在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之上,凸显出无比的壮丽和威严。太和殿在初次营建时采用的是金丝楠木,其源于深山老林,开采和运输极为艰难,但材质优异、防腐、防虫和耐久性能极佳。太和殿的营造在当时汇集了全国最为优秀的工匠,采用的“千层饼”地基、浮放柱底、榫卯连接、分层斗拱、抬梁式大木构架、厚重瓦顶、磨砖对缝墙体等建筑技术,以及表现出的庑殿式屋顶、九踩溜金斗拱、三交六椀菱花纹门窗装饰、600年光亮如新的金砖地面、奢华的宝座和蟠龙藻井、辉煌的金龙和玺彩画(图4)等建筑特征,都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准。

图4  太和殿屋檐的金龙和玺彩画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轴线古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礼仪和道德观念,以建筑命名为例进行说明。如太和殿、保和殿的名称源于儒家经典《周易》中的“保和大和乃利贞”。其中,“大”表示“太”的意思,“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而统一,“保和”是意思就是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中和殿之“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即勉励皇帝办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又如乾清宫的名称源于《周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即宏大的乾元(天)之气是万物生长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坤宁宫的名称源于《周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即有了伟大的坤元(地)之气,大地上万物生灵得到了滋润生长;交泰殿的名称源于《周易·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即天地之气相交,有利于万事万物的发展。由此可知,紫禁城中轴线建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上可知,紫禁城中轴线古建筑群的规划蕴含着我国古代建筑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精髓,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