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晖)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时间不够用,是投行人士最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时间管理已经是一项投行人士非常看重的重要技能。但必须说明的是,从根源意义上讲,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因为不管你是不是主动去管理了时间,时间的流逝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时间管理的目的实际是希望更为高效的利用时间。要高效利用时间,那么需要管理的是你自己。所以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我们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更准确的说是自己的心智和大脑。我们只有将自我管理好,才能将我们每天都有、每人都一样的24小时时间利用好。时间利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个人成就和生命的质量。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优先级排序时间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在优先级排序的基础上对时间的利用方式进行合理安排。可以借用著名的四象限模型来予以说明。 这个模型是说人每天面临的需要处理的事务可以分为四类:重要而紧急的事、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不重要而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四个象限就把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全部囊括进来。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个象限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的分配比重是多少、优先级如何安排。这一差别,决定了时间管理的质量,最终可能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何安排,有些是非常清楚的。重要而紧急的事,这必须第一时间去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应该要放在最后做或者干脆不做,也很清楚。很多时候难以抉择的是“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之间的顺序和做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你投入到了“紧急不重要”的事,就没办法兼顾“重要不紧急”的事。人们通常的习惯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事被荒废掉。要保护自己的时间,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做那些“重要事”,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往往才是能左右你成长的大事。而且,如果总是被紧急的事拖住,而忽略了重要的事,那么那些重要的事迟早会变得特别重要特别紧急,让你不得不花费更大得多的代价去弥补。例如,对于投行人士来说,大家都明白维系好长期客户的重要性。继续赢得熟客的生意,比去争取一个新客户,往往要容易得多。很多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长期客户,是需要日常花费时间去维护的。例如,需要经常关心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和对资本市场的需求,需要经常与客户联系或者定期上门拜访。这些,应该是列入计划定期去做的事。但是,这往往是重要的事而非紧急的事。投行人士一旦忙起来,很容易被一些紧急的事把时间占据。直到看到老客户一项资本运作公告已经发布,选择的投行不是自己,才后悔不已。又如,年轻人刚进投行时面临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这显然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复习很可能在领导安排的项目事项面前,因为不紧急而落下来。之后你会发现,随着自己的成长,项目上的事项越来越多越来越紧急,自己越来越没有时间复习。同时,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记忆力与考试能力却在进一步下降,导致通过保代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如,你的锻炼计划看起来不紧急,经常被舍弃,但最终身体出问题、落一身病,又痛苦又花钱又耗费精力。这就是俗话说的“防火容易,救火难”。如果你整天只顾救火,不花时间防火,那么这辈子估计就会永远十万火急,焦头烂额,千辛万苦却百般不如意。很多时候,正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拉开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拉开了投行生涯成长的差距。因此,在进行优先级排序时,首先要正确判断一件事是“重要不紧急”还是“紧急不重要”,并且对之进行正确的安排。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不要因为紧急而忽视了重要的事。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个人认为这四个象限事务的最好处理方法是:重要而紧急的事立刻去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有计划的做、不重要而紧急的事委托他人去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尽量不做。掌握时间管理的必要方法与技巧对于多数投行人士来说,只要注意好“日历”、“清单”和“提醒”三点,就能让工作效率提升很多,基本能满足普通人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要求,并解决大多数常规的时间管理问题,让生活和工作不再混乱,开始变得有序、稳定,效率也会提升不少。管理时间也可以使用一些长期验证有效的管理方法。例如,戴维·艾伦在《搞定》中提出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时间管理法。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列“待办事项清单”和”完成事项清单“来管理时间。待办事项清单用来提醒你做事情,完成事项清单用来审视你的时间安排。待办事项清单强调目标,完成事项清单重在展现成就。通过列待办事项清单,你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这样做事就会更加有条不紊。而每日列完成事项清单时,你会看到自己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事情有必要做,哪些事情可以稍微推后等等。此外,当看到一天完成的事项很多时,你的满足感会提升,你就越有可能坚持下去。列待办事项清单,可以如前文所述,每天把该做的事情列出来,并对该做的事排好优先次序。列完成事项清单呢,可以参考以下步骤:1)认真回忆并记录今天都做了什么,并注明花费的时间。2)先坚持一个星期,每晚记录时间开销,再往后坚持。3)每周或每个月总结这段时间做了什么,进行反思。4)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和需要选择不同的记录时间段。在记录过程中或记录完之后,看着这些内容,你就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你会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时间。此外,个人在实践中认为,对于时间管理来说,充分利用好晚上睡觉前的日结和早上工作之初的时间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其一,一天之计不在于晨,在于昨晚。昨晚最好能做到日事日清,至少必须做到日日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计划。也就是说,每天睡觉前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干两件事。第一件是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检查当天计划的事项是否完成。最好的状态是“日事日清,日新日高”。实在不能完成的也要重新进行计划。第二件是按照“计划为先”的原则对第二天的事务进行安排。把计划时间从每天早上前移到头天晚上非常必要。因为,第二天早上,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从工作一开始就进入忙碌状态而忽视了先行安排计划。此外,提前安排也能让人心中有数,第二天更加从容。其二,一天之计也在于晨。这是从“要事优先”的角度。如果早晨,或者说工作一开始就能先把最重要而紧急的事和除会面、会议之外的要事搞定和完成,人一整天的心态都会变得很轻松。而且,如果有条件能在规定的上班时间之前到达办公场地,利用自己独自工作、不被打扰的时间处理重要的事务,往往效率会很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时间管理再精确,每天的时间也不可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定会有许多空闲的碎片化时间。无论是等车的时间、排队的时间、两个会议之间多出的时间等等就是常见的碎片化时间。每天如果有60分钟碎片化时间,一年就有21900分钟。如何利用好这些碎片化时间,也是时间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投行来说,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意义就更大了。或者也可以说,投行人受时间碎片化的困扰也更大。因为投行人员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出差、用于会议、用于饭局等,时间被分割成碎片变成一个普遍的现象。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也就更多,累计起来的时间量就更为惊人。此外,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家每个人随时都拥有了可以用来办公的移动终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条件更为充分。这种情况下,必须明白,“将工作时间碎片化”和”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是两回事。前者是指因为主观(例如工作时不专注、经常性的被其它事物打扰)或者客观的原因(例如经常性的出差,要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变化)将整块的工作时间割裂成多个小块时间再穿插着处理不同的事情。例如,本来计划上午有三个小时要完成一份项目建议书,但是在做建议书的过程中被朋友的电话聊天打扰,在查资料时被其它八卦信息吸引,就是工作时间被碎片化了。而”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是充分利用了可能会被浪费的小块碎片时间来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例如,在等待滴滴专车到达的时候,用手机阅读了项目微信群中对一个重要业务问题的讨论观点,并回复了自己的意见;或者登录工作邮箱回复了一封简单简单的工作邮件。这些都是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来工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没有必要使用整块时间或者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进行。与“反对将工作时间碎片化,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一致,学习上也可以这样操作。投行是需要持续学习与”充电“的行当,那么也要旗帜鲜明的反对碎片式学习,但提倡要利用碎片式时间多学习。近来,一些知识服务平台遭遇了很多舆论的微词。如果不专研原著,不进行深入思考,之满足于某些做知识服务的“专家”的知识“投喂“,确实容易带来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倒退,甚至被称为“知识瘫痪”。这是因为,真正有用的其实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些知识带来的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才真正有用。否则,眼界格局越来越高,手脚却越来越迟钝,变得”眼高手低“。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与学习碎片化也不是一回事。其一,利用碎片化时间有计划的进行某些领域的学习是适宜的,例如学习英语单词、看与投行相关的新法规。其二,有些领域和内容,接受速成的“投喂”,即便只获得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也无妨。其三,有些学习领域必须抵御碎片化,让知识能够“零存整取”,让深度思考能够进行。必须明白,只有把你大脑里的那些散乱的知识点,勾连起来构成完整的体系,这才构成知识本身。更有意义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作者沈春晖,红塔证券分管投资银行业务的副总裁,我国首批注册的保荐代表人,春晖投行在线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