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孩子经常挨打,一个孩子从不挨打,20年后情商差距一目了然

 天道酬勤hz 2020-02-24

前几天,带孩子逛超市看见了令人难忘的一幕: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在超市哭闹不肯离开。爷爷劝说不管用后,反手就是一巴掌,将小女孩打的鼻血狂流,超市工作人员见状立即过来劝说,并帮忙用纸擦拭。让人惊讶的是,这位爷爷二话不说,又是一巴掌……

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一边抱起小女孩一边对也要说到:“你是孩子的亲爷爷吗?怎么能下手这么狠呢?”爷爷听闻气氛的说道:“管你什么事?不听话就该打!黄荆棍下出好人”。

经常挨打的孩子,一生都被“黄荆条”困扰

这位爷爷的话,不惊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两位小伙伴小柔和小美,小柔的父母就如同上文中的爷爷一样,信奉“棍棒教育”,坚信“黄荆棍下才能出好人”、“不打不成器”。小柔从小到大,但凡出一丁点错误或是做错两道题,父母轻则大声吼叫,重则棍棒伺候。好在小柔争气,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远离了父母拳脚相加的日子。

如今大学毕业多年的小柔,虽然进入了大公司,但跟同事相处并不融洽,处过几任男友,最终都无疾而终。性格中始终有胆怯、敏感甚至略带刻薄的成分。用她自己的话说,总能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父母的影子,知道不好却改不掉。父母“棍棒教育”带给自己的伤害,就像一根针一样扎进了自己的心口,自己对父母最深的记忆,就是“黄荆条”和“伤疤”。

从不挨打的孩子,更易培养良好的品行

与小柔父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的小美父母,一直认为“棍棒教育”只会有损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而不会对孩子的教育带来任何好处。因此,一直对女儿奉行“春风化雨般的温和教育”,即不轻易责骂或殴打孩子。

虽然父母不打小美,同时也很宠爱她,但对小美的学习、教育、性格培养上却丝毫未懈怠。自打小美上幼儿园开始,父母每天都会抽时间来陪她玩、陪些作业。当小美犯错误以后,父母也多以鼓励、分析、讲道理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像小柔父母一样“拳脚相加”。

在父母耐心的教育下,小柔也考上了重点大学,如今的小柔工作稳定,与同事相处融洽;家庭也非常幸福,同时也很孝顺父母。

为什么经常挨打的孩子,情商更容易变低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争端的训练营。当孩子犯错误后,父母不克制自己的情绪,只会利用暴力来发泄情绪。这就会让孩子在遇到麻烦或困扰时,潜意识中倾向于用暴力的行为去处理各种冲突。

就像上文中的小柔一样,即便身处大公司,因为“情商低”,不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同事相处不融洽,在公司“难以立足”。相反,从小被父母“温和教育”长大的小美,无论是性格、亲子感情或是与人交往能力,都比小柔要更胜一筹。

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哪些伤害呢?

很多父母都打着“爱孩子”的旗号,认为“我打孩子,都是为他好”。殊不知,打骂从来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而是一种教育上的懒惰。那些靠打骂达成的目的,其实靠耐心和沟通也可以做到,只是有些父母没有这个耐心。就想通过“打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实际上,“打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身心健康的风险。

01、打骂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贬低价值

就像上文中被爷爷打出鼻血的小女孩一样,流鼻血带来的痛楚及困扰不容忽视。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尊心、爱面子,都很在乎自己在小伙伴眼中的形象、表现。而被爷爷当众殴打,轻则影响有失面子,重则影响她对自身的认识

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打孩子,给孩子带来的生理伤害,或许时间能够让其愈合,但造成的心理创伤,却难以“愈合”。就像小柔父母的“棍棒教育”,将会让孩子一生都受到“伤害”。

02、暴力的恶性循环,损伤亲子关系

据相关研究表明,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不少重要心理指标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的自尊程度往往更低,攻击性和失落感、焦虑程度往往更高。也有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孩子童年挨打次数越多,长大后的主观幸福感,普遍比同龄人低。

同时经常被挨打的孩子,也很难在父母的责打之下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以至于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受到损害,严重者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是母亲的责打,所造成的困扰更为严重。

03、 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

就像上文中的小柔一样,脑海中对童年挨打的记忆深刻,反而对快乐美好的回忆比较淡忘。我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但小时候被爸爸用柳枝打的场景,20多年过去了,依旧记忆犹新。反而对那些快乐美好的回忆记不了多少。

孩子倘若不听话,怎样的“责打”才有效呢?

虽然我不崇尚“拳脚教育”,一直认为家长打孩子,就是在证明自己在教育中的无能为力。但遇上“说教”不管用的熊孩子,碰到家长情绪一上来,就真的控制不住。但此时的“棍棒教育”也需要适当注意。

1、 让孩子知道为何挨打

以前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个3岁多的小朋友哭喊着不去上幼儿园。而身旁的爸爸先是抽着烟不言不语,随着孩子的哭闹声越来越大,孩子爸爸丢掉烟头,一把拎起孩子,对着屁股就是两巴掌。

被打了的孩子,哭闹声戛然而止,跟着爸爸走向了幼儿园。在很多人眼里,爸爸的管教方法“行之有效”,殊不知,这并不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什么指导性的帮助。

其实打孩子的目的,就是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挨打?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能不挨打。同时让孩子知道,爸爸打他不是在发泄情绪,而是在教育他。

2、 打孩子要分年龄与部位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都好面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当孩子上小学以后,也就是6岁以后,就最好不要在打孩子,应该用“说服”教育替代“棍棒”教育。同时2岁以前的孩子,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此时也不建议打孩子。

在打孩子时,家长最好不要打孩子后背,小孩子的脊髓跟脊柱发育都不完善,用力打很容易伤害到孩子。

生孩子很难,但养育孩子会更难!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最好不要打孩子,以免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给孩子的一生留下心理阴影。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应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随意发泄情绪,否则会让孩子一生都“苦不堪言”。

END

今日话题:

你认为:打孩子会给孩子留下痛苦回忆吗?

欢迎留言聊聊您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一名3岁女孩的妈妈,坚持每天更新育儿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读懂孩子,并同孩子一道成长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