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金净值更新了!怎么比我看到的净值估算低这么多?

 妖城主 2020-02-24

基长有位朋友,年前的时候就买入了科技主题基金。
这些天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8、9点基金净值公布的时候,打开APP,看看自己当天的收益情况。
有一天,这位朋友跑来问基长:
咦?收盘的时候我看到这只基金的估值明明写着涨了2个点,怎么最后数据出来之后只涨了1个点?是换基金经理了吗?还是基金公司把钱克扣下来了?……
有这样疑问的不止基长的朋友一个人。

基长今天就来帮大家解答一下这些疑问。

基金估值≠基金净值

我们去看基金估值的时候,其实底下都会有一小行字提醒:估值数据并不代表真实净值,仅供参考。

不过基长知道很多人都没留意到这行小字。
估值估值,从字面上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这个数值是估算出来的。
当然,也不是闭着眼睛随随便便做的估算,而是有依据、有模型的。
依据嘛,就是基金定期公布的报告(如季报、半年报、年报等)。
在这些定期报告中,基金会公布一些持仓的信息,如投资在哪些行业,前十大的重仓股票或者债券分别是什么,具体的比例是多少等等。
那为什么还是会有误差呢?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 片面性
前面我们谈到,估值的参考信息来自于基金的定期报告,但是季报并不是把基金买了哪些股票和债券都一一列出,而是只列出了前十大重仓的证券
信息的依据本来就不够齐全,自然没办法强求最终得出来的数据精确无误了。
  • 时滞性
基金季度报告的公布时间是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所以我们看到的基金经理最新的持仓数据,也是在大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半年报是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日内公布,年报是在每年结束之日起90日内公布,时效性就更差了
而这个数据会一直被使用,直到下一个季报公布。
举个例子,现在是2月底,使用的基金持仓数据还是19年年末的。
这个过程中,基金经理很大概率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仓的,而基金估值使用的还是旧数据,可想而知,这中间肯定会有出入的。
  • 测算方法不同

基金估值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就是在不同的平台(如基金官网、或者像天天基金、蚂蚁财富等等的第三方平台)看到的估值是不太一样的

背后的原因就是平台会采用一些模型、算法等等,根据基金过去的净值表现尽可能还原基金的真实持仓情况。

大家采用的模型不一样,算出来的数据自然也就有差距了。

大额申购会摊薄收益

基长留意到,最近不少基金公司都出了公告,对旗下的基金进行了限额申购

基长粗略地数了一下,限额申购的多数为最近火爆的科技成长主题的基金

(图片来源:广发基金官网)

有基民可能会想:基金公司傻了吗?有钱都不赚?
基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跟大家说明真相。
假如有一个基金叫“牛基”,基金份额是10亿份。
2月21日投资的全部收益为4千万元,那么每一份基金的收益为0.04元。
当天有10亿份新申购的基金份额涌入,这部分新进入的资金还没有去买股票、债券等资产,还是以现金的形式存放着
这时候,基金的全部收益仍然是10亿元,但是基金份额已经由原来的10亿份变成了20亿,每一份基金赚的钱也就从原来的0.04元变成了0.02元,金净值的涨幅也打了折扣
通过上面简单的例子,我们比较容易地知道,大额申购会摊薄现有持有人的收益(当然在亏损的时候也会被摊薄)
为了保护现有持有人的利益,基金公司才会“有钱都不赚”,发布限额公告。
而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人还宅在家里,闲着没事开始琢磨理财,基金的申购量随之大增
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大家应该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最近基金净值跟估值总是有出入了。

总的来说,由于片面性、时滞性和测算方法的不同,加上最近基金申购量激增,公布的基金净值跟大家看到的基金估值不太一样。

如果是差距特别大,很可能是大额申购带来的影响。
基金估值的作用只是用来参考,大家不用过多受到这个数据的影响,看好的基金,坚定持有就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