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义 卢兴国 李伟皓 原始淋巴细胞(彩图99)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18μm。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4/5,居中或略偏于一侧;核染色质为略粗的颗粒状;核膜清楚,核仁1~2个,清晰可见。胞质量少,呈淡蓝色,透明,无颗粒,近核处常有淡染区。正常骨髓中极少,占有核细胞的0%~0.4%。 幼淋巴细胞(彩图100)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16μm。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有聚集现象;核仁模糊或不见。胞质较少,淡蓝色、透明,可见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正常骨髓中较少,占有核细胞的0%~2.1%。 相当NK细胞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彩图101) 胞体呈圆形,直径约为12~15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均匀浓染呈深紫红色,核膜清晰;胞质丰富,淡蓝色,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大淋巴细胞(彩图102) 胞体呈圆形或类圆形,约为12~15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均匀浓染,呈深紫红色,核膜清晰,核仁消失。胞质量丰富,呈淡蓝色,可见少数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含颗粒者即相当为NK细胞。 小淋巴细胞(彩图103)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10μm。胞核较大,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等,可见核切迹;核染色质均匀致密,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量极少,呈淡蓝色,多不见颗粒。大小淋巴细胞在正常骨髓中占有核细胞的10.7%~43.1%。 异型淋巴细胞I型(彩图104) Ⅰ型胞体小,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排列,有浓集现象,胞质少,灰蓝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的空泡,呈泡沫状。 异型淋巴细胞II型(彩图105) Ⅱ型胞体较大,大小较一致,形态不规则,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较I型细致,呈网状排列,无浓集现象。胞质丰富,多为浅蓝色,边缘着色深,似单核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III型(彩图106) III型胞体较大,直径15~18µm,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致,无浓集现象,核仁1~2个,胞质呈蓝色。可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等。 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彩图107) 又称R-S细胞,胞体巨大,有的可达100μm。胞核较大,可见双核呈对称分布,称为“镜影核”。胞质较丰富,蓝色或淡蓝色,无或少数嗜天青颗粒。 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彩图108、109) 为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浸润骨髓的淋巴瘤细胞。瘤细胞胞体大小不一,胞核异常(如切迹、凹陷、折叠、大核仁)。 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彩图110、111) T细胞淋巴瘤浸润骨髓的淋巴瘤细胞。 毛细胞(彩图112) 多毛细胞胞体15~20µm,核圆形、肾形,核膜清楚。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不见或模糊。胞质量常丰富,浅灰色,胞质的边缘常出现毛发状、锯齿状突起。可见于多毛细胞白血病。 绒毛淋巴细胞(彩图113) 绒毛淋巴细胞似幼淋巴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致。胞质量少至中等,蓝色。胞质边缘有分布不均的短小绒毛状突起,常集于一侧。常见于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WHO命名为脾边缘带淋巴瘤。 Sézary细胞(彩图114) 细胞大小不一,胞核比例大,着色深,染色质呈网状,如脑回状、核桃纹或蟠蛇状。胞质少,淡蓝色,无颗粒。外周血中>10%,结合临床对Sézary综合征有诊断意义。 卫星核淋巴细胞(彩图115) 卫星核也称微核,特点是在淋巴细胞主核之旁有一个或多个游离小核。可出现在电离辐射或抗癌药物治疗以后,常用于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 手镜形淋巴细胞(彩图116) 胞质位于细胞一侧,呈蝌蚪;原、幼淋巴及淋巴细胞均可出现手镜状。原幼型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形核淋巴细胞(彩图117) 为细胞大小不一,胞核改变明显,如扭曲、分叶或折叠呈花瓣状,可有核仁1~2个。胞质呈蓝色,可有空泡。外周血中>10%结合临床对T细胞肿瘤和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有疑似性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