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规矩。古玩这行历来规矩众多,历来混迹古玩界的人士深知此行的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识者是宝,不识是草,比的是眼力,玩的是开心。 关于古董 交易行规、 1、如果商品被买方损坏,自然包赔,但价格会有商量,货主也会作出适当让步,但不会低于成本价,破损商品归买方所有。 2、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不应有第三者在场,不懂行规的劝其离开,懂行规的会主动回避。因为交易信息被泄露极易造成各种纠纷和误解。 3、古玩交易不单纯是价格上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知识和眼力上的较量。无论是买家买假了还是卖家卖漏了,均不能退货或找后账。因为古玩交易凭的就是眼力和实力。买家也许买假买贵,卖家也许卖漏卖低,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古玩行很忌讳买方退货与卖方找后账,这样会影响在古玩界的声誉。 4、当有买家将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与卖方商谈时,其他对此商品也有兴趣的买家不能在旁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能参与竞买,应保持适当距离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处后方可上手与卖方商谈。 关于古董 不同的人不一样的眼力,自然对物件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念,所以才会经常出现“打眼”“捡漏”等现象。行规也是在漫长的交易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还价后不能反悔 当你在古玩店看中一件心爱之物,可以询价也允许还价,但是一旦你出价后,店主答应了你给的价,就必须成交。这时候你不能再作犹豫之状,更不能再行杀价。 成交后不能退货 古玩是民族的文化血脉,所以传统七十二行,古玩行为大。因这行讲求的是眼力和学问,吃亏是“交学费”,占便宜是“捡漏”,反悔找后账是“耍流氓”,不懂规矩是“棒槌”。即使“打眼”了,买的是假货也只能打落门牙吞肚里,自认倒霉,作为支付的学费。如果东西是真的只是嫌贵而言退,则更被人不耻。因而在下手前必须自己考虑清楚,一旦成交,是毒药也得饮下,绝没有反悔的道理。 不许打探卖家东西的来历 卖家东西来自何方与买家无关,那是卖家的眼力和机缘,买家只判别东西的真伪,以及考虑价位是否合自己的心意,至于对方是从哪儿得到的与己无任何关系,如果去追问此踪会讨来没趣。 不许打探物品的原始进价 一件古玩,原始收进的价格是得到者的眼力和运气等诸多因素的巧合,这里面蕴含着得宝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曾付出的大量精力心血和学费,这是无法界量的。而买家如果去追询对方的进价,就显得有些不感激反存抱怨之情。这样做别说在古玩界,就是在普通的商界都是违反常理的。 不拆同行的台 你开你的店,他卖他的货,彼此只说好话,绝不允许拆同行的台。因为对方已经买下,何必给对方心里添堵?东西既然是真的就算贵点又何妨?再说古董无价,价值该如何衡量? 古玩界诸多行规,希望这门愉悦高雅的行业,少一点世俗的侵袭,多一些轻松、光明和灿烂,以涤该行之秽浊,还古玩天地之清新,古玩是雅好,理应多些君子,少些小人! 古玩十大怪 1、没有藏品是“人才”,不少所谓的古董鉴定专家,很难有自己的藏品;到处拿别人的说事,给收藏颇丰的人做“真伪”鉴定,收费不手软,说话不留情;忽悠一些藏友。 2、真人不说话;真正的也是很有鉴识经验的收藏家,很少抛头露面,也不给人做鉴定,更不请人做鉴定,面对藏品,做做学问,收藏领域的媒体效应似乎与他们无关。 3、古董文物天价买;想卖卖不掉,想买买不到,人人都说古董价格一年几翻,你去买就是天价,你要卖没人要,就是垃圾。 4、真假新旧倒过来;真的卖不过假的,老的卖不过新的,新的卖不过原石。 5、真正的古董忽悠坏;面对一件文物,十个鉴定的人就会有十一种说法,谁也不服气谁,自己的鉴识就是真理。最后把一件古董忽悠成了真假难辨。 6、鉴定专家处处在;只要给钱!假的也是真的,要是不给钱,真的也是假的。 7、鉴定资格花钱买;为追求名声与利益,一些黑心拍卖部门的鉴定专家花了钱买来资格证书。 8、国宝古董在我这;别人的东西都是假的,自己的东西都是真的。这是收藏界的怪病,睁着眼看他在那说瞎话。 9、只征集不拍卖;不少拍卖单位一年难得拍卖出一件藏品,主要靠收取一些初入收藏之门的又想一夜暴富的收藏爱好者的佣金或者图录费养活自己。 10、处处都有潜规则;收藏家要想让正儿八经的拍卖部门拍一件藏品,能被“钱规”的退避三舍。 遵守行规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您好!感谢您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