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自考复习题二

 宏锦学习 2020-02-24

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

1、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有 ( CD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2、下列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有 (  ABC )

A.物是感觉的集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 (  AD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

4、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有 (  ABCD )

A.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C.没有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下列各项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有 (  BC )

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生产方式外还有 ( AC   )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地理环境   D.国家政权

7、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级差地租含义的有 (   ABC )

A.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B.级差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级差地租是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应缴纳的地租

D.级差地租是租种任何土地都需要缴纳的地租

8、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包括( ABCD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必要的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9、下列各项属于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成功经验的有 (ABC    )

A.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

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10、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它 ( ABCD )

A.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

B.要以社会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C.要以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D.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11、下列科学发现中,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有 (   ACD)

A.细胞学说   B.狭义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BD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理在事先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AB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1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 ACD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5、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  BCD )

A.军队和政府机关  B.哲学和政治思想  C.数学和思维科学   D.道德和法律思想

16、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 (ABC   )

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实行等价交换

C.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D.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1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复苏阶段的特点有 (   ABC)

A.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倒闭停止    B.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

C.就业日益增多,信贷逐渐活跃    D.生产消费两旺,社会经济繁荣

1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BCD)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 ABC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国民经济一定程度的计划管理     D.资本输出

20、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有( ABCD)

A.完全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B.完全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

C.完全摆脱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D.完全摆脱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2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ACDE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BCDE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ABCDE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24、生产工具是(ABCE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25、全面地理解资本的本质和属性,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BCDE       )

A.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

D.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E.资本不是静止物,而应理解为运动

26、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      CD     )

A.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分为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B.社会生产部门分为第一、二、三产业

C.社会生产部门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

D.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

E.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

27、下列经济行为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内容有(ABCDE)

A.实施国有政策,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

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C.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内需

D.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E.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货币供应量   

28、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ABCDE)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D.阶级的消亡和国家自行消亡

E.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9.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C)

A.可变资本之比  B.不变资本之比  C.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D.全部耗费资本之比

30、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ABCDE)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利息  E.地租

31、资本按照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BD)

A.固定资本  B.不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可变资本  E.流通资本

32、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CDE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3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BCDE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BCD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5、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BE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6、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CE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BC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38、商品是(   AE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D.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9、剩余价值( ABCD         )

A.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B.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C.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D.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E.是工人创造的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40、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中(    CDE      )

A.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造成的必然结果

B.表现为名义工资下降

C.表现为物价上涨

D.表现为实际工资下降

E.是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结果

41、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CD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BCD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4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 ABCD     )

A.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         B.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

C.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         D.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

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44、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CDE  )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4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CDE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46、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BCD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47、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BDE    )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48、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CDE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9、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是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BCD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50、“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这一观点表明(   AB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历史是人民群众任意创造的      D.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5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BCD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使用价值的基础

52、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BCD    )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C.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府

第三大题:名词解释

1.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2.质量互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

3.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6.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7.规律: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

第四大题: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
    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
    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 。
    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

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

答: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 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 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3、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a.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b.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c.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5、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6、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由此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前者认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后者认为不可以。

7、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 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二, 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反应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的作用。

8、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9、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答: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答:(1)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1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1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一社会现存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它不包括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或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因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直接规定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策和整个社会的性质,才能明确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表现在:1、一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2、一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和凭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3、一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一种新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出现,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4、简述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3)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一方面,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1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的区别。

答:同样的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方面,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值的程度。另一方面,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由于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也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离不开谁(谁依赖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在这两方面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世界观中最根本的斗争,是哲学党性的识别标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8、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种新生社会制度的改革,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制度,同时要消灭旧制度的残余,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种原有制度的社会改革,主要任务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部分或环节进行某些局部调整,使其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9、马克思怎样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这种划分有何意义?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有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有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的表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20、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21、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

2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4、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有五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5、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  

答: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第五大题:论述题

1、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其他资本家为此目的开展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实现的。

2、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答: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向,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必然规律,抓紧住机遇往往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

3、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因为认识本身不能检验自己,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某种认识是否与它相符合。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使认识得到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受主观支配,但本身又超越了主观认识范围,正因为实践包含主观因素又有客观性,所以实践成为联系主观客观的“桥梁”,使主观和客观直接比较。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内容包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就在于重新确立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4.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一定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所以,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实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因为当具体制度和具体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总的目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再次,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规律的惩罚。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就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时,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能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6、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答: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劳动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剩余价值。

由于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剩余价值率比较大,因此资本家更倾向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7、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有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因此,我国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又尊重了中国特色,做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8、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 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

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性活动的方向.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人的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具体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

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现实意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实践为基础.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是从劳动创造人类意识谈起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能纸上谈兵、异想天开和信口开河,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或不真实地能动的反映,它总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主观感受,一切认识都能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性质,就是它的实践性.主张一切工作要从实践出发,一切理论也都来源于实践工作,理性认识要返回到实践中,是说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且这是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这个形成真理.在中国特色中,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邓小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9、试述产业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答: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 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 互为条件的。

10、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推荐:

1.2021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参考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2.2021年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69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历年真题+参考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4.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题库【历年真题+模拟试题】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以上考试资料点击宏锦学习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