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德雷克海峡(南极故事之二)
1月17日下午从火地岛回到乌斯怀亚海港后,于下午4点多登上游轮“洪迪斯号”。“洪迪斯号”归丹麦一家私人公司所有,建于2019年,具有最高级别的抗冰能力。船长107米,额定载客176人,游轮有船员72人,甲板楼层达7层之高。登上游轮,领了行李和房卡,立刻被殷勤的服务人员领到入住房间。我住的房间在3层,与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台湾领队纪先生住在一起。房间设有卫生间,原来上下床住4人,现在住两人还算宽敞。透过舷窗,能够看到外面海浪翻滚及海鸟飞翔的情况。
上船没多久,广播要求所有旅客集中进行救生衣穿脱训练和紧急情况下弃船逃生演习。大海浩瀚,深不可测,无论多大的船,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就是一片树叶。海洋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尤其去往南极的航路,浮冰密集,冰山矗立,对于游轮上的游客来讲,逃生演习和穿脱救生衣的技巧,真是十分重要。因为游客太多,活动按照住宿楼层分批进行。逃生演习是在甲板尾部进行的,我们演习的时候,天突然飘下小雨,尽管天气有点冷,大家还是认真听讲,一直到活动结束。很多人大概都看过《冰海沉船》的电影,游轮一但在海上遇到极端情况,个人太无助,只能听天由命。唯一能做的就是凭借知识和技巧延长求生时间,等待外界来救援。
救生演戏活动结束后,7点钟晚餐开始。游轮1日3餐,西餐中餐混搭,热菜凉菜都有,各种饮料随便喝,如需酒精饮料,需要到5层多功能厅消费,下船时再进行结算。吃过晚饭,到多功能厅一边喝饮料,一边观察海面情况和游轮行进的速度。自从下午上船后,游轮一直在比格尔海峡行驶。比格尔海峡是一条从东部的大西洋,跨过阿根廷、智利两国到西部太平洋的水道,全长三百二十公里,最宽处约十公里,最狭窄处只有一公里。比格尔海峡景色优美,海浪不大,海峡中有几个小岛,是企鹅、海狮、海狗和各种鸟类的栖息与繁殖之地,智利和阿根廷对此有领土争议。由于航道不宽,所以游轮在行进过程中,船舷两侧不时有海鸟飞过,两边海岛一直在视野之内。此航道水面平静,海况简单,所以游轮的速度比较快。未来南极之前,已经做过功课,知道这次南极之旅,最为艰苦旅程是经过德雷克海峡。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千米,宽900~950千米,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5248米。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宽度达970千米,最窄处也有890千米。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曾让无数船只倾覆海底。所以,德雷克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常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由于海况复杂凶险,经过该航道的各种船只受到严重考验,船员更是因为船体的大幅度倾斜颠簸,翻肠倒肚,被晕的一塌糊涂。我来之前看过一名极地科学家写的书,书中大篇幅介绍了经过德雷克海峡时自己和同事晕船的情况,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据说初次经过德雷克海峡的人几乎没有不晕船的。我不晕机不晕车,曾经乘坐过大型游轮,也没有出现过不适反应。不过鉴于德雷克海峡的特殊海况,以及那位极地科学家的经验,我还是在药店提前买了一盒晕船药,以备不时之需。
天黑了,该是睡觉的时候了。也许是时差,也许是兴奋,晚上无论如何也睡不着。没法,起来朝窗外看看。远处黑黢黢的,近处,波翻浪卷,好像船速很快。吃了一颗安眠药,慢慢睡着了。凌晨,突然感到船体有些颠簸,我想是不是到了德雷克海峡了。透过舷窗,看到外面风浪很大。我摇摇头,发现自己神志清楚,并没有眩晕的感觉,倒觉得的游轮起伏摇摆的节奏像一个摇篮,我被它摇晃着又慢慢睡着了。
第二天起床后,知道游轮后半夜已经进入德雷克海峡,很多人由于不适,不是服了晕船药,就是在耳朵贴上了前一天由领队提前发给大家的防晕贴,有的人还双管齐下,内服和外贴一起上。早饭的时候,餐厅人不多,由于船体有点摇晃,取食物需要一些技巧,弄不好人会东倒西歪,或者杯盘被甩到一边。我取好食物,拿了一个鸡蛋放在盘子里,鸡蛋在盘子里几次差点滚了出去,我只好攥在手里,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一边吃,一边欣赏窗外的景色。
吃过早饭后,到甲板走走,发现外面风很大,海浪很高,船体倾斜的厉害。如果没有经验,如果平衡能力不好,此刻在甲板上很危险,极易被摔倒发生不测。上午9点半,游轮组织讲座,内容是南大洋的鲸鱼。讲完后休息一段时间,11点又有人讲有关信天翁的知识。下午2点钟,有专家讲述南极探险的历史,重点是英国海军中尉斯格特第二次南极探险的曲折过程以及他和两个伙伴最后牺牲的情况。对于南极探险的历史,我曾经看过一些书籍。早期的南极探险十分艰苦,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运输保障条件的限制,人们历经千难万险,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今天的人们能够认识南极,了解南极,我们能够以旅游者的身份前往南极,都与先驱者的艰难跋涉和积极探索是分不开的。讲座结束后,我来到甲板尾部,黑青色的海面波涛汹涌,游轮尾部的水流形成的白色浪花在海面翻腾闪耀。看着眼前诡谲的海洋,我心里想,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不安于现状,对于未知的世界,眼睛里充满了好奇探索,头脑里充满了奇思妙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直至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勇敢献身的精神。唯有这种探索不息的精神,唯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类才能够由猿人进化到现在,人类社会才能够进展到今天的文明程度。
下午6点钟开始开总结大会。组织者对当天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又顺便讲述了南极的气候和气象变化。纵观全天讲座,讲座的人都是本领域的专家,他们积累很多,经验丰富,平时难得一听。有点遗憾的是,演讲者都用英文,然后再由中方人员翻译。由于知识面和语言理解的问题,翻译人员讲出来的东西,在逻辑和准确性方面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游轮组织的讲座,主要是为了丰富旅游者的生活,另外也是为后来几天的活动做铺垫,所以每次我都听得很认真,并做了笔记。
游轮继续在德雷克海峡行进,我拿着望远镜,几次到甲板上,向远处瞭望,希望能够发现一些东西。晚饭后,再次走出多功能厅,看着波涛汹涌的德雷克海峡,我大声说,德雷克海峡,你不过如此,我感觉良好,既没有吃药,也没有用耳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