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发人深省,深受读者喜爱。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正入万山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以及“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等等,都是寓意深长。下面这首诗也具有这个特点,一起来欣赏。 野菊 宋代: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正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野菊花是一种生长在野外的黄色,与庭院中人们精心种植的菊花相比,它并不引人注目。但诗人却赋予它诗情画意,让人欢喜让人怜。首联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它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追随流俗,不指望在重阳节时被俗人赏识。 颔联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野菊哪肯因为无人而减少自己的幽香,这句写出了它自怜自爱的可贵品性。 野菊化不为人赏识,大家都任其在野外自生自灭,不像一般的菊花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和剪裁,也没有赏菊者的任意采摘,更显得幽闲自若,别有风采。 颈联描写诗人对待野菊的态度,已是傍晚时分,诗人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行色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诗人实在是太喜欢它了,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 野菊生长、繁衍非常旺盛,但也处于很艰难的野外生活环境。旅途之中,到了傍晚,诗人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让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观赏,流露出自己对野菊的浓厚兴趣。 尾联进一步表达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孤芳自赏,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 王建曾经这样描写野菊,“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主要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也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李商隐也曾经如此刻画野菊花,“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点出野菊生长环境的压抑,“苦竹”与“椒坞”,虽有“微香”但已难禁孤独之泪。 而杨万里这首诗不仅婉转流畅,还颇有独创性。野菊无人看重,却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诗人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联想到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即使十分努力,却无人赏识,但是也不要灰心丧气,要学习野菊的精神,相信自己,只要芳香四溢,就有存在的价值,一定会有人赞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