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智慧: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必须要做到这几点

 南山梵境 2020-02-24

作者:子雅儒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老子》一书,虽只有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其第三十三章中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在老子看来,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却尤为重要。

因而“自知”、“自胜”,就成为个人修养的更高标准。在这之上,做到“知足”、“强行”、“不失其所”,就可以实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01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活在世上,可以看清周遭的一切,却唯独看不清自己。

艺术家英若诚,曾说过自己的一件事: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一家十几口人都到餐厅中一起用餐。

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小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柜子里。

心中暗想:大家吃饭时看不到我,一定会到处找我的,等他们遍寻不着的时候,我再跳出来。

但令他尴尬的是,在吃饭时,丝毫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之后,纷纷离去。

这时,英若诚才蔫蔫走出来,吃些残羹剩饭。

从那以后,他就告诫自己:永远都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否则会大失所望。

自知,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为人修养;

自知,其实也就是看轻自己、掂清自己的分量。

历经风雨洗礼的老者,总会给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忠告:

在人生的路上,要多把自己看轻些。

这其中有着诸多沧桑,但我们更看到了一种自我超越的人生境界。

诗人鲁藜说过:“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还是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02

  •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成大器者,必须要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超越自己,成就自我。

北宋张横渠在《正蒙》中说过:“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曹雪芹,家世显赫,过着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后来家道中变,曹家从此一蹶不振。生活中遭遇到了如此大的转折,曹雪芹一下子掉进了人生的低谷。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晚年的曹雪芹,贫病交加,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靠卖字画和朋友的接济艰难度日。

移居北京西山林时,“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生活就更加困苦。

他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深感世态炎凉,在那穷困潦倒的境遇里,满腹牢骚,抑郁至极;

他且“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宣泄着心中的愤懑,感叹着那世道的无情。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然坚持创作,“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就这样,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巨著《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人生总是缺乏生趣;一马平川、通衢大道的人生总是镜花水月。人的生命只此一次,把困难当作人生的熔炉,才能锻造出有境界的人生。 

03

  • 知足者富

儒释道三家,都把“知足”看做是一种修身养性之术。

儒家有“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之说;佛教有“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之说;道家有“祸莫大于不知足”之说。

古人言“少私寡欲”,并不是要我们一无所求,“少”不是无,“寡”不等于没,而是在提醒我们:人生在世,不可过分贪求。

明代的胡九韶先生,家境贫困。他一边教书,一边耕种,勉强可以维持生计。

每天黄昏时分,他总要走到门口焚香,向天跪拜,感谢上天赐予他的清福。

妻子就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吃的都是菜粥,怎么能说得上是清福呢?”

先生说道:“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兵祸;一家大小都饭可吃,有衣可穿,不至于忍冻挨饿;家里没有人生病卧床,也没有牢狱之灾,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知足,心有所安,快乐就在其中;知足,毫无牵挂,幸福就在其中。

知足的人,绝不贪得无厌,知道什么都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陶渊明知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青山秀水之中,恣意洒脱、畅游天地,悠然安逸;

诸葛亮知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乱世纷争之中,淡看名世俗名利,志趣高洁;

“布衣桑饭,可乐终身”,草屋茅舍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能够真正做到知足,便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达观,多一份乐趣。知足的人,才有至高的人生境界

04

  • 强行者有志。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只要心中还怀有理想的种子,那么终有一天它总会破土而出。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一个故事:

西汉名相陈平,少时家贫,爱好读书,与哥哥相依为命。

他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楣,整日闭门刻苦读书。

陈平有一个大嫂,看不惯这么一个光吃饭不干活的小叔子,动不动就嘲讽羞辱他,还烧掉了他的书简。

而哥哥一直很看好他,认定他会学有所成,所以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让他安心读书。

陈平为了维护兄嫂之间的感情,面对大嫂的百般羞辱,一直隐忍不发。但大嫂却变本加厉地刁难他。

终于,他忍无可忍,离家出走,后又被哥哥追回。

经历了此事之后,陈平就更加笃定志向,勤奋苦读。

终于,一个学识渊博的老者听闻此事后,大为感动,特地前来收他为徒。

陈平学有所成,辅佐刘邦创立了大汉王朝,成就了一番霸业。

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清代蒲松林也曾撰一联自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在历经种种挫折后,仍能砥砺前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呢?

05

  •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根本和底线的人才能保持长久,虽身死而精神犹在。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人都有错误、弱点,但也要有底线。

这个底线就是最起码的良心。

清朝康熙年间,陈梦雷和李光地都是福建有名的大才子。

二人同榜进士及第,又同时被授予编修之职,因此惺惺相惜,情同手足。

后来,陈梦雷和李光地一起结伴回家探亲,并约定探完亲后就一起回京。

可是,二人分别不久后,驻守在福建的耿精忠突然起兵造反,自立为王。

陈、李二人一下子就成为耿精忠的“笼中之鸟”。

耿精忠鉴于陈、李二人的名气,命令他们担任自己的大学士。为防止陈梦雷逃跑,还将他的父亲软禁起来。

陈、李一方面迫于耿精忠的势力,一方面又怕对清廷落个不忠的罪名。于是就暗中商议要“曲线救国”。

李光地说:“兄弟,你担任耿精忠的大学士,搜集情报,我就负责在外围接应你,传递情报。事成之后,我们一起建功立业。”

陈梦雷同意了,李光地还写下了“李陵不负汉,梁公亦反周”的诗句。

后来,耿精忠兵败,福建被清廷收回。

这时,李光地却利欲熏心,昧着良心,将一切功劳据为己有,把好友陈梦雷忘得一干二净。

李光地因提供情报有功,受到了康熙的重用,陈梦雷却因“背叛”清廷,生命危在旦夕。

李光地的行为激起了众怒,许多官员逼他上奏,他才勉强向康熙求情,陈梦雷这才免于一死。

李光地为官清廉,学识渊博,但他“卖友求荣”,受人唾骂,良心受尽了折磨。

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总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所为,有所不为。

孟子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底线。

人最起码的底线是有良心,是知恩感恩、知责担责、不施害作恶。

而一旦突破了这道防线,就失去了为人的根本,也就更谈不上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