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这3个关系

 wenxuefeng360 2020-02-24
《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这3个关系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县人。是当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散文学家,20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被称为“学界泰斗”。

《季羡林谈人生》这部书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的杂文集,是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创作的,结合了季老90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全书共有五个章节,即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一些抒情的美文,内容包含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伦理道德、做事与处世、容忍、成功、长寿之道等。

书中文风朴实,语言简洁通俗。季老告诉我们年轻人:要爱惜光阴,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读完《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我对季老的印象是:勤奋博学、思维敏捷开阔、生活智慧既简单又实在。他在书中写下诸多朴实无华的人生箴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章节中有关做人与处世的这段话: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3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季老说,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烦恼。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自己对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中心思想与感情与平衡这三个关系的理解,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结合自身的理解分享关于这三个关系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及现实意义。

《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这3个关系

01.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从生物学上来定义,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普通动物,是生物学净化的结果。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处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处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其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衣食住行的资源全部来自于大自然,如果没有大自然,就没有温暖的阳光,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清澈的淡水资源,那么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下去。而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最后,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城市的扩大化,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源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保护和惩罚的,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的产生,如此等等。这些弊端中随便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对大自然采取“征服”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流感、澳大利亚的火灾,东非的蝗虫灾害都是最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这3个关系

02.人与人的关系:沟通是确立人际关系的前提,简而言之沟通能力越高,人际关系越广

  • 沟通方式影响人际关系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季老认为人际交往需要做到两个字:一是真,二是忍。也就是说与人打交道要以真情实意相待,要宽容和相互理解,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换而言之,我们得“会说话。”

事实上,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通常是因为人们在与他人对话的时候,用了错误的的沟通模式。

畅销书《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告诉我们: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 几种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

①道德评判。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也就是我们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一个人。

例如: “你的毛病是太自私了。”

“他对人有成见。”

“这是不恰当的。”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②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例如:“你看看隔壁邻居,他就不像你这样。”

“别人都会,为什么你不会?”

“你做的比她差多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可能总是好的,我们总是会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他人,而当我们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时,情绪往往是低落的。

③回避责任。当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例如:

▶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为什么打扫房间

▶因为我不得不做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为什么喝酒?

▶因为我是个酒鬼

▶上级的命令

为什么欺骗顾客?

▶因为老板叫我这么做。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

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

▶因为我是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互有责任。回避责任的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忽视我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④强人所难。如果对方不配合我们的要求,他们就要接受惩罚。

例如:“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做,这个月就没有奖金了。”

“如果你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要吃饭了。”

有时候,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我们可以对别人提出任何要求,但无法强迫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生活。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于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这3个关系
  •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模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情义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①观察:首先我们留意发生的事,我们观察到什么?不管喜欢与否,只是说出人们正在做的事情,不带任何的评价。

②感受:表达你心中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生气、喜悦、开心、愤怒等。

③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请求: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举例:妈妈对孩子说:“小明,看到你椅子上的脏衣服和你凌乱的书桌,我不太高兴,因为我注重整洁。”

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的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接着妈妈马上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你是否愿意将脏衣服拿到卫生间去,然后把你的学习文具收起来?这一要素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待他立即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借助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借助它们关切的倾听。我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有什么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义相通,乐于互助,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改善人际关系。

《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这3个关系

03.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与矛盾与平衡的关系: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并非绝对,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关于个人中心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我理解为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关系问题。这两种情感并不矛盾,可以同时存在,只不过所占比例不同,生活中感性思维占上风的人我们就会称她为感性的人,反之亦然。那么,这两种思维哪个更好呢?就像我们人的大脑,左脑负责计算、逻辑、分类等,右脑负责图片、音乐等,你能说哪个大脑更好吗?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说,这两种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能说各占优势。

  • 感性思维

我们先来说一说感性思维。感性的人善良、痴情、浪漫、细心、敏感。

在生活中以女性居多,这样的人比较注重情趣,和这样的人谈恋爱,会感到幸福甜蜜,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会感到温馨惬意,因为她会疼爱体贴你,同时喜欢制造激情和浪漫的细节。

感性的人对待感情专一、痴心、执着,感性的还有一个特别的优点,因为敏感,看待事物时,她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地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把这样的优势运用到自己从事的事业上,(特别是文化艺术领域),必定能有所成就。

感性的人的缺点则是,过于敏感,在感情上容易受到伤害。感性的人,喜欢凭自己的感情来看待事物,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事物起主导作用。

  •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的人,理智、言行板正、做事专注、善于思考,自我为中心意识强

理性思维的人,以男性居多。他们通常站在相对客观的位置上看待问题,不意气用事,喜欢就事论事。理性的人在感情上通常表现得比较木讷、不懂得制造浪漫、不太会关心人。同时,理性的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定的框架内,做事,注重规则,具有逻辑性。比如,有的人找情侣的时候,会事先设定一个人的大概形象,当对方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他就会觉得对方不是自己要找的人,理性思维可能比较现实。

爱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深度。我认为在感情上,应该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既要考虑花前月下的浪漫也要考虑柴米米油盐的实际问题,才能满足人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要。

正如古人所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张无驰不行,有驰无张也不行。张弛结合,斯乃正道。

《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这3个关系

04.关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这三个关系带给我们的思考及现实意义

诚然,人的一生都与这三个关系紧密相连,我们即离不开大自然的怀抱,离不开阳光和水,也无法一人独存于世上,我们亦无法脱离现实,生活在真空的理想状态。人类只有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才能享受大自然的庇护;只有以真诚、宽容的态度为人处世,人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既要保持感性的纯真,又要坚守理性的道德原则底线,这样才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把握住健康的人生方向。

①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众所周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就必须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要在思想上发生转变,一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坚持“以人为本”,反对“人本主义”,二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思想精华。其次,要依靠科学发展,坚持“以人文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②唯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张德芬

所有外面发生的事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出来的结果。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处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人与人的交往就像照镜子,你对着镜子笑,镜子就会对你笑;你对着镜子哭,镜子就会对着你哭。如果你想要别人给予你微笑和肯定,就应该先用微笑去感化别人,用行动去感召别人。

③消除私心杂念,只有学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

季老在书中讲到,个人中心思想与感情的矛盾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决之道,唯有学习诸葛先生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的烦恼皆来自欲望,要想烦恼少,人生过得有意义,就要淡泊名利,以内心宁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养成俭朴的作风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戒掉懒惰松散的习惯,保持终身学习态度以增长自己的才能,树立目标和志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中心思想与感情矛盾的几点思考,希望季老的人生智慧能启发更多读者,引领人们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