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数之恋”——黎曼假设的神秘世界

 廿氏春秋 2020-02-24

一个仍未确定解决的重要谜题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性大得多的谜题

据说一些数学家愿用灵魂换答案的谜题

Riemann Hypothesis (RH)

以尽量简洁的陈述说明黎曼假设,共5部分:

  1. 黎曼假设的表述

  2. 问题源头的初等问题

  3. 黎曼假设的提出

  4. 历史进展

  5. 意义和对我们的影响

  • 一、黎曼假设的表述:

    ζ函数所有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是1/2

    (这个陈述看起来不太友好,然而无法更精简了,这也是没有广泛流传的原因)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ζ函数、零点、非平凡

(哦,对了,可能还要加上“实部”这个词)

但是——但是一上来就解释这三个词,会不那么有趣,所以先记住这三个关键词,进入第二部分,回头再解释这个表述。

  • 二、问题源头的初等问题

  1. 素数(Prime number)、素数定理、高斯

黎曼假设看起来太遥远,所以说要先来点简单明了的,比如说素数。素数即质数,我们认识质数通常是在小学5年级课本,并且需要背诵前8个质数:

235711131719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110以内的质数都列出来,并以适当布局排列,会很好记

235711131719

23293137414347

53596167717379

  838997101103107109

特别是中间两行,注意到了么:尾数几乎一致,且每10个自然数中的质数个数很齐整。

质数的重要性,学过小奥的都知道,就不再解释了。如果不熟悉质数也没关系,高斯,这位数学王子,连小朋友都是熟悉的,当然,主要是那个速算1~100的和的故事。

然而在他稍大一点的时候,还有另一个故事,就是他从15岁开始,每天“休闲一刻钟”的空闲,用来计算连续1000个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质数,差不多坚持了10001000(也就100万)。

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嗯。

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处理一个数字:

20291,才2万多,这是他第21天就会遇到的1000个数字之一,那么这个数是不是质数呢?——欢迎使用计算器O(_)O

实际上高斯计算了四五年,在19岁猜想了质数在数字中出现的频率:

在前N个自然数中,大约有N/ln个质数

(其中lnN是以e为底的对数运算)

这个结论后来被改进的更加精确:

x个自然数中,质数的个数约为Li(x)

(其中Li(x)是一个积分式)

这个结论叫做素数定理,简称PNT(能猜出是哪几个单词的缩写么?)PNT可以通过枚举来做一些验证,但并不是个简单易证的定理,至少直到高斯甚至直到黎曼去世的时候,素数定理还没有公布于众的任何证明。

2.两个无穷级数,欧拉

    先认识第一个级数:正整数的倒数和,

    又称调和级数:

我们要证明,S是趋于无穷大的……

等等,那个省略号的意思不就是无数个数,总和不就是无穷大么?

当然不是,试一下另一个无穷和:1/2+1/4+1/8+1/16+...就知道了,像这样无限个数的和,结果不超过1

S是趋于无穷大的,这个证明倒是特别简单,    一个普通的六年级学生就能看懂:

即,把1/31/4都换成1/4

                    1/51/8的数都换成1/8

                    1/91/16的数都换成1/16

                    ......   ......

容易发现,更换后每组数的结果都是1/2,显然,无穷多个1/2的和是趋于无穷大的。既然调和级数S其实大于刚才那一堆1/2的和,所以调和级数S是趋于无穷大的! 

第二个级数

即平方数的倒数和,也被称为巴塞尔问题。

26期学报已经说过,在1735年,

28岁的欧拉算出了正确的结果:

这个结果本身已经足够令人惊讶了,因为无穷多个分数的和居然会与圆周率有关!

接下来的事可以让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欧拉,一个数学上的计算狂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欧拉接下来又计算了所有自然数4次方的倒数和,然后继续计算所有自然数6次方的倒数和:如此下去,一直计算到了26次方的倒数和......

等等,这两个无穷和,对黎曼假设有什么意义?

很好,如果开始体会到一点数学的感觉,这时候就能好好回头来看黎曼假设的陈述:

  • 三、黎曼假设的提出

这个函数的正式的研究源于黎曼在1859年的一篇文章:《论小于一个给定值的素数的个数》。看到这个标题,就能明白为什么要扯上质数和PNT,因为看起来,它说的就是PNT的事情:

小于x的质数的个数

那么现在正式解释第一部分给出的三个关键词:

ζ函数、零点、非平凡

1ζ函数:

其中自变量s是复数(即a+bi形式)

理解到为什么要聊上面的无穷级数么?在ζ函数里,当s=12时,就是刚才处理的两个级数,欧拉还顺便搞定了s=468……26。

然后就要简单解释一下复数。

引入“虚数单位”:i,其中i²=-1

那么复数s的表现形式就是:

s=a+bi

   其中ab都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

    a称为复数s的实部,b称为s的虚部。

黎曼假设中,自变量s位于指数位置。

对数学家而言,数字的存在不是基于“常识”,而是满足什么样的运算法则和具有何种特征。

对中学生而言,只需掌握复数的特征:

复数a+bi与平面上的点(a,b)对应

就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一个意思。

再次重复一下黎曼假设:

ζ函数所有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等于1/2

2)零点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零点不是点,通常指一个函数值为零时,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简称“零点不是点,而是一个数”。

比如y=x²-1,这个函数的零点就是让y=0时对应的x的值。显然,函数的零点是1和-1,注意并不是(1,0)(-1,0)

3非平凡又是什么意思

其实ζ函数有一些平凡的零点,就是所有的负偶数,就是-2-4-6……这些都是平凡的零点。要注意的是,ζ函数是复变量函数,它的性质和实数情况不一样。s= - 2时,以实数函数理解,就变成了

1²+2²+3²+……

这个结果肯定不是零——详细解释复变量函数与实变量函数的不同,需要许多相关知识,暂不作展开。毕竟,平凡的零点不是我们关注的部分。

但是,可以通过一个和黎曼假设重要性接近的问题:费马大定理,来说明什么是“平凡的”:

我们可以很快反驳,比如a=0时,只要b=c都可以,明明有无穷多组整数解。

然而这样的解都是“平凡的”,因为a=0时,方程实际变成了:

这个方程的解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我们想要研究的,是“非平凡”的解的情况。

黎曼自己,对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有三层论述,简明表达是这样的:


1)显然,0≤a≤1
     (黎曼的显然成立”,让后人证了几十年)

2)所有的零点都在直线x=1/2附近
      (目前尚未有确切证明)

3)所有非平凡零点的实部为1/2

这就是黎曼在那篇著名的,仅有8页的论文中关于ζ函数的说明,第(3)条表述的那个猜测,就是黎曼假设。

(黎曼自己说,“在经历了一些徒劳的尝试之后,虽没能证明,但我相信这一点)

黎曼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羞怯的人,他继承了高斯、狄利克雷在哥廷根大学的位置(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在授课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不善言辞,并且很可惜不到40岁就因病去世(1866)

而他在数学上展现出的创造力和非凡的直觉、深刻的洞察力,都是顶级的。比如他所开创的黎曼几何,就为半个世纪之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整套的数学工具(当然,黎曼几何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 四、历史进展

说了这么多,黎曼假设到底能干什么?为什么会获得广泛的关注?并且,既然黎曼假设是重要的,那为什么数学界对任何声称“证明了黎曼假设”的消息表现的不是热情,而是冷淡?

我们先来列举一些进展:

  1. 1896年,阿达玛和瓦莱·普桑独立证明:

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对应的实部a<1

    于是就证明了PNT

什么?只是把“≤”改成了“<”,就能解决素数定理?对,这还只是黎曼第一论述的力量。

于是也可以认识到:黎曼假设的确是重要的,但显然是困难的,想要证明或证否,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事情,这也差不多是真正尝试过的数学家对黎曼假设的态度:不相信有人现在就能解决黎曼假设。

  2. 1914年,牛顿同学的校友,哈代和李特尔伍德,分别得出两个与黎曼假设有关的成果:

哈代:

ζ函数有无穷多个非平凡零点的实部为1/2

李特尔伍德:

Li(x)x以内的质数个数相比,虽然从已验证的若干亿个数来看,都是Li(x)大一些,但实际上,它们会交替领先无穷多次。

等等,哈代的结论是不是证明了黎曼假设?

当然不是,无穷多个零点不等于“所有”零点

考虑下面的问题,有多少个整数m可以满足为下面的等式?

m = 奇数 + 偶数

有无穷多个m使等式成立,比如所有奇数。

然后就能意识到,无穷多个整数可以表示为奇数+偶数,与“所有整数都能表示为奇数+偶数形式”,显然不是一回事。

另外,李特尔伍德和哈代等数学家还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计算了前138个非平凡的零点,毫无意外,这些零点的实部都是1/2。(手动计算零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些零点的虚部b都是无理数,所以给出的都是近似值,比如第一个零点的近似值是0.5+14.134725i

 3. 好了,既然已经知道,哈代证明的“无穷多”和“所有”之间有巨大差距,那么,哈代证明出来的这些“无穷多个”零点,到底占所有零点的多大一部分?在当时的结论是,就像奇数相对实数的比例而言,可以认为是0%......

好在经过几代数学家的努力,到2012年,中国数学家冯绍继,利用已有的方法证明:

至少41.28%的非平凡零点实部为1/2

这是目前最好的比例结果

 4. 那么具体的零点个数呢?

哈代之后,零点的计算停滞了很久(计算过于困难),直到1932年(黎曼去世66年后),一位名叫西格尔的数学家在翻阅黎曼的手稿时,发现黎曼虽然在论文中没有写,但实际上早已经找到了比当前最好的方法更先进的计算方法,于是很快推进到了1000以上。这一发现让数学界重新认识了黎曼和黎曼假设。

(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黎曼是用复变量函数——连续的——方法来解决数论中的质数——离散的——数学问题,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被黎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之后,由于计算机的出现,计算速度大大提升,到2004年,计算出前1万亿,哦不,10万亿个非平凡零点的实部a=1/2

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好的数值结果

一般而言,我们对大一点的数并没有什么的概念,就以10万亿为例,假如这些零点,平均每一个占用20字节(毕竟10万亿这个数本身就是14位的),还不算这个零点实际的整数部分长度和小数部分,那么10万亿个零点的存储就需要200T也就是200,000G的存储容量,这在2004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那时候主力硬盘还是160G。还好,实际上并不是真的需要具体算出每一个数,真正计算的是在不同范围内的几百亿个零点。

  • 五、意义和对我们的影响

数学上的进展,从短期来看,对数学家以外的人来说大概“有个毛线的影响”。然而从长期来看,则始终有深刻的影响。说点关键的:

  1. 和钱有关

    1900年,希尔伯特在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在他看来重要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实际指明了20世纪数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黎曼假设是其中的第8个。

    过了100年,其中相当一部分得到了解决,到了2000年,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公布了“千禧年大奖难题”,共包含7个,其中黎曼假设又在其中。100年前不同,希尔伯特只是认为那23个问题重要,并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攻克,只是个号召。但“千禧年大奖”,顾名思义,是有奖金的,每个问题的解决会对应有100万美元的奖金。

考虑到数学界对最近证明事件的反应,大可以认为“我那100万美元还是安全的”O(_)O

实际上,如果真能证明黎曼假设,获得的奖金和荣誉远超出100万美元的价值,每个人都还有机会的:)

 2. 与信息安全有关

由于我们的密码使用和信息传输时的加密,都和质数的性质有关,所以黎曼假设的解决,很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密码和信息安全。

不过谁知道呢,也许这样就可以推进量子加密,这样至少在信息被窃取时能发现盗取行为,进而产生警觉,嘿嘿。

 3. 与个人信仰、世界观有关

有人曾问希尔伯特如果500年后(也许是1000年)重返人间,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希尔伯特说:

大概是问黎曼假设被解决了没有


另外,真正推进了零点计算的数学家蒙哥马利则说,
如果魔鬼让数学家用自己的灵魂交换一样东西,那么很可能就是黎曼假设的解答。

    蒙哥马利是谁?

是他1972年在普林斯顿与物理学家戴森的一次会面,发现“非平凡零点的对关联函数”与量子力学中随机厄密矩阵的本征值分布看起来“完全一样”,然后其他学者才根据这一特点大大改进了算法,用1年多时间,打败了一个成千上万计算机并行系统,把整个系统好几年才完成的不到1万亿个零点,直接推进到了10万亿。

黎曼假设与量子力学的结合,不但显示了算法对效率的影响,还显示了跨学科交流的意义:

蕴藏在质数中的未解奥秘,和微观世界中的能级、光谱等分布之间,可能存着本质的联系。

而城市存在的最初意义,也是让更多的人能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创造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无法比拟的价值、文化、科技。

而黎曼假设,是又一个暗示数学和其他科学在宇宙本源上紧密关系的证明。

毕竟,每个人每件事物的存在,从本质上都遵循着基本的规律和自然的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