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陈浩书法篆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 《游心集—微斋诗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 《微斋联墨》西泠印社出版社 《见山居印痕》西泠印社出版社 《心迹·陈浩诗词楹联书法选》西泠印社出版社 《微斋诗词书法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合著: 《中国玺印精品博览》江西人民出版社 《中师书法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 书家本色是诗人 ——微斋诗词书法选序 侯 军 (二) (三) ![]() 陈浩诗书画印作品欣赏 ![]() ![]() 嵩山如卧 规格8cm×8cm 长乐 规格2.5cm×2.5cm 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 规格4.5cm×2.5cm 《庚子》寿山芙蓉石规格:2.1X2.3X9.5CM《福》寿山芙蓉石规格:1.8X1.8X7.5CM《福》昌化石规格:2.5X2.5X4.8CM《福》寿山芙蓉石规格:1.8X2X7CM《福》寿山芙蓉石规格:1.3X2.5X5CM《高古》寿山芙蓉石 规格:2X2.3X9.6CM《吉祥》规格 1X2.3X5.8CM《委曲》寿山芙蓉石 规格:1.6X1.7X9CM《豪放》寿山芙蓉石规格:3.3X3.3X9.2CM《洗炼》巴林冻石规格:2.2X2.2X13.5《绮丽》吉林冻石规格:1.9X1.9X7CM《飘逸》寿山杜陵石规格:1.5X3X5CM《纤秾》老挝红花冻石规格:2.4X2.4X12.2CM《劲健》寿山花坑石规格:3X3X11.3CM《精騖八极》昌化鸡血石规格:2.2X2.8X6.5CM《旷达》陶瓷印规格:2.5X2.5X4.8CM《横扫六合》昌化石规格:3.1X3.1X4.1CM《气贯长虹》昆仑冻石规格:3.2X3.2X5CM《广种福田》寿山坑头冻石规格:3X3X7CM《玄之又玄》陶瓷印规格:3X3X3.5CM《陈》玛瑙规格:1.5X1.5X4.3CM《寿》玛瑙规格:1.5X2X4.3CM《乡关何处》硬底昌化鸡血石规格:2.9X2.9X4CM《性本丘山》硬底昌化鸡血石 规格:2.5X3X3.6CM《中和》昌化鸡血石对章 规格:2.3X2.3X10CM 《仁者寿》昌化鸡血石对章规格:2.3X2.3X10CM《泊舟》和田羊脂玉规格:1X1.5X3.5CM《和》硬底昌化鸡血石规格:1.5X2X4CM《胸中丘壑》寿山牛角冻规格:2.9X2.9X5.5CM《笔底烟云》寿山芙蓉石规格:3X3X5.3CM《三省行走》刚底昌化鸡血石规格:2.9X2.9X3CM《安福》翡翠规格:1.1X2X4.5CM要在诗意地书写 陈 浩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这些儿时就已经耳熟能详的古诗名句,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伴随着我走过了大半人生岁月,如今依然鲜活如初,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喜欢诗,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在我看来,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选词用字之洗练精到,描绘刻画之细腻深刻,形式手法变化之丰富,意境之优美,气象之宏阔,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座诗歌艺术宝库,是浓缩的文学精华。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这大概是最早对诗的特性和美学功能的总体概括。 古人作诗,信手拈来,或喜,或悲;或兴,或怨;或叙事,或抒怀;或清丽婉约,或豪放激荡。皆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尽人间各色生相。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思想深刻却又脍炙人口的优秀诗作,汇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别具风采的华丽篇章,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鲜活生命之所在。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诗韵丰满的国度,优美的诗词佳作与富有韵律的书法艺术相结合,便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古往今来,历代有成就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会写诗的,即使是到了民国时期,自书诗词也是文人骚客们的一种常态的艺术生活方式。 诗因书法而得以意境延伸,书法因诗而更精彩,二者彼此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可以说古典诗词是书法创作表现中最常用,也是最能表达情怀胸臆的一种题材形式。中国书法的笔墨线条,如果离开了书写文字内容,就变成了一种纯形式的东西,不可能真正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让人感动。正如世称“天下三大行书”名帖的《兰亭序》《祭侄稿》和《黄州寒食诗》,各有各的情感内容和艺术表现,如果离开了各自的内容,便没有了思想,抑或成了一种笔墨游戏,而游戏从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更不要说传世了。所以,中国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存在,而文字的思想性、情感的丰富性于书法至关重要。现在有人总是想把书法与文字相脱离,玩所谓的“纯艺术”,只讲线条的形式构成,打破汉字的一切限制。殊不知,存在几千年的中国书法之所以到现在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以书写汉字为表现形式,这与别的如绘画中的线条、英文字母、阿拉伯文字书写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书法因汉字而流传,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艺术创作中的限制与自由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一旦失去了必要的限制,自由也就同时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那或许就不是我们所认识的书法艺术了。 因为书法是讲究凝练的艺术,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宗白华《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而古典诗词又是浓缩的精华,一个书者不懂诗,那是一种缺憾,千万不要拿鲁迅的那句名言“诗在唐代就已经被写完了”来做招牌,恰如书法从二王到欧、褚、颜、柳,再至苏、黄、米、蔡一样,诗歌如同一条河流生生不息,各个时期都有高峰,各代有各代的创造,否则何来“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呢?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思想更当与时代相呼应。 如果你游走在名川大山之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会让你莫名地感动;如果你处身江河湖海之滨,水天一色,顿时令心胸豁然开阔;如果你与老友相聚或月下独酌,无论是书斋静思抑或是夜行忽遭骤雨狂风,只要有扣动心弦的地方,都会有情感的自然生发。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凡是去过余杭超山的人,都看过在那里的石牌坊两侧的石柱上镌刻的吴昌硕的书法诗句:“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短短的十四个字加上吴体特有的苍劲雄浑的书法表现,不知道曾经感动了多少游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诗意无处不在,书法怎么可以没有诗?我愿自己永远做一个诗的仆人,日日相随,在诗海与墨海间,徜徉其中,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2019年11月18日晨于见山居 | 陈浩 著 |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联语,俗称对子。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学形式,讲究平仄声韵和对仗。少则数字,多则几十字甚至成百上千字都可以成联。清代蜀中才子钟耘舫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上、下联各有806字,总计1612字,可谓洋洋大观。而另一位同样是清代著名楹联家孙髯(颐庵)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更是以对仗工整,结构精巧,且意境开阔,被誉为“天下第一佳联”传颂至今。 楹联也因为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尽管已经进入了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化时代,但是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古人描绘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景象,依然呈现,不管是身居繁华的都市还是地处偏远的山村,家家户户门前贴个春联以示吉庆呈祥,还是大多数人的一种过年习惯。至于风景名胜之地,山水园林、亭台楼阁、古刹禅院,则更少不了配有许多词意隽永,且制作精美的楹联书法装点其中,历久而弥新,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使人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大概是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自小喜欢诵读古诗词又偏好书法的我,对楹联也是情有独钟。倘若有机会外出游玩,所见名胜古迹的匾额题字和楹联书法,总要驻足凝视,观摩良久。留在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杭州西湖边上孤山西泠印社碑廊的一副邓石如的草书石刻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笔势飞动,跌宕起伏,一如风卷残云,淋漓畅快,让人过目不忘。古城绍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故事及手迹,数不胜数,除了山阴兰亭外,还有一个地方也曾经让我心向往之,那就是世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青藤书屋”。说是“书屋”,其实就是青藤老人的故居。旧居不太大,里面陈设也十分简单,但门口左右两侧的徐渭自撰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却活脱脱地勾勒出书屋主人那种玩世不恭又有几分倔强风趣的性格。 如果你曾经到过岳阳楼,一定会被那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墨迹所吸引,其中有一副清代王褒生的联我很喜欢:“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这一收一放之间,既可以体会古人登高望远的豁达,又让你品味富于哲理的人生境界,此时的宁静与欢喜自然妙不可言。 楹联就是这样一种既简炼又运用广泛且内涵丰富的文学形式,再配之以名家书法和精致的刻工艺术,与景观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着手编这样一本《微斋联墨》,主要动因是近些年在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楹联,既有应邀为各地古刹寺院作的佛教联;也有文友之间偶尔觥筹交错,酒酣墨饱时的诗联唱和;抑或是数十年的师友情长,也留下了一些笔墨痕迹;而前辈故交的溘然离世,悲伤哀惋之际,往往也会用挽联的方式,直抒胸臆,寄托哀思;至于自己过去二十多年中用以个展或其他各类参展的楹联作品,也甄选部分收录集子中,以期有一定的创作时序感。 本书分为“笔底缀思”和“联墨拾遗”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原创,重在构思立意;后者多为选录古人名句佳联,旨在表现翰墨诣趣外,亦有借古开今之意。如此,也可以对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艺术追求和人生襟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书集中所录之楹联作品,或隶或篆、或真或草,或悠扬、或率意,或豪迈激越、或恬淡闲适——凡此种种,都是一个艺术独行者创作中的某种情绪的宣泄,㦯是所思所感的一次真实记录,兴之所至,率意而为,不计工拙。 倘若这本《微斋联墨》能在你手上披览展读之余,有些许欣悦,或者有会心独赏处,则微斋之幸也! 微斋陈浩于深圳澄怀居 二O一八年五月 《微斋联墨》 部分楹联作品欣赏 部分图文来源:寄荃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