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2-24

文艺君按:
莫言的很多作品都带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一种独有的文化魅力。
那么,他是怎么看待“传统”这个概念的呢?
本文是2011年9月1日莫言在第一届中澳文学论坛上的演讲,收录于《贫富与欲望》一书中。
以下为演讲内容节选。

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节选)

莫   言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新潮还是守旧,其实都难以摆脱传统的影响。传统如同空气,无处不在。一个作家,当他拿起笔来时,传统就开始左右他的写作。如果传统是水,作家就是鱼。

中国小说的传统是什么?我粗浅地认为就是说书人在茶楼酒肆、广场集市讲说时形成的一些范式。最初的小说家就是用嘴巴加上一定的形体动作来讲述故事的人。他们自己,或者是别人,将他们口头讲述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加工提高,这就成了小说。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中国古典小说,大多还留有说书人的痕迹。连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大概也是说书人创造的吧。说书说累了,就要休息一会,喝杯茶,抽支烟,同时也借机向听众收钱。

我少年时在农村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到集市上听书。因为没有钱,只能挤在人缝里偷听,为此不知挨过多少说书人的嘲骂。起初,我母亲是反对我到集市上去听书的,但很快她就默许了,因为我每次听书回来,都可以将我听到的,几乎一字不差地复述给她听。

村里有一位一字不识的老汉,为生产队喂养牲口。他年轻时曾是书迷,在青岛拉洋车,挣几个钱,全都用来去书场听书。据说说书人是一个美女。寒冬的许多个夜晚,在生产队饲养棚的热炕头上,在牛马咀嚼草料的声音里,老汉就给我们复述他当年听过的书。每次开讲前总要回顾一下他与那个说书女人的友谊。一个人的记忆力好到这种程度真是奇迹。后来我想,他能够将多年前女说书人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住,大概是他爱上了那女说书人。这样的听书经历,是我最初的小说课程。

当然,中国古典小说,早就从说书人的“话本”形态突了围,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形态和艺术传统。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有一本著名的书,题目叫《中国小说美学》。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时,曾听过叶朗先生的课,受益匪浅。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叶先生总结了很多条,我只记住一条,那就是:白描

何谓白描?就是作者不去直接描写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进行主观评判,而是借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把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表现出来。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明、最迷人的地方。这是真功夫,来不得半点含糊。这一切都建立在作者对世态人生的丰富体验,建立在作家推己度人的强大能力,建立在作者对所写人物如同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熟悉的基础上。

1980年代,中国曾有过一个学习西方文学的热潮。我们从西方文学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很快就意识到重视传统、回归传统的重要性。中国作家欲想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除了学习西方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去汲取养料,寻找素材。我在198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已经显示了我回归传统的努力。那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一个民间的说书人。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学环境里是很不时髦的,但我自己知道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后来,我又写了一部从民间戏曲中汲取艺术灵感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这是我向民间文化传统的致敬。这部小说激发了很多年轻同行们的热情,当然也让少数人反感。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当然,学习传统、回归传统的终极目标还是创新传统是一条文化河流,必须有创新之水不断注入,才能奔腾不息。

/本文选自/

《贫富与欲望》

本书收录莫言自1999年至2019年的演讲37篇,其中多数内容既包含文学,又超越文学。有谈论文学与影视、互联网等方面的关系的,有探讨文化交流、继承与创新的;还有一些演讲则展示了莫言对于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深邃思考。

/图书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