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物华天宝'天华山

 秦岭文摘 2020-02-24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在陕南安康市宁陕县四亩地镇有一片神秘美丽的大山----天华山,在佛语中有“物华天宝”之意,茫茫天华山与户县相通,与佛坪接壤,方圆数十公里,贯穿了大半条蒲河。2016年7月8日,西(安)成(都)高铁秦岭天华山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西成高铁桥隧工程进入攻坚阶段,“一线穿南北,蜀道变通途”。秦岭天华山隧道全长约15.989公里,最大埋深超过1000米,是西(安)成(都)高铁长大密集隧道群中最长一条,也是亚洲最长单洞双线高铁隧道。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往四亩地镇去的道路沿途风光无限好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陕南安康市宁陕县四亩地镇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勤劳淳朴的四亩地群众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西成高铁穿约四亩地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西成高铁穿约四亩地

四亩地镇位于宁陕县西部,距县城64公里。东与新场镇、筒车湾镇相连,南和西边与佛坪县毗邻,北与周至县、户县接壤。辖四亩地、四树坪、柴家关、太山坝、严家坪5个村和 1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小组。四亩地历史久远,要追溯至唐代武德年间,有陈姓大户为抵防土匪骚扰,建占地约四亩的石堡,故得名四亩地。新中国成立后辖四合、桃园两乡。1952年四合乡增设太平乡,桃园乡增设四树坪乡。1953年撤销太平乡,设四合、桃园、四树坪三乡。1958年三乡改称四亩地管区属蒲河公社所辖。1961年设置四亩地公社。1967年改称四新公社,1972年恢复四亩地公社。1983年9月改为四亩地乡。1996年11月将柴家关乡并入改称四亩地镇。四亩地为革命老区。1935年12月,中共陕南特委在四亩地建立宁佛工委。1938年12月,建立了中共四亩地党支部,属中共安康地委管辖。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动物羚牛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动物羚牛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美丽风景

四亩地境内的天华山景区建有药王庙,盛产 '狮子头,菊花心'名贵党参,曾为朝廷贡品。境域有兰花湖,龙潭瀑布、新隆古树、石猴子及古佛寺佛教文化旅游景点。

自古以来,天华山就是川陕往来的要道,商贩从蜀中出发过剑门关,穿汉中,取道洋县,翻越天华山,出户县,到达西安。这条茶马古道,曾经商旅络绎不绝,滴滴答答的马蹄声响逾达数百年,山下的四亩地镇老街也因此贸易繁华昌盛,客流不断,当年有“小上海”之称,后来在抗战期间更是担负渝川陕三省的地下交通站的重任,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占据汉中,打算绕道宝鸡大散关,出祁山进军中原,蜀中大将魏延提出引兵翻越秦岭,就是现在的天华山,两路齐出,直取关中,被诸葛亮所阻止,就是因为天华山地势复杂,山高路陡,难以逾越。从蒲河溯游而上,四亩地老街就在天华山脚下,也是山的尾部。老街口上有一座清朝末年的私塾---“养正学社”,房舍虽然早已灰飞烟灭,独留下高大的门楼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伫立达百年之久,算算也是宁陕最早的私塾之一了。老街仅存的几间木板房,穿越茫茫时空,经历漫漫风雨,已是锈迹斑斑,门板上的黑漆在阳光中反射着点点金光。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天华山,满眼是绿树的幽雅,白云的妩媚,山泉的清冽,清风的缠绵。这里树美,山美,景更美。天华山景区内人文景观颇多,这里既有文公庙、悬棺、古栈道遗址、古庄园遗址、大王寨、菩萨庙、山神庙等历史古迹,而著名的林口子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如今这里有红军栈道、红军标语、烈士纪念陵园诉说着红色革命战争的历史风云。

大地尚未苏醒,唯独几枝桃花俏生生毫不谦让的开着,奔腾的河水,撞到石头上泛着清白的涟漪。河岸边两座微微隆起的坟冢透过树林依稀可见,山间的马尾松挺拔肃立,郁郁青青。走进仔细观察,石块简易垒起的坟头,水泥勾缝,一块水泥抹成的墓碑上简单刻着着几个大字“林口子烈士墓”,别无其他。探访当地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询问林口子的战事,老人热情健谈,娓娓道来。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四亩地过去是连接川陕茶马古道上一个繁华热闹的小镇,有“小上海”之称,陕南最早的党支部就诞生于此,抗战初期建立过连接四川汉中到西安延安地下情报站。听着老人的讲诉,穿过漫长的历史隧道,曾经的战火仿佛浮现在眼前。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集结三十余万大军对中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碾压式的围歼,妄图一举吃掉中原八路军6万余人。党中央根据形势,将中原八路军分为三部分,其中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率三五九旅、干部旅为右路,取道荆紫关向山阳、柞水前进,向西面突围。1946年8月初进入陕南商洛地区,成功解放镇安云盖寺,胡宗南部为防止王震率部突进关中,在秦岭调兵遣将设防围堵妄想将右路军消灭在陕南。右路军迅速调整将部队分做717团和719团两部,分头行动,打乱敌人围歼计划。717团两千余人不畏艰险不怕疲劳,离开镇安后,向宁陕方向挺进,由太山庙穿插到平河梁,1946年8月6日抵达宁陕新场,严惩当地土匪恶霸,书写革命宣传标语数十处,简要休整后,准备前往洋县略阳,绕到宝鸡。

1946年8月9日,717团翻越秦岭天华山刚刚走到四亩地林口子鸡公岭,就遭到敌军的伏击,林口子战役就此拉开序幕。林口子沿线山势险峻,鸡公岭两边悬崖峭壁,从山沟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外界,一座小山包直对沟口,适宜埋伏。原来在突围部队解放镇安后,国民党四处设伏,在林口子驻扎三个连队约400余人,防止我军进入汉中,不想刚刚设伏就与我军遭遇。敌人率先开火,我军猝不及防,当场四名战士牺牲,用两挺机枪将我军压制在沟口。一时间,枪声大作,子弹呼啸,两军互相回击,激战一个小时,我军冲锋三次,都未成功。指战员分析前后皆有强敌不宜恋战,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才能脱险,观察地形采取正面佯攻,派一个小分队翻山运作到敌军背后,一举端掉敌人的两个火力点,我军主动出击夺取有利地形,敌军迅速溃散,战斗经历两个多小时结束。我军共牺牲十一人,其中一名女战士为抢救伤员英勇就义,打死打伤敌人三十余人,取得了林口子战役胜利。

时间紧迫,敌人追兵尾随而至,我军来不及掩埋战友遗体就匆匆转移了。后来717团解放了华阳,穿越川陕公路、渭河平原、陇海铁路、西兰公路,1946年8月29日在陕甘宁边区部队接应下,胜利地重返陕甘宁边区。战事过后几天,当地一位姓彭的士绅,出资十一块银元,悄悄掩埋了烈士的遗体,修建了两座烈士墓。

枪声远去,硝烟散尽,两岸险峻的山峦依旧静静地沉寂着,透出古老的荒僻和时间的幽深。想到稚嫩的生命在此定格,青春的热血在此抛洒,顿时肃然起敬。瞭望远方,松涛如呜,流水如泣,许多林口子的故事,就这样镌刻在石头上,流淌在河水里。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站在四亩地镇的老街尽头,感受着岁月流金,物是人非的褪变,留下一段段苍凉的故事。放眼远眺,这大大小小的山峦,连绵不断延伸向远方,或险不可攀,或高耸入云,或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让你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沿老街而上,经过鱼洞子、凉水井,山势逐渐险峻起来,路下面传来淙淙的流水声,这条流淌千年的蒲河,时而平缓宁静,时而奔腾激荡,清澈俊秀的河流明亮见底,叮叮咚咚的水声有着天籁般的美妙。河对岸几户农家屋檐下悬吊金灿灿的玉米,两颗柿子树已经挂红,深黄的黄豆苗等待采割。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继续向北行走,算是天华山的腹地了,有一处被人们称作“石猴子”的地方特别惹人注目,远远望去,两颗高大葱郁的枞树底下,一只猴子一动不动蹲在一块巨大岩石上,伸出一只手放佛要摘取什么,又好像招呼同伴,惟妙惟肖。据说石猴子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仙界的一只灵猴,因触犯天条被贬下界,落在这里,被化为石猴,为了惩罚它,只准它夜里活动出来觅食,石猴经常趁着夜色偷取河对岸的庄稼,因此对岸农田常常欠收。当然传说只可付之一笑,多多少少安慰那那个年代终年劳作却食不果腹的农人,也流露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深秋天凉,草木凋零,大地放佛一张黄皱的草纸,一片片收割的稻田裸露着灰褐的泥土,一垛垛的稻草堆在田边,三三两两牛羊低下头静静地啃草伫立,悠闲恬淡,这一切都散发着浓郁的田园风情。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再沿河而上,经过一个狭窄的山嘴,前面豁然开朗,出现一个椭圆形的盆地,据说这里曾经是唐朝开国驸马柴绍的谪贬之地,因此取名为柴家关,后来被历代皇家作为御用狩猎场,足以可见当年兽类繁多,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如今一条公路从中穿行而过,人们沿路而居,纷纷建起了小洋楼,平整的田畦里种着各类时蔬,地边一排排修剪的桑树沐浴在秋色里,守护着安静祥和的大地。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秦岭天华山美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一景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天华山秋色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天华山秋色

(大美秦岭)“茶马古道”四亩地,

再向前就到了天华山的最深处了,到了宁西林业局的伐木场,也快进入莽莽的原始森林了。当年为了搞活山上经济,木材作为最主要经济命脉,这里红极一时,现在仅剩一排平房在阳光里静默,一条野草横生的土路顺着山势延伸向远方。路旁的青松经过二十余年的保护,已长成参天大树,枝干粗壮挺拔,树冠遮天蔽日;红桦、白杨、青冈树、野荔枝木、马尾松,参差罗列,郁郁葱葱,它们在这里度过岁岁年年,从青葱到枯黄,从梦发到凋落,周而复始,呵护着这片深情的土地。秋阳温暖的抚摸着,秋风热情的熏染,大山的颜色悄然变化,黑的崖、青的松、黄的叶、红的果、蓝的天、白的云,五彩斑斓,可谓是大自然华丽的铺排。(卢剑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