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给孩子讲人生的道理,希望他们能少走些弯路,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为听来的道理终归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懂得。 就像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生活的节奏。我们不能出去跟朋友见面,不能跟喜欢的人拥抱,也不能胡吃海喝…… 这些切身的经历,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很多事情。 值得庆幸的是,疫情终于出现了一些转机。 01灾难面前,保持审慎悲观,好过盲目乐观 疫情刚开始时,网上许多人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认为病毒不会扩散,甚至连口罩都没必要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SARS初期。 小编还记得那时家中一位长辈说:不就是个肺炎嘛,有什么大不了。 中国人民面对苦难,总是有种强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困境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在公共卫生事件上,我们不妨保持一点“审慎的悲观”,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周围的人负责。 要知道,就算是SARS,我们至今也不能说真正战胜了它: 由于温度的上升和病毒本身发生了变异,SARS可以说是“消失”的,而不是被“消灭”的,我们只是勉强逃出了病毒的魔掌。 如果拿战争做比喻,保持一点审慎的悲观就是不轻视对手。毕竟,骄兵必败。 02有积蓄,才有生活的底气 以前,我们嫌爸妈太节省,总是理直气壮地反驳:“不会花钱,怎么能挣钱呢?” 这次疫情之后才明白,存点钱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凡遇到点事,工资不能照常发了,至少还能用存款把房贷、车贷先还上。 至于花呗的钱,就先用借呗的还吧…… 消费主义总是鼓励我们“买买买”,从几百块的口红,到几万块的奢侈品,好像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彰显自己的身份。 朋友们,买不起奢侈品的不是穷人,而是枯萎的韭菜。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能消费什么,而在于你能生产什么。李嘉诚戴块电子表,还是李嘉诚;普通人咬咬牙买块劳力士,还是普通人。 中小企业撑不住房租人工,大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你还不起信用卡,大都是因为从来没有想过存钱。 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一定的积蓄是我们面对意外最大的底气。 03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学习 前两天,一位在武汉方舱医院看书的年轻人走红了。 这位年轻人姓付,是位博士后,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时,他躺在床上,神情专注地阅读著名政治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的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就好像他还在家里,而不是病床上。很多人都被他良好的心态和修养感染,默默放下手机,拿起自己已经落灰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弗朗西斯,还在推特上转发了这条新闻。 除了这位年轻人,方舱医院里还有一位正在上高三的女生。她戴着口罩,坐在床边认真听课的样子,也感染了很多人。 豆瓣上有个人们话题叫“抗疫时期的生活智慧”,很多豆友都在上面晒出了自己最近的学习成果。 有人铺开了落灰的瑜伽垫,拾起了崭新的考证教材; 还有人在家学起了厨艺,最初只会番茄炒蛋,现在已经开始学烙饼了; 有人读了之前收藏的很多书,涵盖了经济、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 因为疫情总会结束,生活还要继续。 04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 疫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摧残,还有精神上的折磨。 无论是太过关注疫情,信息过载导致的紧张和焦虑;还是得知过多负面消息时,共情能力太强导致的替代性创伤。这都是疾病对人们心理层面带来的伤害。 这种伤害比病毒还要隐秘,看不见,摸不到,但很多人都已经真切的感受到了。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注意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心理机构和官方媒体都公布了当地免费的心理热线。 国家卫健局也下发了相关通知,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到了疫情防控中。 其实很多大学都有心理咨询师,但之前人们要么不重视,要么把心理问题污名化为“精神病”,总之,很少有人愿意咨询心理问题。 希望这次疫情之后,大家可以明白: 心理疾病就和感冒发烧一样,轻度的也许可以自愈,但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找心理医生。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 05现在的生活,并不是理所应当的 疫情之前,我们生活的常态是什么样的? 学生忙着上学、写作业、准备考试。上班族坐在空调房里忙着开会、打电话、写ppt,中午直接订个外卖,晚上坐地铁回家。 我们会抱怨老师拖堂,会嫌弃地铁太挤,路上太堵,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许有惊喜或者惊吓,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重复而无趣的。 但这种“无趣”的生活并不是理所应当的。 教育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珍稀资源,上级特供,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也就是这5年的事。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互联网、网购和外卖,基本都是近二十年,甚至近十年才全面普及的。 我们所谓的独立,不过是建立在大城市完善的物流,和各种生活服务的基础上。没了这些基础服务,我们连吃饭都是问题。 当然,即使是现在,大多数人仍然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前线和病毒搏斗,只是在家里待得无聊,偶尔和家人闹点小别扭罢了。 很多人都说,疫情结束后,就想出门看看来往的人群,摘下口罩,自由的呼吸。 因为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有自己的精彩和可贵。 06不用羡慕在家办公的人,宅久了,可能会疯 原来很多在外奔波或者定点坐班的人,都会羡慕在家办公,或者就是没事在家躺着看电视的人。 现在我们有了这样的日子,却又开始期待早点出去上班。 上班最多996,在家简直007。 哪怕在家什么都不干,时间长了也不舒服,因为它会滋生焦虑与恐惧。 原来很多人都自称“宅男”“宅女”,真宅还是假宅,这次一下子就分清楚了。 这就好像上学的时候总是期待寒暑假,但寒暑假过了一半又开始想去学校。 其实每种生活都有它值得羡慕的地方,我们拥有的,往往已经是最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如果说唯一要羡慕的,那可能是会做饭的人。厨艺好,关键时刻真能少吃点泡面。 而且,太闲,会毁掉一个正常的人。 闲,是福气。 太闲,不一定是福气,说不定是灾难。 人空闲久了,就会变成一个怨妇一样,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天天无所事事,抱怨天,抱怨地,抱怨命运,满腔的怨气,满腹的牢骚,无事生事。 一个人闲的太久,就会把自己固定在长久沉寂的环境中,会变的越来越感怀和脆弱,最后连基本的社交和外出都不敢尝试了。 人要学会挥洒自己的情绪,用工作,交际或者运动征服体内的负能量,将心里的怨气和孤独都通通的发泄出来。 忙碌一点,没什么不好,有事可做,还有去努力和拼搏的希望和动力,让自己忙起来,其实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07身体不是第一,是唯一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老人是易感人群,后来,小孩是易感人群,最后发现,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 其他方面平不平等我不知道,但病毒面前,人人平等。 新冠肺炎到现在也没有特效药,医生说,用药之后,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无法短期提高的,它其实就是我们生活方式的直接呈现。 所以说,年轻人还是少熬夜,多运动。毕竟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死面前,所有事情都是小事。 病毒面前,免疫力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写在最后:我们每一点成长,其实都是由经历促成的。 有些经历很愉悦,但有些经历会很痛苦。 这场疫情,对所有人的身体、认知、良知、思想等等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希望你对这段特殊的时间,也能有一些自己的总结,未来的路,会走得更好。 迎接2020年的春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