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彤twvhjo1hyyg4 2020-02-24

这是一句歌词,来自李叔同1915年创作的《送别》,距今已经有一个世纪又五个春秋!

因为一首歌,爱上一个人!

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第一次听到了李叔同的这首歌;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喜欢这首歌的人已经不再年轻。以前听《送别》是歌,如今读《送别》品的是人生、感受的是意境。

你可以说《送别》是歌,因为它已经传唱了一百多年;你也可以认为它是词,比起历史上任何一首送别词,它也绝不逊色。它的一字一句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李叔同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

这篇回答的内容分为两部份:

第一部份,我将跟大家分享我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句话意境的详细理解;

第二部份,从这首歌词的整体进行阐释《送别》的意蕴。

一,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短短的十一个字,包含了“长亭、古道、芳草”这三个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通过“外、边”渲染了难舍难分、萋萋然的离别意像。

1,长亭外

长亭由来已久,自大秦帝国开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可以看到这种斑驳沧桑的建筑。一般来说,五里设一个短亭,十里设长亭。主要就是给行人提供一个休息场所,而离城镇最近的长亭通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比如著名的折柳之地灞桥长亭就在古西安东去十里之处,李白就曾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不仅李白,历代文人提到长亭送别的作品多不胜数。比如:

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

七十五个长亭!750里,在那个时候,离故乡这么远,实在是望而不及啊!

还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更是专门写下“长亭送别”这一场戏,其中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更是感动无数人!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长亭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休息的地方了。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承载了浓厚的伤感情怀,成为离愁别绪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叔同一开篇就用“长亭外”这三个字为这首歌定下了哀伤的情感基调。

2,古道边

古道,即穿越时空的、古老的道路。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行人的足迹,从历史而来,向未知而去。

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就是是一部农耕文化史,乡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背井离乡从来都是让人伤感哀怨的。

杜甫曾作《田舍》一诗:“田舍清江曲, 柴门古道旁。”诗中所提到的田舍指的是杜甫在成都西郊的客居之处,他说柴门古道旁,意思就是我从这古道的尽头而来,如今只能扶着柴门顺着这古道遥望故土。游子流落他乡的感伤跃然纸上。

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高濂《玉簪记·追别》:“夕阳古道催行晚, 听江声泪染心寒。”

可见,“古道”承载着满满的离别伤感的意象。

3,芳草碧连天

《楚词·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从此, “芳草”就和离别、思念结下不解之缘。如:

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 寂寞掩柴扉。芳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李叔同写下“芳草碧连天”,不但是对“芳草”这个意象的运用,而且还借用了“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的意境。芳草越茂盛,离愁越浓重。

这一句话将长亭、古道、芳草这三个离别的意象融合起来,通过由近及远的位置转换,生动的描绘了在长亭依依送别的画面。字句简洁,情感深厚,浑然天成。

二,缺憾之美好,世事之无常

1,夕阳山外山

“夕阳山外山”来自龚自珍

《己亥杂诗·渔沟道中题壁一首》:

“未济终焉心缥缈, 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 古今谁免余情绕?”

其中,“未济”取自《周易》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意思是没有达成心愿或者目标。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天道忌满, 人道忌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

“每一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 自古至今, 海内海外, 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 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送别》当中,李叔同引用龚自珍“夕阳山外山”的意象,也是为了表达离别是人生的缺憾,是不圆满的这么一个观点。

“夕阳山外山”也暗示了离别之后山高水远这么一个状况。尽管忧伤不已,作者还是要“尽余欢”。

夕阳西下,笛声残,友人将要分离。虽然这是一个哀伤的故事,但是还是有其各自的美好。所以,《送别》在表达感伤的同时, 也表达了一种对短暂的美好的珍重。

2,知交半零落

李叔同虽然出家,但他不仅是‘情种’,同时还是哲学家。他的作品不但有感情的浓度,更有哲理的深度,所以,李叔同《送别》中还包含着人生如梦, 世事无常的哲思。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人这一辈子好不容易才有知己一二,曾经欢聚一堂,而今各自飘零。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无可避免知交的渐次零落,回首往事,人生如梦啊!也不知道如今一别,是否还能有再见的机会。“今宵别梦寒”啊!

《送别》没有具体的人物出场,甚至连时间和地点都不确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首歌词传达的不是某个人的感受, 而是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离别时刻的共同感受。

《送别》不仅仅传达出人类离别时刻的黯然神伤, 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这多重意蕴是《送别》的内在生命力, 是其传唱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