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轼的,总有一种萦绕于心的情感,他的坚忍不拔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他的旷达乐观也教育了很多后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一种甘于寂寞、不愿屈服的精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一份深沉的禅意境界。但下面这首词却情感真挚,描绘了词人最美好的回忆。 如梦令·有寄 宋代: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胸怀壮志,只是有点生不逢时。因为与朝廷的革新派意见相左,却又不愿沉默是金,于是被贬黄州。背井离乡已经很是受伤,加之异国他乡水土不服,既举目无亲,又没有生活来源。当时的心情,用苏轼自己的诗来形容就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但是不愿屈服的苏轼没有退缩,他在黄州的东坡开垦了一块荒地,决定安心地做一个农夫,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干农活,但是先生内心很充足,也忘记了很多莫名的烦恼。逐渐地,他开始爱上了东坡的一草一木,甚至叫自己东坡先生。 再后来东坡先生要离开这个地方,当然心里是难舍难分。曾经挥洒汗水,曾经寄托深情的这块土地,既养活了他一家老小,又陪伴他走过那一段最艰难的岁月。苏轼的心中早已把它当成第二个故乡。所以当他回首往事,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涌上心头,最难以忘怀的自然是东坡上面他亲自开垦的庄稼地,以及附近的父老乡亲,于是他修书一封,寄托申请。 这首词的开头就诚恳地说,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如今羁绊在玉堂深处(指翰林院)。前二句以明快的语言,向黄州东坡的父老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词人语气十分亲切,在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割舍不断,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和荒凉景象的揣想,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隔断了来路?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以方便引出下文,以景语曲折表达,形象委婉,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父老的无限关心。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深情地说,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这里紧承上意,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最后一句“江上一犁春雨”,情感轻快,春雨喜降,犁地春耕,说明自己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曲尽形容之妙,表达了对东坡的眷恋之情。 在东坡耕种的四年里,苏轼日子清苦,与僧人为友,同渔樵杂处,种桑养牛,乐天知命。但是先生也过上了一种清静的生活,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文,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从艰难的生活中,苏轼学到了旷达和乐观,懂得了很多人生智慧,也慢慢地变得更加成熟。我们今天读到这首词,依然能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那番真情,不由得为他的真诚和质朴而点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