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听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lwdalian 2020-02-24

[转载]听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听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五堂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执教者,来自安徽黄山,屯溪六中的张新宇老师。

       继两篇经典美文之后,迎来了中唐的这首著名七律。

       又是不好讲,除了也是经典之外,更重要的是诗歌里那份很难传递的低沉中的昂扬。

 

       刘禹锡,我很喜欢的一位诗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晚年自号庐山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公元805年之前,刘禹锡可谓顺风顺水,生在江南水乡,长在书香门第。

       19岁游学长安,21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23岁授太子校书……

       仕途之路在“大历十才子”之中,是最顺利的。

       唐顺宗即位,刘禹锡参加了“二王”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

       不幸的是,改革大业很快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无奈地当上了太上皇。

       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次事件,成了刘禹锡人生的转折点。

       刘禹锡似乎不太适合搞政治,诗人与生俱来的的感性与政治所需的理性格格不入。

       诗人被贬安徽和州后,被当地县令屡屡刁难,居无定所,据说半年搬了三次家。

       那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就是这时候有感而发的。

       刘禹锡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在中唐文坛,刘禹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名篇迭出,有后人熟悉的《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

       哲学上有颇有成就,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

 

       但是我对他最感兴趣的,倒不是这些有关“学问”的东西。

       学问这东西,并非勤奋可以造就,很多时候,天赋使然,羡慕不得。

       他桀骜不驯的个性和随遇而安的性情,还有他和当时很多人的友谊,更让我感叹。

       比如他一度奉诏还京后,还敢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的诗句。

       如此牛逼哄哄的结果,就是触怒新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要知道,当时的连州是在广东,离韶关不远,和长安不是一天两天的距离。

 

       让人觉得更好玩的,是他和别人“货真价实”的友谊。

       没有史料写他为人如何真诚实在,待人怎样肝脑涂地……

       但是那么多大腕级的人物,垂青于他,真诚于他……

       这份“侧面描写”,已经足够说明他的为人在牛A和牛C之间。

 

       比如他和柳宗元。

       他年长柳宗元一岁,二人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

       同样被贬的柳宗元读到《陋室铭》,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

       他采取的行动并非仅仅“愤懑不平”写下一首诗而已,而是立即上书朝廷。

       “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

       虽未获准,但足可见他和刘禹锡“患难识知己”的高贵情谊。

 

       他和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白乐天,更是情谊深厚。

       同年出生的他们好比是黄药师和洪七公,一生的对手,一生的朋友。

       他们之间的故事,读来,有时令人喷饭捧腹,有时又让人心酸落泪。

       了解点这些关于他们的“八卦”,可能会更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唐代的文坛,远比今天要热闹和有趣得多。

       文人唱和,诗坛论战,各种有趣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今天看来在画像里庄严肃穆的才子们,比我们想象的好玩调皮得多。

       哪里像我们今天课堂讲授唐诗,说到他们,那么一本正经,那么严肃端正……

 

       公元八百年前后,唐诗江湖的几位绝顶高手——王维、李白、杜甫,先后过世了。

       至于更上一辈的高手,张九龄、贺知章、孟浩然,更是早已作古。

       新人辈出的唐诗江湖,从来都不寂寞。

       这个时候,文坛最负盛名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俩人并称为“刘柳”,贞元九年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上博学鸿词科。

       这个时候,他们都只有二十出头。

 

       渐渐地,柳宗元的主要精力没用在写诗上,更多地放在散文、哲学上。

       写诗的成就,也就慢慢不如刘禹锡。

       一时间,江湖上无人敢撄刘禹锡的锋芒,人送外号:诗豪。

       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表扬无意义。

       不知道,这是哪位哲学家的名句。

       唐代的开放和包容,允许所有的人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至少是在文坛上。

       刘禹锡迎来了一位挑战者。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语气看着挺谦逊,说自己不自量力,但骨子里的那份不服气是掩藏不住的。

       写这些话的,就是白居易。

       于是,二人之间的唱和,我更喜欢说相互挑战和不服气,开始了。

 

       如果中唐没有这二位高手比肩,不知道要暗淡好多。

       李白和杜甫,还是显得有些代沟,彼此的交往拘谨了些,客气了些。

       刘禹锡和白居易则不同,江湖味和家常味十足。

       白居易曾经给刘禹锡送去一百首诗,让他品评。

       刘禹锡一一回应,留下了《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从此,大唐诗歌江湖火星四溅,刘白二人你来我往。

       看得旁人是心惊胆战,当事者却乐在其中。

       白居易有记载:“交争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看看别人这阵仗,这架势,再想想当下的中国文坛。

 

       其间,趣事不断。

       比如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白居易、元稹与韦楚客等人在白居易的寓所谈诗。

       白居易提议大家各写怀古诗一首,以三国的覆灭为题。

       这个题目,很宏大,很沧桑,看似好写,但不容易成经典。

       一杯酒还没喝完,刘禹锡就已搁笔,诗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它就是唐诗中的不朽名作《西塞山怀古》。

       五十六个字,道尽了历史烽烟、光阴流转、人世沉浮、山河更替。

       白居易、元稹、韦楚客彻底服气了。

       白居易读完此诗,长叹道:“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

       意思再明白不过,刘禹锡已经把精华写尽,大家再写,也是白费力气。

       于是,他们各自取刘诗吟咏终日,极欢而散。

       好可爱的场面,可惜生不逢时,无法亲临,一睹当时叶孤城和西门吹雪般的决战。

 

       后来刘禹锡又写了《石头城》和《乌衣巷》。

       诗歌一出,赞誉一片。

       这两首诗写得有多好,史书早有定论。

       据说,白居易对这两首诗评价极高,“‘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对《乌衣巷》,白居易则“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决战还在继续。

       这一年,刘禹锡又有新作问世,《泰娘歌》。

       这首关于琵琶女的诗歌名气很大,一时间成为中唐叙事长诗的代表。

       后来杜牧等人的很多诗都受到了《泰娘歌》的影响。

       元和十一年,一个萧瑟的秋天,在江西北部的浔阳江头。

       白居易也遇到了一个妓女,一样的身世坎坷,一样的会弹琵琶。

       于是,同样多情的白居易也流着眼泪,拿起了笔,准备写诗。

       他写了一首616个字的超级长诗。

       这就是唐诗中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琵琶行》。

       没有不可战胜的伟大诗人,只有不可逾越的伟大作品。

       在挑战和应战之间,他们把唐诗的江湖搅得“血雨腥风”。

 

       公元842年,一代诗豪刘禹锡病逝。

       知道这个消息后,白居易哭了。

       已是古稀之年的他饱含着泪水,写下了送给刘禹锡的诗: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共同“地下游”的誓言没有等多久,四年之后,白居易离开人世。

 

       这就是让人神往的唐代诗坛,这就是让人感慨的“刘白”。

       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

       当年的他们,同为54岁,一生的芳华尽数留给了贬谪之地。

       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于是,有了今天我们看到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旁逸斜出太多,回到课堂。

       教师的课前有个细节特别可爱,他说自己有点紧张,想在座的同学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

       可爱的学生也不知道教师是否紧张,于是纷纷入套,说了很多鼓励的话:

       老师,加油;老师,我相信你是最棒的;老师,这节课您一定会上好的……

       课后评课,何老大批评了这一设计,说这样的交流会让学生更紧张,于课堂无补。

       我不是很同意这种看法。

       至少当时的我认为,他和其他那种课前交流讨要鼓励的老师是不同的。

       他有他的深意,虽然他在具体操作时不明显,在后面也没有明显的回扣。

       但是,我知道,他是有意的,因为他今天要上的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首鼓励别人、也鼓励自己的诗歌。

       当课堂的设计,不是为了好看和取悦听众,而是充满了教师想法的时候,就是值得肯定的。

 

       交流完毕,教师直接导入:有没有读过这首诗?

       学生回答,读过。

       课堂进入“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环节。

       学生分别读诗,教师点评,提醒注意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出示正确的诗歌朗读节奏。

       学生齐读。

 

       品味这个开头环节,貌似平常,其实蕴含了教师的许多思考。

       了解学生朗读情况,然后请学生进行朗读,结果发现,有节奏不对之处。

       这个时候,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同时出示正确节奏,学生再读。

       这样的设计,看似朴素,其实背后的指向是非常明晰的,胜过那种随随意意的朗读。

       同时,更为精彩的是,他还埋了一个伏笔在后面。

 

       下一环节,解读标题。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标题,注意节奏,一下明白了前面反复要求学生注意节奏的用意。

       教师导问:“乐天”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再次示范朗读标题。

       教师导问: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理解“见赠”,很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做足功课,这里显得解说不够恰当。

       教师引导并明确:本诗是为白居易赠送诗歌的唱和之作。

 

       品析这个环节,再次被教师的思考打动。

       很多课堂,也有解说诗题的环节,但是仅仅是解说而已。

       这里对诗题的解说尤为关键。

       其一,为下面引出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埋下伏笔,方面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其二,方便引出刘禹锡的人生经历,让背景介绍更自然。

       其三,通过明确标题意思,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张本。

       只是,在具体处理时,教师还是显得不够干脆利落。

       其实,对诗题的理解,抓住几个关键词即可:

       酬,表明这是对白居易所赠诗歌的应答;

       乐天,是和诗的对象,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

       扬州,见面的地点,一个从和州到扬州,一个从苏州到扬州,都在返回洛阳的途中;

       初逢,表明分别很久,此乃分别后的初次见面。

       小结,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疑问:

       为什么他们分别那么久?

       为什么他们在扬州初逢?

       白居易写了什么?

       刘禹锡想表达什么?

       …………

       这样推动起来,课堂会显得更加自然,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会更为强烈。

 

       教师导问:刘禹锡在遇到白居易之前,发生了什么?

       出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本诗的背景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问法需要斟酌,这里的“遇见”,应该有一个限定词语。

       紧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环节,将诗歌去掉中间两联,剩下开头和结尾。

       教师要求生朗读重新组合的“四句七言”。

       教师导问:有没有读出诗人情感上的变化?

       学生回答:凄凉。

       教师追问:能读出这种凄凉吗?

       学生朗读。

       教师引导:关注“弃置”了吗?“弃置”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抛弃。

       教师追问:为什么被抛弃?被谁抛弃?

       学生回答,联系前面出示的背景材料。

       教师追问:只有“凄凉”吗?还能读出一点什么?

       学生回答:还有悲愤与委屈。

       教师要求再读,读出这种悲愤与委屈。

       教师要求关注最后两句,读出诗句中的“长精神”。

       学生朗读。

 

       品味这个环节,特别有意思。

       课堂最大的魔力,在于它的不可控。

       并非我们有精彩的设计,学生就会有精彩的表现,课堂就会跟着我们的设计如流水般涌动。

       师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是碰撞,是争鸣,是相互间的激发,绝不是如猎人般的“请君入瓮”。

       教师去掉中间两联,让诗歌变成前后四句,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

       只是这种设计背后,依然有一个值得商讨的地方:为什么要去掉中间两联?

       或者说,如何自然地去掉中间两联?

       从教师的用意来看,是让学生感受情感变化,怎么刚刚感受到了被抛弃,马上又要长精神呢?

       然后顺势引出对中间两联的分析:现状的变化与惨痛,心境的无奈与平和。

       设计精巧,预设太强,关键是如何引出,教师没有思考成熟。

 

       最感兴趣的倒是中间的师生交流部分,值得思考。

       教师要问的是“有没有读出诗人情感上的变化”,指向的是首尾之间情感上的落差。

       学生不解风情,陷入局部而未全观,于是更多针对首联回答:凄凉。

       教师没有直接否定,或者如很多课堂教师的点评:你注意一下我提的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读出这份凄凉之感,并提醒关注“弃置”一词。

       “只有凄凉吗?还能读出一点什么?”教师虚幻一枪过后,再次将提问锁定当初的目标。

       学生依然不入套:还有悲愤与委屈。

       教师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再次请学生读出这种悲愤与委屈。

       最后,没有办法,教师只好直接抛出橄榄枝,要求关注最后两句,读出“长精神”。

       从这几个回合来看,教师做得不错,没有简单粗暴地为了自己的目的强硬地将学生引上“正途”。

       而是耐心从容地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次感知。

       感知出的“悲愤与委屈”,应该说是学生读懂之后获知的结果。

       只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可否做得更好一些呢?

       当学生回答“凄凉”时,我们请他找出他从哪里读出了“凄凉”,而不是要求他将“凄凉”之感读出来。

       这样的话,他就会将重心落在“凄凉地”“弃置身”上。

       教师顺势总结:巴山楚水,极言贬地遥远与艰险;二十三年,极言被贬漫长与艰难。的确够“凄凉”。

       教师继续导问:感觉凄凉之后呢?你又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然地引导了最后两句的分析上:劝慰白居易,共喝一杯,努力向前方。

       然后再来引出白居易写给了刘禹锡什么,引出中间两联的分析。

 

       进入下一环节,结合学生朗读,教师导问:由开始的悲愤到最后的精神振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教师引导并明确:受白居易的诗的影响。

       听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学生如前一个环节那样,始终不入套,教师该怎么办?

       教师导问:你们猜测,白居易可能在诗中对刘禹锡说了什么话?

       学生进行猜测分析。

       教师出示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教师要求学生齐读,解释学生疑难词“箸”。

       教师导问:诗歌中有没有让刘禹锡精神振作的话?

       学生引用诗歌句子分析。

       教师引导并明确:这些话可能都不能让刘禹锡振作,让我们回到原诗当中。

 

       品析这个环节,在感受教师用心思考的同时,也为教师的处理暗自惋惜。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从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进去又出来。

       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刘禹锡创作本诗的缘由;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刘禹锡从悲愤到振作,是自己性格使然,而非外力。

       但是在具体处理时,有几点值得商榷。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白居易赠诗,是去掉了中间两联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这个引发显得绝对,而不够自然。

       如果设计成比较这两首诗歌,都谈到了什么相同内容?白居易怎么说?刘禹锡怎么说?

       这样,是否更妥。

       引导学生明确:两首诗都提到了刘禹锡不被善待的命运,都提到了回来后的物是人非……

       但是,白诗更多是为刘禹锡郁愤难平,而刘诗更多是顺其自然和从容平和。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被我们省略了的两联,看看刘禹锡说了些什么……

       很遗憾,教师没有这么做。

       而仅仅是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当做了一个药引子,为他故意去掉的两联服下务而已。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颔联和颈联。

       教师出示中间两联,请学生朗读。

       教师导问:中间两联叫什么?

       学生说了很多,都没答到点子上,看来对这个知识点不熟悉。

       2011年版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随文学习知识,从前几年课堂教学的弊端来看,非常必要。

       教师导问:挑一个词语,来揣摩作者情感?

       教师引导:刘禹锡在这两联中要表达什么意思?

       联系《闻笛赋》,引出向秀和嵇康的典故,追问:刘禹锡的哪位老朋友被杀了?

       学生回答:王叔文。

       教师提问:“空”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心里空。

       教师追问: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学生回答。

       教师导问:“烂柯人”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久别之后回到家乡的人。

       教师追问:回到家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引导并明确:伤感,惆怅。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这一联,导问:如果读,要注意怎样的语气?

       学生回答:惆怅,无奈。

       教师要求学生读一遍。

       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慢慢的,是对的,再低沉一点就好了。

       全班齐读该联。

       教师导问:这种感情承上面的悲愤而出,那刘禹锡情感变化的关键在哪里?

       学生回答:颈联。

       教师要求学生齐读颈联。

       教师导问:单看这两句,仅仅是写景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追问:那写景背后有什么另外的含义?

       教师引导关注“沉舟”“病树”“千帆”“万木”。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前者是作者自比,后者代表希望。

       进一步导问:一个人与一个社会的关系?

       归纳总结:应该持一种超脱、豁达的态度。

       教师明确:这才是全诗情感变化的关键。

       教师板书归纳:第二联,承;第三联,转。

       追问:还有两个字?

       教会引导并明确:第一联,起;第四联,合。

       学生齐读诗歌。

 

       分析这个板块,教师将其作为内容感知的重要板块,所花精力最多。

       细究之下,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缺乏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呈现一问一答的窘境。

       从整个问题设计来看,本板块设计的主活动是“挑一个词语来揣摩作者情感”。

       很显然,从这个板块的任务来看,更需要明确的是二三联蕴含感情的不同。

       二联承第一联而来,写到了斯人已去,物是人非;

       面对如此现状,是继续悲伤下去,还是面朝前方,第三联给出了答案。

       通过词语来品析蕴含其间的感情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要填补起二三联之间的情感空白。

       可以通过刘禹锡其他诗句的切入,让学生想象这二联之间的心理过程,帮助学生体会刘禹锡的心理和性格。

       第二,“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切入过于突兀,缺乏必要的铺垫和渲染。

       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有多重关系,白居易尚且还愤懑不平,何况一般人。

       但是刘禹锡胜过常人之处就在于他在坎坷经历之中造就了那份平常心态,能够坦然对之。

       如果能够将刘禹锡相关诗句切入,来帮助学生感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效果会更好。

 

       课堂进入人物感受板块。

       教师导问:通过诗人情感的变化,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1回答:经历很多苦难。

       学生2回答:寂寞,孤独。

       学生3回答:从困难中走出来,乐观。

       教师出示刘禹锡积极乐观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导问: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铃声响起,课堂结束。

       分析最后一个版块,教师一反传统的“知人论世”,来了一个“知文论人”。

       这样的设计,相较“知人论世”空降结论,更能帮助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唐朝那样一个牛逼哄哄的时代出现了那么多的牛人,真的不是一个偶然。

       刘禹锡的一生,说起来,还真有点让人悲伤。

       三十出头被贬谪,五十出头回来,人生最黄金的年龄都在流浪和迁徙。

       但是,他的那份坚韧与豁达,却在每一个时间段闪耀着灼人的光泽。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