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不一样的齐白石书法

 生态文明层 2020-02-24

我一直挺喜欢齐白石的书法,特别是他的篆书,看第一眼就让人觉得气象与众不同,好看、耐看,越看越有味道。他的篆书既有篆隶结合体的韵味,又融合了印章篆字的笔法,笔法老辣、规整稳健、舒展大气,自成一家,写篆书比他写得好的很少。

好字和画一样,常看常新,总能让人赏心悦目。看的多了就喜欢琢磨,齐白石的篆书好在哪呢?我觉得首先“字有画意”是齐白石书法的一大特点。何为“画意”呢?画意即意象。文字是表意的,而中国的文字又是象形的,是带着意象的,这个“象”难道不就是画意吗?他的篆书就好似一幅画面,有很强的即视感,这是我的感悟。齐白石讲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按这个逻辑,你会觉得他的字是在“字与画之间”。白石老人的字在纸上是形,在心里则是画。我相信这也是他有意而为之的。

以前听过一句话,大意是:真正的大师,他的最高精神追求是返璞归真,寻找童真、意趣。作为大师的齐白石,我想他一定也是有意地要把笔法、字形与意象结合起来,从而写出字的画意来。否则怎么解释我们看的这雨字仿佛是淅淅沥沥的,石是厚重敦实的,山是泰然沉稳的,还有那个鹤字,写得仿佛就挺着卓群的身姿站在那似的呢?意象感觉何其强烈!?我想这样书法才是回归了象形文字意与象的本真,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书法的观赏性,给人充分的意象遐想的空间。

第二呢,是齐白石的笔法老辣。观其作品,尤其是篆书,给人感觉信手捏来,自然天成的感觉。老辣体现在笔法的相称和协调。好的笔法是筋骨、肌肉的相称与协调。如何理解?一笔下去,或肥与瘦,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或正或倚,皆有火候、分寸。好比一个人,骨骼粗的身材,丰满些才好看。相反,骨骼小的身材就要苗条点才匀称。齐白石的篆书,筋骨、肌肉的比例协调、匀称,关键扛鼎之笔画力道、劲道十足,而通篇既没有突兀之笔,也无不谐之音,值得玩味。

书法理论里常说一句话,叫“人书俱老”。什么意思呢?人写了一辈子老了,用笔就老到了?是这样吗?显然不能望文生义。用笔老辣是书法的功力状态,与稚嫩相对,稚嫩于人则孩童的蹒跚学步为稚嫩,初学咋练为稚嫩。懵懂初萌为稚嫩,而老辣之于艺则是随方就圆的“圆”,是熟能生巧的“巧”,是融会贯通的“通”。人书俱老是靠天赋、悟性及正确的训练长期打磨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年龄到了。观齐白石的篆书就有这种感觉。

第三呢,白石老人的篆书结字规整稳健,显示了其对字形结构非凡的驾驭能力。篆书结字(即字形结构)的难点在与对整体字形结构的掌控,字越大字形越难掌控。我们写散文有个原则叫“形散而神不散”,而篆书则不然,形散了,神儿就没了。失去对字形结构的掌控,就把字写垮了。在这方面齐白石处理得恰到好处,其篆书虽然都是大字,但他却能做到结构规整稳健、方圆有度,舒展大方。另外舒展和规整恰恰是矛盾的两极,二者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成就一幅好字。而这种对字形结构和书体风格(舒展)相统一的驾驭能力是齐白石先生对笔法、字形、章法等长期打磨、锤炼、融合所习得的,非常人所及。

这第四是白石老人的书法一以贯之,气韵畅通。他的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要一笔成功,这对写大字要求尤其高。若一次不行,重描一次,即成败笔。不但不能描,就连运笔稍稍停顿、迟疑,也会失去原有的气韵。气韵断了,就显呆滞,就没有了精气神。一篇气势如虹的演讲,一曲悠扬婉转的歌曲总能给人以享受,而坑坑恰恰的演讲或是断断续续的曲调就让人很难受了。所以说真正高水平的书法应该都是一以贯之,一气周流的。另外白石老人写的都是大字,一气写下来,对气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能做到实属难得。

 

启功先生在他的书中写到白石老人告诉他,写字,他是不主张临帖的。他说:“字就那么写去,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虽然态度倒是挺随意的,但我想这应该理解成创作时要有不拘束的心态吧。毕竟不主张临帖的白石老人却恰恰临过不少贴,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份随意大概是他老人家遍渉诸家,融合己意,推陈出新后的那份淡定和从容吧。这倒让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好书法总是气象万千的,风情万种的,总是会让人有各种不同的品读和感悟,就好比芬芳的花朵总能引来蜜蜂和蝴蝶来吸取养分,而白石老人的书法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

作者简介:李正哲,在书法成家的路上,一个慧眼辣评的书画评论作者。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