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良渚文化玉器形态与收藏的关系

 景德镇的瓷 2020-02-24

 1,古老良渚文化玉器的抛光,光泽柔和,亮而不耀。用50倍的放大镜看,可见抛光打磨痕不规则,痕棱圆润,侧观折射光,可见微小的饭渣坑点,无高速布轮抛光痕迹。手摸上去柔润感强,既不滑又不涩,有手玉合一的奇妙感觉。

 2,一般的旋纹痕迹很少有连续不断超过一圈的,长的有半圈左右,短的只有一小段,大部分都是一小段圆弧。

 3,只要经过上千年埋藏的良渚文化玉器,一般都会使良渚文化玉器的受沁颜色和透明度产生变化。红色受沁的初期特征,是从浅红色逐渐向深红色过渡,然后从深红色慢慢过渡到棕红色,直至又变回棕黄 色沁。这个时候,受沁严重的部位开始出现粉化现象。同时,良渚文化玉器受沁以后,原本半透明状态的良渚文化玉器,逐渐演变为微透明,随着红沁颜色越来越深,使良渚文化玉器微透明度慢慢又演变成完全不透明。同时良渚文化玉器的腐蚀老化受沁,也造成玉石硬度和密度慢慢降低。

 4,尘霜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5,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良渚文化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包浆。

 传世良渚文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良渚文化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6,一般出现地弯现象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为片状良渚文化玉器,圆雕件几乎不可能出现此种情况。但是,圆雕件会出现“地陷”现象,也就是玉表发生了下凹的现象,它的形成条件和地弯的形成一样。

 7,染色是良渚文化玉器制造中的一种技巧,尤其是仿制良渚文化玉器时大量运用。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贵,次料多而贱,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良渚文化玉器。


              民藏斗宝
        视频|媒体|资讯|行情|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