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求学路

 卧听风铃 2020-02-25

本文参加了【也曾是少年】有奖征文活动

求学路

  淘洗年少的梦想,骨子里流淌着坚韧。写文之前,我先梳理一下八十年代初期、七十年代末村里的状况。

  由于村里99.8%的住户姓郑,而郑姓自古以来又存在不通婚的习俗。所以,当年,我村的大龄青年特多,打光棍的也很多。为了不让自家的儿子打光棍,多数的女学生,小学没有毕业,就回家钩花,能够初中毕业的,仅一半以上,有的女生,辍学在家,等待为哥哥换媳妇,我的同学就有好几个原本还坐在教师里,一旦哥哥有相巧的亲事,不得不辍学换亲。我有三个堂姐,都是三转或者两转而出嫁的。而我,家里没有哥哥,这也是父母一直坚持让我们姐妹上学的原因,虽然叔叔、婶婶时常念叨:女孩子,识几个字,分粮食认识自家的名字就行了,早晚不得围着锅台转?让她上什么学?

  起初,我连上学的目的也不明确,那时不知到有高考这个概念,主要的目的是长身体,认识几个字吧。

  1979年沐浴着教育的惠风,通过老师读报纸,我们获取很多教育新闻,学校也改变了原来的教育模式,实行公社统考、举行竞赛等,一系列衡量教学质量的措施。那一年,我从众多的同龄人(我是班里最小的)中脱颖而出,一年的时间,参加了诸多项目的竞赛,每参加,必获奖,除了三好学生奖状外,我另拿过六张奖状、以及学习用品等等。自豪与荣誉贴在墙上,一时成了村里的小红人,更是母亲的骄傲。

  1980年秋季,开学没有多久,突然来了个通知,加一门功课《英语》,在我们准备迎接新的英语老师到来时,一场考试,公社的重点班成立了,我有幸被选拔去。长岭片区,两个平行班,村里同去的只有我的一个外甥、两个侄女,外村的还有几个,大多是男生,包括班里最优秀的那个男生,一个女生,那个女生未等毕业,也给哥哥换媳妇而辍学。

  全公社各个片区的佼佼者,背着被子、煎饼和书包,汇聚一起,开启了最后一年的冲关,目的,考中专与县一中。那个年代,无论被哪所中专录取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国家人员,吃国库粮,是庄户孩子最大的愿望。至于考大学,我连想多没有想过。我也曾有过傻傻的念头,考大学不是农村孩子的目标,遥不可及,太远,太难于实现,压根就没与想过,自己以后也挤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

  重点班,设在张家庄初中,一个幽静的山村,那里的天是长的,但溪水是清的,一直被称为“沟里”。五莲属山区,松柏更山,还有“山里”,就是著名的风景区,九仙山一带。

  当时的我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聚集了全公社的教学骨干,以及各个学区的优秀学生。实行月考制度,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晚上,嘶嘶的汽灯散着幽暗的白光,陪伴我们早自习与晚自习的分分秒秒,白天,老师讲课后,学生做题,考试,做题,一周一回家。

  我的学习成绩在前五,有时稳坐第二。这样的学习成绩肯定是考中专的苗子,为考取中专,本来不会做俯卧冲的我们,硬在课余时间,练得过关,还有仰卧起坐,同学们相互按着脚脖,相互数着,从一个也做不好,到考试顺利过关,100米跑步,都是早晨起床后,简单洗脸、梳头,跑在去学校的路上,开始心跳如鼓,眼冒金星逐渐锻炼出来的速度。可是,那年却忽然来了一个政策,学习好的不能报考中专,只报一中。我其中的一个侄女报考中专,由于分数超过中专录取线一大截,也被取到一中。

  为考学,有几个难忘的片段,又浮动在眼前。

  那时,我们住在村里,我与我的一个侄女,由于两人入学成绩好而被安排在离学校较近的一个新媳妇家住宿。那时,她身怀六甲,待产,当时讲好条件,冬天不提供热炕,只要人家让住,就欣喜万分了,提供不提供热炕无所谓,那是新房,我俩住在东屋,屋顶没有顶棚。

  严冬来临,寒风呼啸着绕跑在屋顶外,哗呲哗呲地敲打房屋的几行瓦上,屋顶,有时还会掉落用高粮秆扎的泥把子的泥块。我俩一人一床被子,夜里,根本起不到保暖的作用,于是,两人合铺,即便这样,早上醒来,那冻僵的双脚还是冰凉的。一次,晚自习后,当我俩迈入正屋,看到住的房间,置的大锅里盛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猪食,两人不约而同地会心地笑了:今晚可有热炕睡了。到里屋,摸摸炕,还是冰凉冰凉,明白了,是主人的婆婆,用西屋的锅做过猪食后,又盛到东屋的锅里,因为,那媳妇生下一个男孩,必须要睡热炕。

  当年,交通极为不方便。汽车,那可真是稀罕物,一年,见不到几辆。去学校的路程,都是双脚叠量。

  从家到张家庄初中,走大路,大约20里,我们为节省时间,选择走10里路的小路。从李子店村前,斜向东南,要越过几道横岭,走村人上山的山道。庄稼站在地里时,地瓜秧绊脚,成片的玉米地,又格外惹人做怕,每每遇到在地里干活的人,都给我们壮了无穷的胆量。

  1981年春季,开学没有多久,流行性感冒袭击班里的诸多同学,病了的都舍不得请假。我也感冒了,发烧,没有药,同学之间,也没有钱借了去买药,连续几天, 我吃饭没有胃口,实在坚持不住了,周四的上午下课后,我请假回家。下课后,我没有吃饭,脑袋迷迷糊糊,身体飘飘地踏着棉团,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翻山越岭的,到达李子店村前,实在走不动了,看到那里有好几个村人刚挖掘的习地瓜苗的窖子,我就选择其中比较干净,不潮湿的一个,顺势躺在里面,翻上褂子,遮挡着头,在暖洋洋的太阳照射下,睡着了。等我醒来,出了浑身的汗,身体也顿觉轻松,再摸摸身上,也不发烫了,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于是,我赶在上课前,又回到学校。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迎来中考,我进入全县的最高学府五莲一中。

  永远也不会忘记,上高中时第一次回家的情景。

  高中期间,我与侄女,依旧步行,她住松月湖的岸边,不在村里,初中,出门向南,她等我;高中,出门往西,村前,是必经之路,都是我在固定的地点等她,然后俩人一起上路。

  高中,实行转粮制度,吃九转粮。也就是,就是每个在一中上学的农村学生,家里得每月去公社的粮所存上一定数量的小麦(细粮)、玉米和地瓜干(粗粮),也可以一次存够几个月的数量。换张盖章的纸条,然后再往学校里交9元火钱,一月一交。所以,也就注定了我们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

  虽然学校生活也丰富多彩,学习紧张有序,首次离家一个月,念家的心绪,时时刻刻缠绕心田,掰着手指数算,迎来了第一个回家的日子,也是中秋假期。

  提前一天晚上,我与侄女相约,到那时的初中部,找到我村里有个小学毕业就选来的百名生,我的孙女,让她带路,我们一起回家。

  同宿舍的同学,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睡。天不亮,我们在约好的地点相聚,上路。随行的还有我村北的宋家庄子村的一个女生。开始踏着月光,走在四面朦胧的山道上,一边说话一边走,后来,月亮落下去了,四周黑黢黢的,望望远处,着实令人害怕,于是,四个人望着天上的星星,壮着胆子,前后紧紧跟随,赶路。路过的村庄,惊动过犬吠,有时也遇到早起赶路的人,走过二十里后,鱼肚白扒开东方的灰云,不大一会,红彤彤的太阳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东方的山巅,喷薄而出,撒下晨曦。天亮了,我们离家还有五里路。

  中午,学生的主食,都是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凡是当年吃过窝窝头的学生,一定不会忘记它的滋味。玉米面,粗的如同生的小米粒那么大,窝窝头表面粗糙,咬一小口到嘴里,嚼成一大口磨嗓眼的饭粒,艰难地吞咽下去。同桌云看到,让我把窝窝头泡在菜汤里吃试试,我按她说的办法,每到中午吃饭时间,泡在菜汤里的窝窝头,都被我高兴地吞下去,充饥了一顿又一顿,一月又一月,高考结束,也结束吃窝窝头的时光。而现在的窝窝头却成了饭桌的特色味道,成了人们养生的保健食品。

  每到临近回家的时刻,回家时,没有东西往回拿,云把分来的馒头,一天只吃一个,那个任其风干,以便捎回家去,我看到她那样做,我也跟着学,一顿饭就吃半个馒头,中午吃窝窝头,晚上再吃那半个凉馒头。其实,并不是不饿,正处发育时期,有意少吃,身上一点肉也不长,幸好,高考体检,体重,勉强合格。

  那时,我们也可以不转粮,只要有粮票,就可以到总务处那,贴点钱换得细粮分。可是,在粮票也供用的岁月,庄户人家,粮票,那可是奢侈品,小姑父曾经送给我五斤粮票,冬天,我换得细粮分后,也可以在中午不吃窝窝头。但是,只有五斤,你不能顿顿吃馒头,只有一个办法,从家里捎煎饼,到伙房打点菜汤儿,这样也比吃窝窝头强几十倍。为此,母亲或者姐姐,定时来给我送煎饼。这样,每个月花得钱也少于9元。那时,老师的专用伙房,学生也可以进去,只要你有足够的细粮分和菜票。我羡慕那个地方,因为从那里出来的人,不是端着包子,就是水饺,或着面条,我有一次到那里打饭的经历。我进去后,包子和水饺都贵,就要了份挂面,端着就回教室了,一尝,什么味道也没有,云说,得买点菜放挂面里,方可能吃,我说不用了,一样吃,那份面条,我吃得是狼吞虎咽,津津有味,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吃挂面。

  关于窝窝头,前些年我曾将与同事交流过,他风趣幽默地说:“就是那样的窝窝头,他也吃不够,看到有的同学吃不下的扔水沟里,他每看到一个,口水流一次。”原来,他也是忍饿度过高中阶段的。

  难以忘记的是,刚入学的秋末,母亲来学校看我,捎来的一塑料袋熟花生,当天,分给同学几把后,我舍不得吃,放课桌洞里,第二天,一夜之间全被老鼠偷走了。看到老鼠咬碎的花生皮,真是揪心,又无可奈何。

  体育课,我最难忘的事就是跳箱。高一期间,有个学生达标的项目,跳马,相对较简单,只要掌握动作要领,助跑,按马,分腿,都会顺利过关,而跳箱就不一样了,那个木箱子横着放,我每跑到跟前,怯懦的心理就会让我自动止步,再也不敢跳,或者是勇敢点儿,干脆坐在木箱上,弄得体育老师与全班同学笑声满天飞。老师只好单独向我讲解跳过去的要领,我说我不敢,老师说不敢就不及格,你就拿不到高中毕业证,没有毕业证就难参加高考。练过多少天后,最后,助跑,闭眼,也顺利过关。

  高中阶段,做过几次理化实验,做实验时,分成几个大的实验组,毕竟仪器数量有限,还怕弄坏了赔不起钱,我只有看的份,从来没有动过手触摸过一次实验器材。现在想起来,自己也笑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溜走了高中时光,现在,每年看到新生入学,就会想起当年自己在校的一幕又一幕,几十年过去了,没有理由忘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每一个人的求学经历,都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在乡下长大的贫穷孩子,为了跳龙门,坚定且执守着梦想。路和梦想,都是自己用双脚踏出来的。年少,为了梦想,逃离了乡村,而年老,故乡又是回不去的地方。回首,学校,乡间小路,今非昔比,幅幅画面,令人感慨万千,细细咀嚼,百般滋味萦绕心头。(4173字)

2020.2.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