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林泽清tpdp4egv 2020-02-25

前些日子心血来潮,想弄个D-Mount镜头到C-Mount机身试一试。

在网上搜D-Mount镜头到C-Mount机身转接环时,发现这类接环并不多,而且几乎都一个样。有些保证可以对焦到无限远,有位更说他卖了几百个都是好评,都满意等等,什么样的说法都有,就是没有卖家敢明言这个转接环都有什么缺点。

和朋友联系时,他说他买过这类转接环,会发生暗角(机型是Micro 4/3系统,micro是微型,4/3是一种CCD/CMOS画幅规格的相机的标准。4/3感光元件比APS系统小一号,APS又比全幅小一号。),无法对焦到无限远。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一般而言,转接环指的是把A厂的镜头接到B厂的机身上使用,让A厂的镜头完全地发挥功能,最主要的是能否对焦到无限远。

就用M42镜头到Nikon F机身的接环为例( 1959年问世的 NikonF不是史上第一台单反,但是最成功的35毫米单反),以下为了方便,D-Mount镜头到C-Mount机身会简单地用D和C来表示。

画幅的影响

下表是几个和本文有关的画幅的长、宽、对角线、面积、面积相对于135画幅面积的百分比、以及相对于135画幅的裁切因子等信息,顺序是以画幅自小到大排列。从表中可以看出,标准8mm电影底片的画幅最小,以面积而言是135画幅的2%、是APS-C画幅面积的4.7%、是4/3和Micro 4/3系统的7.5%、是宾得Q7的39%、是宾得Q系列其它机型的60%。所以,8mm电影画幅比宾得Q和Q7的小很多,和其它系统相比(例如4/3系统、APS-C和135画幅)就差更远了。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下图是8mm、宾得Q和宾得Q7画幅的比较。为8mm电影机设计的镜头只需要涵盖8mm的画幅,在这个画幅之外的区域不一定会有影像,纵使有也不一定很好(因为8mm画幅记录不到,好也没有用) 。所以,如果把一个8mm电影镜头装到宾得Q机型上,拍到影像的边缘很可能是黑色或者品质不高,前者是暗角后者是模糊。既然画幅很小的宾得Q7或其它宾得Q机型会如此,在更大画幅的机型上就更糟了。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不过,未必每一个8mm镜头都如此,有些8mm镜头的成像圆比较大,在宾得 Q系列机型上(含Q7)未必会出现明显的暗角。下面照片是把Taylor F1.9装在宾得 Q7上拍摄的结果,它就没有明显的暗角。因为Q7没有暗角,在其它宾得Q系列的机型上也不会有。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综合上述,以画幅的观点而言,目前最适合用8mm电影镜头的无反机型是宾得Q系列,但要注意到暗角的问题,虽然不是说每一个8mm电影镜头都如此。

法兰距

法兰距是镜头卡口到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因为镜头得装在相机上使用,有时候也会习惯地说成是对应镜头的法兰距,这指的就是镜头底部平面(不含接环)到相容相机底片或感光晶片平面的距离。下表中列出若干和本文有关机型的法兰距。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法兰距的影响

一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法兰距长的镜头比较有可能在法兰距短的机身上使用。我们用可能两个字,道理在于还有其它因素。

例如说,法兰距相差太小就很难做出转换法兰距用的接环。把法兰距较短的镜头装在法兰距比较长的机身上,镜头就无法对焦到无限远;镜头焦距长一些时可以对焦到几米或更远,焦距短的镜头就只能很靠近被摄体变成近拍了;非常短焦距的镜头可能完全无法对焦。

下表列出镜头到机身的可能转接情况,有些转接方式也许需要多过一个转接环;例如说,从索尼NEX(镜头)到宾得 Q(机身)很可能得从索尼 NEX转成C-Mount,再从C-Mount转成宾得Q。当然,要用哪些接环以及怎么转都以市面上有什么产品而定。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O:可以X:不可以·:有接环

市面上有不少转接环让我们把长法兰距的镜头装到短法兰距的机身上使用。这些转接环只是一个筒子,一端有装长法兰距镜头的机制、另一端则是可以装上短法兰距机身的机制,而筒子的长度正是两个法兰距的差值,把长法兰距镜头装上转接环之后就有了短法兰距机身的法兰距。

例如说,宾得Q系列机身的法兰距是9.2mm(见前面表格),D-Mount电影机的法兰距是12.29mm,于是把D-Mount镜头装上宾得Q机身上使用时,就需要一个厚度为3.01mm = 12.29 - 9.2的转接环,装镜头端有D-Mount机制、装相机端则是宾得Q的机制。下左照片就是一个D-Mount(镜头)到宾得Q(机身)的转接环,下右则是透过这个接环把一个D-Mount镜头装上Oentax Q7机身的样子。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从以上的说明我们知道,在理论上,上表中所有机型的镜头都可以装到宾得 Q上使用,除了宾得Q的镜头之外,其它机型的镜头可以在D-Mount机身上使用,C-Mount镜头可以在D-Mount机身使用,Micro 4/3和4/3系统的镜头可以在索尼 NEX系列机身上使用等等。我们说理论上是就法兰距而言,因为不一定有人会生产需要的转接环。

例如说,几乎不会有人生产从索尼NEX(镜头)到D-Mount(机身)的接环,因为使用D-Mount的电影机早就停产几十年了,生产这种转接环根本不会有销路。

另一方面,市面上的确有C-Mount镜头到索尼 NEX或Micro 4/3机身的转接环,虽然C-Mount的法兰距17.52mm比索尼NEX的法兰距18mm和Micro 4/3的法兰距19.25mm来得短。原因是,索尼 NEX机型和Micro 4/3机型没有反光镜,镜头座到机身内部之间还有一段空间,转接环上给C-Mount镜头用的机制可以做到陷在这段空间中把原本索尼NEX或Micro 4/3的法兰距降低到C-Mount的法兰距。

下左照片是一个C-Mount(镜头)到Micro 4/3(机身)的转接环,小孔是装镜头端、下右是装机身端,很明显地有一段突出来以便伸入Micro 4/3机身内的长度。因为C接口的法兰距比D-Mount的法兰距长,所以C-Mount的镜头可以装在D-Mount的机身上使用,事实上也的确可以买得到C-Mount(镜头)到D-Mount(机身)的转接环。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在搜寻C-Mount和D-Mount转接环时,你可能还会发现有人卖D-Mount(镜头)到C-Mount(机身)转接环,有卖家宣称可以对焦到无限远,也有卖家宣称已经卖过几百个而且客户都满意,等等的说法。你一定觉得奇怪,D-Mount的法兰距比C-Mount法兰距短5.23mm = 17.52 - 12.29,把D-Mount镜头装到C-Mount机身上怎么可能对焦到无限远?如果不能,怎么会有几百位满意的客户?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C-mount 和D-Mount

我上网买了一个D到C转接环。下左照片就是这个环,它的厚度约3mm;下右照片是把这个环装在一个8mm电影镜头上的样子。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C-Mount 和D-Mount都使用螺纹装镜头,C-Mount的口径为25.40mm (1 英吋),D-Mount的口径是15.88mm (0.625 英寸),两者的纹距(pitch )是1/32 英寸,也就是两螺纹之间相距1/32 英英寸(0.79mm )。

以半径而言,C-Mount比D-Mount大4.76mm 左右= (25.4 - 15.85)/2 ,然而不少D-Mount镜头的直径比一英寸略大,无法穿过C-Mount的口径开孔。

下面照片是把一个D-Mount-Mount镜头放到一个C-Mount-Mount开孔中的样子,镜头底座和C-Mount后方平面大致齐平,而D-Mount的螺纹就露在外面。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下面是C-Mount、D-Mount、宾得Q和CMOS的示意图。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由图可知,从C-Mount表面到D-Mount表面有5.23mm;如果C-Mount厚度在3mm(通常如此)左右,从C-Mount底部到D-Mount表面有2.23mm或多一些。若前面提到的D到C转接环的厚度有3mm,把它装入C-Mount身时,这3mm的厚度抵消了D-Mount和C-Mount之间的2.23mm,于是这个转接环在C-Mount螺纹内的部分只有0.77mm = 3 - 2.23。因为C-Mount和D-Mount的距是1/32英寸,也就是0.79mm,把这个D到C转接环装到C-Mount的机身上而达成D-Mount距时,这个环和C-Mount螺纹的接触面只有0.79mm、比纹距0.77mm只多0.02mm,很难把镜头在C-Mount的开孔中固定不动,所以这样的转接环并不实用。

实际情况测试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种接环能否正常工作,这分成两部分:C-Mount电影机和无反转接。

下面第一张照片是Bolex H16 Reflex的镜头座,这是个C-Mount。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第二张照片是把上头提到的D到C转接环装到Bolex H16 Reflex的C-Mount孔中的样子。把转接环转到底卡住为止,我们看到接环的确是陷在C-Mount的孔中,但陷进去的深度只有1mm上下,不足上一节提到的2.23mm。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第三张照片是把一个8mm镜头透过这个接环装上Bolex H16 Reflex的样子,请注意到镜头的底部,它并没有陷到C-Mount的孔中。所以,这少了的1.23mm = 2.23 - 1相当于法兰距不足1.23mm;换句话说,这样装法的组合无法对焦到无限远,只能近拍。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转接到无反机型上又如何?

下左照片中大的是C-Mount镜头到索尼 NEX机身转接环,小的是D到C转接环,后者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它可以一直往下转,直到环完全掉出另一面为止。正因为使用人无法了解何时得停止,这个环无法提供一个确切的D-Mount距,虽然我们知道往下转2.23mm就行,但不会有人能够依手感定出2.23mm何在。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把两者接在一起、并且让D到C转接环尽可能往下转直到几乎会掉出来为止。上中照片是这个组合的反面,D到C转接环突出的部分并不多、约1mm多一些,大致上和NEX接环底部齐平;上右是正面的照片,陷进去的部分大约是1mm左右(请注意到开孔边缘是斜的、不能算在C-Mount的法兰距内),实际值难以测量也难以控制,因为位置并不稳定。

所以,D到C转接环加上C-Mount(镜头)到索尼NEX(机身)转接环无法保证一个8mm镜头在索尼NEX机上可以对焦到无限远;又因为D到C转接环的位置无法固定、而可以随时转动的状态,于是调整光圈或对焦时都有可能带动D到C转接环,从而改变D-Mount的法兰距,所以这个D-Mount镜头到C- mount机身转接环并不实用、甚至于可以说无法使用。

能否有D-Mount到索尼 NEX 的转接环?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下面第一张片是把D到C转接环加到C-Mount(镜头)到索尼NEX(机身)转接环内,并且尽可能把它向机身内转到陷得最深的状态。很明显地,D到C转接环顶多再前进1mm就会被机身的内框(第二张片)卡住。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所以,我们只得到大约是15.52mm = 17.52(C-Mount法兰距) - 2,离开D-Mount所需的12.29mm还差3.23mm = 15.52 - 12.29。这3.23mm在NEX5是没指望了,如果其它NEX机型和新的A系列和NEX5相似,这些机型恐怕也没法子用D-Mount的8mm镜头。我大约试过手上的Olympus OM-D E-M10,情况也差不多;因为手上没有其它APS-C或Micro 4/3机型,所以无法测试,不过情况应该大致相同。

相机镜头转接测试:D-Mount到C-Mount转接有什么缺点?

正因为如此,实务上造一个D-Mount(镜头)到索尼NEX或Micro 4/3(机身)有其潜在的困难,瓶颈所在就是机身的内部结构,虽然在理论上可行。纵使是可以为某些机型造出D-Mount的接环,成本上也不合算,因为玩D-Mount镜头的人实在不多,而且D-Mount镜头的光学素质也差些,加上暗角等因素,是会让不少玩家止步的。

综上所述

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个极其冷门的话题,有非常少的人会问到,但也不是没有人问。

D-Mount(镜头)到C-Mount(机身)转接环有没有用?

答案是:很抱歉,不论是16mm电影机或无反机型(除了宾得 Q系列)的转接都会有问题。

以对焦到无限远可能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只能对焦到很短距离,所以,这个D到C转接环充其量只能叫做D-Mount到C-Mount的口径转换环,把C-Mount的口径转换成D-Mount的口径而已,离传统的转接环定义还远得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