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验三则(自汗案、失眠案、面热案)

 安歌_ 2020-02-25

第 1369 期

作者 / 张洁吉 赵国仁(指导) 宁波市奉化区中医院 

编辑 / 张芊芊 ⊙ 校对 / 段瑞

《伤寒论》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笔者有幸随浙江省名老中医赵国仁老师临诊四年半,赵老除用此方治热痞外,还灵活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现总结病案3例如下。

1 自汗案

胡某,女,20岁。2010年6月20日初诊:高三学生,家中独女,父母甚钟爱之,自幼偏嗜,喜肥美,弃果蔬。近年来汗多,濈濈然而无时,静则稍可,稍动辄涌而湿衣。大便偏难,数日一行,或中脘作胀。多处求医皆云体虚,予参、枣之类,每每食用而未建寸功。观其形体肥胖,头面、肢体汗出较多,动则出汗,面色樱红,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滑偏数。仿喻嘉言治杨季登长女汗多闭经案意,投以苦寒之剂:川连、黄芩各10g,生军、木通各6g,淡竹叶5g。5剂后,汗得大减,心胸旷达,大便得通。复诊加生地30g,玄参10g,又服7剂,二诊告愈。

按:此例自汗,经各种检查而无异常发现,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中医自汗证。盖多食肥甘,胃中积热,热逼汗泄。热积于胃,上熏心肺。蒸于肺则皮毛疏松,腠理不固;炎于心则心火炽盛,迫液为汗(汗为心液),此即《内经》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也。阳热升散,阴津不固。热积于胃,而见胸痞,津血不足,则为便秘,治宜清泄胃中积热,而用苦寒之品。寒能清热,苦能坚阴。

取《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意,方中黄连清心胃之火,黄芩清太阴内热,大黄泻热开结,引火从大便而出;加木通、淡竹叶以清心火,导热从小便而出。然苦寒之品,久用伤阴,故加生地、玄参以养阴津,得效即止,二诊不再。此例之治正如张景岳所云“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者也。

2 失眠案

杨某,男,45岁。1989年7月21日初诊:近年来,夜不成寐,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曾四处求医,服药罔效。观其所服之方,皆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之类,总以补益为要务。观其形体丰盛,高雅华贵,全无虚象可征。舌苔黄腻,脉滑数。仿泻心汤意:黄连、黄芩、姜半夏各10g,生军6g,淡竹叶、生甘草各5g。服3剂后,已能安睡。

按:此例失眠,乃湿热壅阻中焦,入夜火热上炎,扰乱心神而致。患者乃公司老总,境遇优厚,肥甘炙煿,日不断餐。时令补品,四季不乏,何虚之有?肥甘香醇,日日下咽,脾胃劳而累矣!积年累月,以致健运失司,湿浊内阻,郁久化热,湿热交炽,上蒸于心。入夜卫归于心,加之湿火上炎,两火相逼,心神难宁,安得入睡?

苦能燥湿,寒能清火,非大苦大寒之剂难以见功。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苦寒之品燥湿清热。湿热得除,则无上炎之患,而得安睡。岂补药所能胜任哉!方中加半夏者,取其和胃燥湿耳。

3 面热案

宣某,男,35岁。2014年7月15日初诊:企业销售人员,常陪客户多饮,酒量特佳。近半年来,面热难耐,如火灼烧。时虽隆冬,也不稍减。多处求医,皆以清泄,或甘寒,或苦寒,皆不应。见其面色焮红,询之口苦胸痞,大便燥结,数日方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药:生大黄、黄芩各10g,黄连6g。药入2剂,大便畅行,心下痞满顿觉消减。7剂后,面热渐消,焮热大减。以其病久,湿热胶着,难收桴鼓之效。小其剂而续进:黄芩10g,生军、黄连、生甘草各6g。并嘱搁杯停饮,多进素净之物,以避“壅中”“内热”之害。服之近月,始觉面热不再,焮红亦退,而痞胀皆消。

按:叶天士云:“酒热戕胃。”盖长期饮酒,湿热内生,壅阻中焦,以致大便不通,而无下行之路,而循经上炎以至于面,湿热蒸郁,气机不畅,故胸痞焮热作矣。酒者,曲水而成,质寒性烈,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入阳明则为胃腑湿热,入太阴则为脾脏寒湿。湿热壅阻于胃,气机痞塞不通,故心下痞满,循经上逆则为面赤而热,口苦不适。大便不通,则湿热无下行之路,更致壅塞上炎之患。治以清热消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既清上行之热,又得下行之路,则阳明胃腑之火得以消矣。三物合用,热去结开,下得通便之功,上取清热之效。以其病久日深,难收朝夕之功。然久施苦寒,又恐损津伤胃,故加甘草以养胃生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