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点亮希望的种子 2020-02-25

文|奶宝育儿堂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如果孩子摔倒了哭泣,千万不要扶他,也不要理他,等他哭够了自己就会站起来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独立自强。

乍一听这句话好像很有道理,而且这套理论的流传度也非常广,在朋友圈和不少网站都在刷屏。即使你没有看过这样的文章,也一定听其他的宝妈说过:孩子哭了不要抱。

但在真正应用到自家孩子身上之前,你确定你了解这套理论的来源和应用结果吗?在这套理论下长大的孩子,真的都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独立健康吗?

我来告诉你答案吧,这套理论的提出者用其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已自食其果,孩子长大后都出现了精神问题。

我所说的这项“毒害”孩子的育儿法,是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的哭声免疫法,希望你没入坑。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01哭声免疫法的那些事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碗柜理论”风靡整个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都赞同这样的观念,表示婴儿之所以会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能提供条件让他活下来,用俗话说就是“有奶就是娘”。

斯金纳更提出强化理论,指出孩子哭后如果得到宝宝,哭的行为就会被强化,最后可能变成彻头彻尾的“爱哭鬼”。

不过要说到碗柜理论中最典型的,还是华生的哭声免疫法。

顾名思义,哭声免疫法指的是如果宝宝哭泣,父母要免疫,延迟一段时间再抱,最好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并且延迟的时间越长,孩子将来的独立性就越强。

其实背后的核心就是漠视孩子对亲情的需求,并对他们进行冷酷的机械式训练。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先别着急,让我们把时间拉回1920年,看看华生做的那些实验和导致的真实后果吧。

这一年,8月龄的婴儿小艾伯特成为了华生的实验对象。当时华生在全国颇负盛名,因此小艾伯特的妈妈欣然接受邀请,只收取了少量报酬。

实验过程是,华生把小狗、小白鼠等各种毛茸茸的动物放在宝宝身边,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使他们建立起亲密关系。

之后,华生如同往常一样把小白鼠放到小宝宝的身边,但当他表现出开心和接触的意愿,华生就制造出可怕的声音,吓得小宝宝大哭起来。

重复几次后,但凡小白鼠出现,小宝宝就恐惧躲避、大哭。换成其他动物又重复了几次,他开始恐惧任何毛茸茸的东西,完全没了之前那种好感和依恋。

于是华生提出:人的行为是被训练出来的,你对孩子输入什么训练就会得到什么结果,哪怕出现意外情况,只要适当施加惩罚仍能回到正轨。

他甚至大胆向人们宣称:只要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能保证,从中随机选出一个人,我都能把他训练成任何人,无论医生、艺术家、律师还是商人,完全不受天赋、能力和种族的限制。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事实上,华生自己教育孩子时践行这种方式,导致大儿子出现严重精神问题,曾多次自杀,并在30岁时自杀成功;女儿同样患有重度心理疾病,多次自杀;小儿子更是直接离家出走,常年在外流浪。

可以说,他在养育过程中种下的因,得出的苦果都已自己尝了。

马伊俐曾经在她的大女儿身上运用过这项理论,随后也发出长文表示后悔。

接下来我还要从反面验证这项理论——颠覆华生哭声免疫法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02关于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

做这项实验的心理学家哈洛一直备受人们争议,但我们仅从实验本身出发,他的成就还是斐然的,挽救了无数人类儿童,让他们得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形成依恋。

华生认为,越早将婴儿带离妈妈身边,越容易培养他的独立性,孩子哭没关系,任由他哭一夜也别理会。

因此,当时的美国妈妈大多都实行产后立即断奶,让孩子独立睡眠,尽量避免产生亲密接触的方法,试图培养出一个独立、懂事的孩子。

但哈洛把刚出生的恒河猴带离母亲,让它们独立生活在笼子里,结果却与预想相反。这些小猴子的表现非常奇怪,不仅目光呆滞,也不知该如何社交,反而对笼子里的一块毛巾产生了强烈依恋。

随后,哈洛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经典的铁丝猴和绒布猴实验。他在用铁丝做的“猴妈妈”身上挂了一个奶瓶,而用绒布做的妈妈只能提供拥抱。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结果是,所有幼猴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绒布妈妈,只有饿了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补充体力。受到惊吓时,它们都会下意识抱住绒布妈妈,当绒布妈妈被撤走后都缩成一团,并拒绝接触外界所有事物。

于是哈洛提出:独立无法通过简单的孤立和冷酷训练得到,只有被妈妈用心呵护,并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充足安全感的孩子,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实验到这里还未结束,这群被从小就被隔离长大的恒河猴,都出现了明显的精神问题。

20只产下后代的母猴,其中7只对幼猴十分冷漠、不理不睬,8只存在暴力殴打、虐待的行为,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幼猴,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着给小猴喂奶。

这一系列实验证明,从小没有得到母亲关注和爱抚的孩子,成年后出现巨大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极高,且不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哈洛的论文一经发表,华生的哭声免疫法就被彻底推翻,而且华生的实验对象小艾伯特6岁就死于脑积水。

晚年的华生也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称研究并不充分,但造成的危害早已无法挽回。

只是,这项被美国妈妈们抛弃的育儿方法,如今漂洋过海,又让众多中国妈妈入坑了。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03怎么“爱”孩子是父母永恒的难题

幼年的孩子并不是依靠食物就能活下来的,他还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抚。

所以,当婴儿床中的孩子哭起来的时候,请第一时间去抱他;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摔倒哭泣时,可以鼓励他自己站起来,但不要忽视他。

孩子不是机器,也不是电脑,他很复杂。

在给孩子的爱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的做法都不正确,最后把孩子带到阴沟里,反而抱怨他不乖。

从缺爱到溺爱再到“高分低能”,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爱这个环节上都出现了问题,这是一项学问,也是一项能力。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04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

三岁前的婴幼儿时期:

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依恋,他的哭闹是不带目的性的,除了饿了、困了、拉了之外,就是身体不舒服。

因此,家长无需把抱孩子与独立性添加联系,只有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勇气独立面对分床、上学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碗柜理论”教育孩子,你轻松了孩子却“废”了,爱才是亲子本质

3~6岁的童年时期:

这阶段孩子还处于自我的世界里,但他的哭闹已经有了目的性。

因此,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都说孩子的童年应该释放天性,但这个天性也应该是有限的,不能越过道德和安全原则。

现在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至于无法无天。

6~12岁的少年时期:

这阶段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包括善良、同理心、勇气、韧性等等,这主要是让孩子有基础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变化。

12岁以上的青少年时期:

孩子进入青春期是对家长的大考验。这阶段家长最需要做到的是放手,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管得越严,孩子越觉得你不理解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任自流,而是一发现错误苗头,就及时以谈心的方式将其引导回来。

爱是亲子之间的本质,任何时候这都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奶宝育儿堂,为0-13岁孩子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关注我,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完美型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