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科普剧现状及思考

 cansm0504lxy 2020-02-25

      科普剧是一种新颖的科普形式。它以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社会话题为题材,辅以相关的科学实验,配以相应的剧情,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宣传先进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科普剧将科学与艺术自然地融为一体,拉近了科学与观众的距离,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和奇幻的实验效果给观众留下难忘的记忆。

科普剧源于科学中心常设展览的科学表演,在国外发展较早。2000年中国科技馆引进英国“活灵活现的科学”流动展览,其间英国科学家史蒂夫为观众表演了三场“科普剧”,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热烈欢迎。“科普剧”由此在我国科普场馆初露端倪。2001年英国“活灵活现的科学2001”流动展览再次来到中国科技馆,其间科普剧分别赴朝阳、石景山等四个区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巡回演出,“科普剧”这种全新的科普教育形式开始受到科普场馆的关注。此后“索尼探梦”、安徽省科技馆等国内科普场馆陆续开始探索这种科普形式,北京龙门少儿教育研究所也于2004年开始探索运用市场运作模式推广科普剧。科普剧在戏剧界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过去的戏剧里没有“科普剧”这个剧种。

科普剧的特点是:

它以科学知识为背景,将科学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给观众多方面的感受与体验,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题材广泛,既可以选择浅显的科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与科学相关的“热门话题”,可以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观众设计不同的内容。

别出心裁的剧情设计,有利于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易于激发观众的兴趣;

服装、道具相对简单,便于携带,适合流动性较强的巡回演出,与“科普大篷车”相得益彰。

近几年,我国科普剧发展趋势总体较好,剧目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许多剧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呼唤人们关注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节约能源。科普剧已经跨出科普场馆,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越来越多的百姓感受到它的魅力。

不少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出许多很好的剧目。如《生命时空》(郑州科技馆)用科普剧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心灵小屋》(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对以科普剧形式反映心理学内容进行了尝试。《森林里的故事》(江苏科技馆)采用手偶剧形式,新颖活泼。《大自然的奥秘》(天津科技馆)则采用了手偶与真人相结合的形式,深受欢迎。北京海洋馆的木偶剧则走进了几十所幼儿园,为孩子们带去欢乐,也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注入了海洋和环保的朦胧意识。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科普单位已经引进“科普剧”作为重要科普手段之一。近两年,安徽、山东等省以及东莞等城市还会同科委、教委、共青团等系统组织了本地区的科普剧竞赛活动,进行了由科普场馆牵头,整合当地科技和教育资源,发展科普剧,提高地区群众科学素养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推广科普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8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在东莞举办的全国科普剧大赛是对目前我国科普剧发展情况的一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30个单位参加这次大赛,其中包括大中小学和社区,收到自主创作剧本33个;现场表演的有26个单位28个剧目,参赛人数230多人。到场观众3000多人次。这次大赛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科普剧交流与推广的尝试。

一些较大的科普场馆,已经在探索用科普剧的形式把某些不易做成实物展品的科学内容加以介绍。如上海科技馆的“相对论剧场”、广东科学中心的“基因剧场”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真人和虚拟人同台表演,把相对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地介绍给观众。在这里,科普剧成为常设展览的一部分,或者把它看成一个展项。但是,这种内容固定、演出地点固定、道具相对复杂、运行成本相对较高的科普剧只能在资金相对宽裕、规模较大的场馆实现。

科普剧在科普工作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可以配合常设展览,将一些难以用常规展品表达的内容通过戏剧形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便于公众理解,祢补常规展品的缺憾;可以作为儿童科技乐园的补充手段,活跃气氛,通俗易懂地把一些生活常识传播给少年儿童;还可以与大篷车一起流动、巡演或在特殊节日、科普日作为一种宣传形式。

科普剧是多种教育形式的一种,在其他科普活动中也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它对课内所学科学原理、科学实验加深理解;也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还可以配合国家有关政策,宣传一种理念,解读一种法规。其他科普场所如:社区、企业、部队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但是,科普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优秀剧本太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剧本更少。目前剧本的作者基本上是这样几种人:学校科学课教师、科普工作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这些同志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凭借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勇气,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的耕耘。他们的进取精神令人感动。但是,“隔行如隔山”。剧本往往科学性有余,而艺术性欠缺。有的基本上是穿上演出服装,在舞台上做演示实验。如何尽快熟悉剧本的基本要素,掌握必要的创作常识,成为当务之急。

二是剧本内容的选择。

由于创作目的不同,内容会有很大区别。在学校里,用科普剧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加深理解,生动活泼,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因此,剧本内容围绕教学大纲,突出重点知识,成为必然的选择。如:水的汽态、液态、固态变化。而且小学、中学、大学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会有很大差别。对于认知阶段的孩子(如儿童科技乐园),选取一些生活常识为内容是必要的。

科普场馆仅仅局限在这样一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科普场馆不是学校,而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的机构。这就要求剧本内容适应科普场馆观众,特别是成人观众的特点和需求。

目前科普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以传播知识、激发兴趣为主,对成人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小常识或小窍门为主,对少年儿童以揭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主;另一类针对大、中学生和成人,以配合当前热点话题为主,如节能、环保等,这类科普剧重点是宣传相关的理念、观念,可以穿插相应的实验,但故事情节更为重要。

科普剧既然是“剧”,就必须有“剧情”,要以情感人,避免单纯追求在一个20分钟左右的剧中堆积过多的实验。每个剧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使以传播知识为主,剧中的实验也应该围绕一个主题,不能把毫不相关的几个实验简单地“表演”一下。科普场馆应尽量避免重复学校已经做过的实验。科普剧的内容应注意紧扣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多侧面、多视角,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

三是努力加强艺术性。戏剧是一种以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表演为主的舞台艺术,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学校的实验课或科普场馆的科学表演有着本质区别。借鉴这种艺术形式,首先要熟悉它的特点和要求。

    为了将科普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逐步提高科普剧的整体水平,今后需要把以下做几件事做好。

一.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建立一种政府资助为主、民间(含企业或相关单位)捐助为辅的奖励机制,形成品牌,推动科普剧剧本创作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

二.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国内外的交流,巡回演出,地区汇演等多种形式,形成经验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局面。

三.构建培训指导体系。由于科普剧在我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创作和演出人员多为科普工作着,缺乏文艺基础,因此邀请文艺界有关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势在必行。科普剧本身已经把科学和艺术融为一体,这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现在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应该看到,文艺工作者的介入不仅是培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今后的科普工作,需要科普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应该把文艺工作者也作为科普对象。二是文艺工作者也有科普任务。过去总是把科学和艺术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各自独立发展。这种分工也许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但是,现代社会已经在呼唤他们回归自然。

四.继续探索借鉴其他文艺形式开展科普工作的尝试,如:魔术、小品、相声、快板等。

五.重视科普剧在科普场馆以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如:学校、社区、部队、企业等。应该把这些系统的科普剧纳入全国科普剧交流研讨活动中去。

六.加强对科普剧的理论研究。

由于科普剧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关的概念在认识上还不尽统一。例如:科普剧与科普展厅的科学表演,是不是属于同一范畴;科普剧是否必须穿插有实验,这些实验是否必须“原理简单、现象明显;科普剧在演出过程中是否必须有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互动方式是否仅仅表现在台上与台下的呼应?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从理论上加以解决。

科普剧开创了运用文艺形式开展科普工作的尝试。这种尝试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相信在各有关单位支持下,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将会出现一个科普剧创作、表演的新局面。

【作者】中国科技馆刘锡印(2008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