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V-R间隙简介

 徐洁c272bofle2 2020-02-25

一.V-R间隙解剖基础

血管周围间隙 (perivascular space,PVS),又称V-RS(Virchow-Robin space)。最初由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 (1821-1902年) 与法国解剖学家Charles Philippe Robin(1821-1885年)对其进行描述。也有称之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

V-RS将血管与周围的脑组织分离开来,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

1.V-RS的定义

过去一直认为,V-RS是蛛网膜下腔伴随穿通血管进入脑实质的延伸,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但是,电镜与示踪剂的研究证明,大脑半球的VRS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

目前认为,VRS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V-R间隙包绕在经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的小血管(动脉、小动脉、静脉、小静脉)壁周围,并不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

上图示:有V-RS环绕的皮层动脉穿过蛛网膜下腔和软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右侧局部放大图显示动脉、V-RS和脑实质之间的解剖关系。

上图示:前穿质冠状面示两个动脉(直箭)和环绕的VR间隙(

2.V-RS的界限及内含成分

V-RS的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与脑表面的软脑膜和前穿支质相连续;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后,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

V-RS直径约1-2mm,其内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V-RS内液体主要含有淀粉样蛋白P组分、内氨酰胺基肽酶S和N、载脂蛋白E、蛋白多糖、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乳转铁蛋白等。

3.V-RS的生理功能

V-RS的生理意义是,作为脑组织间液排出的一个主要通路。V-RS作为一个隔室,与头颈部淋巴通路相连接,构成了组织间液经脑脊液排入淋巴系统的通道。但是,V-RS也提供了外来抗原进入脑、细胞间液和脑脊液的机会或可能。

4.V-RS的大小
直径<2mm的V-RS可见于任何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V-RS增多,直径增大(>2mm),可称为大V-RS
根据大小可将血管周围间隙分为3级,即,Ⅰ级:直径在2mm以下;Ⅱ级:直径在2-3mm之间;Ⅲ级:直径超过3mm。

二.V-RS扩大

V-RS直径>2mm被认为是VRS扩大,还可有巨大V-RS海绵状V-RS等。

V-RS扩大最初是由Durant-Fardel在1843年提出,一般都是囊性的扩张,中心包含一个固有的血管。扩大的VRS的特征是边界光滑清楚,呈圆形或线形(由于部位和切面不同),与穿通动脉的行径相一致。在MRI的T1WI、T2WI和FLAI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是相同的。无对比剂增强效应,无占位效应。   

1.V-RS扩大的机制

其机制尚不明。扩大的V-RS主要与年龄、高血压、痴呆、伴随的白质病变等有关。

已经提出的假设:动脉的局部脉管炎样坏死、不明原因导致的动脉壁通透性增高、脑脊液引流障碍引起的液体积聚、脑萎缩导致的细胞外水分的积蓄等等。

2.V-RS信号特征

肉眼观察V-RS在MRI的各种成像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在T2WI测量这些信号值却比脑脊液信号低,这也说明V-RS内包含的是组织间液 ;DWI上弥散不受限;增强后V-RS无强化;小至中等大小的V-RS的邻近脑实质一般无信号异常。

3.V-RS的部位及分型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三型:

a.type I型:
沿着豆纹动脉分布 ,分布在基底节区周围(壳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联合两侧);

上图示:(a)PDWI示双侧前穿质高信号区域(箭);(b)相同层面FLAIR示相同区域CSF样成分(箭);周围脑实质信号强度正常(c)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d)显示该区域无弥散扩散受限(箭)。

上图示与脑脊液类似的信号影
b.typeII型:

沿着髓质支分布,分布于皮层下白质 (中央半卵圆区、胼胝体和侧脑室附近);

上图示:(左图)横断位T2WI显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斑点状高信号灶;(右图)同一层面FLAIR显示为斑点状低信号,周围脑实质信号正常。左侧半球两个病灶(箭)显示为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此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上图示:侧脑室旁的点状影,左侧为主,FLAIR上为低信号
c.typeIII型:

见于脑干,出现于中脑、桥脑中脑连接处等。

上+下图示:(左图)轴位PDWI示脑干高信号点(箭);(右图)相同层面轴位FLAIR 示点状信号与CSF类似,周围没有异常信号(箭)。这些表现确定点状信号示VR间隙。

其他较少见部位:丘脑、小脑、岛叶、最外囊及海马。

另外,根据扫描的层面不同V-RS可呈椭圆形圆形线状管状,通常双侧对称、边界清楚,直径多在5mm以

4.V-RS的不典型表现:

再介绍几个不典型的V-RS: 

上图示:VRS明显增大,表现出占位效应,类似囊样占位。巨大的VRS常见于中脑-丘脑区域,可以压迫第三脑室引起脑积水。临床上并不多见。
下面两幅图临床上常可遇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