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苏东坡一生经历丰富而坎坷,政治上几渡沉浮但始终乐观豁达,幽默风趣,有一颗刚直不阿,真诚无邪的赤子之心。 苏东坡才华横溢是公认的,他的诗词历经岁月沦桑,朝代变更仍被喜闻乐见。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曾对他的评价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现在走到国内名山大川,各景点苏东坡的诗是被引用最多的。他的诗让美景名扬四方,心生向往。例如,杭州被誉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把西湖比作战国时代的美人西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至今留存的诗歌二干七百多首,散文四干二百余篇,词作三百五十首。数量高产,经典流传。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不仅是基于他诗词和散文的魅力,也基于他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缺乏悲悯之心的作家无论文笔多么灿烂,都不能真正赢得世人的敬仰乃至流传百世。 苏东坡广交朋友,朋友中有皇帝,官员,诗人,隐士,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爱诗的和尚,不知名的道士等等。这些朋友让他接触人生百态。 他是诗人,书法家更是一心为民众的好官。在朝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仍为穷人发声。他警告皇帝,君主不是由“神权”而得,而是靠人民的支持,在封建王权社会就发出这样的呼唤。 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居民,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他疾恶如仇,直言善良。所以他一直处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他奉命调回潮洲,在他到任的谢恩奏章中,有些话让朝中政客受不了。诗词是他的武器,一直作诗赋词描写百姓的困苦,抨击税收和征兵制,被奸臣所妒,被官吏依诏命回京,根据地府志记载,当地人民得知此信都“泪如雨下”。传说苏东坡回京路上曾不知道罪名多重,又怕连累朋友想自杀一了百了。但转念一想会给弟弟子由惹来大祸打消自杀念头。押回京后在牢中被关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当天晚上又写诗,自诩无可救药。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苏东坡死里逃生,灵魂震撼。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生谛。深思自已的个性,研究如何得到心灵的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和归隐。元丰四年,苏东坡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夫,他开始在东坡耕田,自号“东坡居士” 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在天才的世界里,困顿流浪的生活也能捕捉到诗意。他的经典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此时写成的。他那时的生活写照可以用一首诗来表达。 南歌子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苏东坡想逃避政治,政治却在追逐他。元祐四年(1098年)七月,苏东坡抵达杭州,担任浙西路钤辖兼杭州太守,短短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心赈灾。为官一方,为民造福。当年的杭州人囗五十万,连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此地位于钱塘江口,海陆游客荟集,很容易传染瘟疫,他在成中心众它桥建了一座公立医院,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修了苏堤,增加西湖实用价值,还美化了西湖。为后人留下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的美景。 苏东坡还是个书法家,他的真迹《西楼苏帖》,在他死后被人刻在石头上,制成拓本,留传至今。 苏东坡还是位好厨师,喜欢自煮饭菜,东坡羹,东坡肉被后人喜闻乐道。还是个美酒鉴赏家和实验家,自己造酒。现代人戏称,如果当时有朋友圈,这位大文豪朋友圈的一定活色生香,热闹非凡。 非凡的才情,悲悯的心性,豁达的性格,乐观的态度,卓越而又亲民的苏东坡一直活在人民的传说和回忆里。您喜欢读苏轼的诗词吗?让我们静下心来,读一读他的作品,品味他的百味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