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鸡泽毛氏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毛天哲 2020-12-07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在鸡泽毛氏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毛天哲


鸡泽毛氏文化研讨会上发言 

位宗亲,各位领导,我是来自浙江金华的。我在网上的名字叫毛天哲。我一直是在做两周毛氏文化的历史研究。这次(临时)安排我跟大家作一个交流。事先我也没充分的准备,(给我准备的这份)会议材料上登载的这篇文章是我早年发表的。我看了下,不是很满意(因为太学术化,不适合会议交流),所以就脱稿和大家交流下我对两周以来毛氏源流的一些认识。

刚才我们大家也看了钱文忠教授关于毛氏渊源的电视专题片。我认为,钱文忠教授对我们毛氏的说法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的。因为他说的都是西汉以来,学者对我们毛氏在东周以后祖居地、迁徙情况的一般看法。当然他说鸡泽是毛氏族最初的祖居地,这个是他本人的说法,古人可从没这么说过。可以(这么)说,鸡泽是春秋战国以后毛氏的祖居地,这样的说法才是没错的。

我们也看到各地的毛氏族谱中,除了提到了一世祖毛叔鄭外,以下的先世祖资料基本缺失,没有详细的记载。就是在北宋年间毛渐在编撰《清漾毛氏族谱》时,他对东晋毛宝流传下来的江北毛氏五十二世系脉衍图亦是抱有一定的疑虑的,但他还是将这个五十二世系图保留了下来。(但这个世系图与图经不是很符合,从毛叔郑到毛宝大致相距1400年,只流传了五十二世,按说是有缺失了十几代先祖名讳,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哲注:此段没说,遗漏了。

为什么我会说钱文忠教授的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呢,因为他的这个说法违背了历史常识。(钱教授在视频里说毛叔郑是周武王的舅舅,这简直太荒谬了。周武王母弟,古语是指周武王的同母所生弟弟,而不是说毛叔郑是周武王母亲的弟弟。哲注:此段会上没来得及谈,是因为当时未能确认他是这么讲的。回去再重新仔细看了钱教授讲百家姓视频,才确定钱教授此处确实又犯了历史常识错误)因为我们毛氏自始至终都是尊崇毛叔郑为先世祖、元祖。毛叔郑历来都是说是文王庶子、或者说是文王嫡子。西周建国,周武王灭商在公元前1050年,甲子灭商。在灭商的过程中,周人的势力范围不超过(陕西)关中地区。毛叔鄭的封邑不可能到河北、河南这一带。

因为考证的文章比较繁琐,时间关系,我就简单点、通俗点这么说一下。我问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姓毛的这个“毛”字的本义是什么?有谁知道吗?(停顿,无人回答)这个字是这样的,《说文解字》里就有解释的:眉间豪发秀出称毛。古代的人啊,很推崇长寿的人。(长寿的人)他眉间秀出的那几根豪发称“毛”。它的本义是俊秀。我们呢,(笑)有些时候开句玩笑,我们姓毛的取名字不大好取,容易被谐音,但其实毛字本质是非常好的字眼,本义就是俊秀的意思。

诗经里有句话叫“誉氂斯士”,又有“小子有造”(其实都出自诗.大雅.思齐篇。都是称赞文王妃子太姒的,说太姒所生的儿子,成年了的都有良好的品德,未成年的都有可造之才,都是俊才秀士。)是称赞那人有很好的教养和品德,是俊秀之人。

那么我们要谈到(我们毛氏的始祖)毛叔郑,那就要知道他的母亲是谁?自东汉以来,对我们毛氏的研究呢也有很多的说法,杜预在《左传》里面注释称毛叔郑是文王庶子。其实我们的(始祖)毛叔郑是文王嫡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一二百年)以来,随着两周时期青铜器和战国楚简帛书的不断被发现,我们毛氏(先祖)的世系脉络渐渐地清晰起来。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毛公鼎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吧?497个字最长铭文的青铜器,(解放初期)被老蒋运到台湾去了。那么,这个毛公鼎对我们毛氏族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对研究西周历史也相当重要。但对于我们毛氏族来讲,班簋更加的重要。因为它里面有句(铭文),就是毛班称他的祖父是“文王王姒圣孙”。这句话就证明了我们毛氏就是文王太姒的(嫡系)后裔。毛班是周穆王时期的三公之一,当年他在康王时期,他就铸造了这个班簋,他在(铭文)里面中记载了毛叔鄭的儿子毛懿公东征平叛东夷的一段(辉煌)历史,铭文里都有的。

所以我认为,自从班簋出土以后,我们毛氏(先祖)世系就渐渐清晰了。因为班公是第四世,班公之上有个毛伯爽,是他的父亲。毛伯爽的父亲叫毛懿公。毛懿公是在《竹书纪年》中就有记载的(康王十二年秋,毛懿公薨)。《竹书纪年》是西晋年间汲郡的一个古墓里出土的,史称“汲冢书”。保留了战国时期记载西周以来历史的一段最原始的记录。那么我们在这里谈到两周以来(毛氏)世系来讲,从班簋这里就能清楚地回溯到毛叔郑这里,就已经有了四世先祖,是很清晰的。

为什么(古今学者对我们毛氏历史)会造成这么多错误的认识呢。因为《史记》上面,它把冉季载和毛叔鄭混淆了。对冉季载的后裔,史马迁说“后世无所见”,他就略过不写了。其实这个冉季载,据我的研究,就是我们先祖毛叔鄭。当时呢,他是随母亲居住在现在的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凌区是古时周人先祖后稷的始封地,叫有邰国,这个位置叫邰城。也就是后世我们所说的西周宗周所在地。

95年的时候,这个地方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陶印文,陶制器物里面的印文。(印文)叫氂亭、氂丘。西周历史上,周公、召公的出生地也是在邰城,召公的居地是在邰城南边的邵亭(这个地方)。所以我认为呢,我们的始祖毛叔鄭的少年居住地就在现在的陕西省杨凌区法喜村以南的二阶台地这一带。这是我研究所得的一些成果,分享给大家。有不妥之处,或者有异议的地方,你们到时候可以和我讨论。

之所以古今学者对毛氏历史造成诸多误解,是因为典籍记载有误导。打几个简单的例子,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其实真正的嫡子只有五个。但《史记》里面说周文王有十个嫡子,其实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周文王娶王姒的时候是三十九岁,三十九岁前早已有娶妻生子。

《大戴礼记》里面说,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发。这段话里面是有错误的,它掉了个“王年”,造成了后世的学者在(文王、武王年龄)这个问题上更是搞不清楚。《大戴礼记》还有个说法,就是文王九十七岁而亡,武王九十三岁而亡。那么跟历史的记载就不符合了。现在的历史考证结果有个统一的认识,就是周武王是在世是五十四岁,那么他是在三十九岁时灭商。

那个时候,(毛叔郑的母亲)太姒被立为王后。太姒,即周室三母之一。周室三母就是太姜、太妊、太姒。太妊就是周文王的母亲,王季的妻子。为什么会立太姒为后呢?因为她是来自大邑商,就是商朝下属的一个邦国,叫有莘国。《周易》里面也有“帝乙嫁妹”那个卦,它就是指文王娶太姒为妻这件大事。

像周文王的祖父,就是周太王,在他那个时候,就有了灭商的企图。他的老婆是太姜,是姜姓。那么,他给他的儿子王季,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娶的是太妊。太妊也是来自大邑商下属的一个邦国,简单通俗点讲,这是政治联姻。

季历之上还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泰伯,泰伯没有儿子。一个是虞仲。因为太妊来自大邑商,是季历的妻子,又生下了圣子、圣孙,就是周文王嘛。所以周太王有想把王位传给周文王的意思,史书上说泰伯、虞仲逃到了荆楚的吴地深山里,避位不就。其实这里面牵涉到的一个最终原因还是夫以妻贵,子因母贵的古代立后立嫡制度问题。

回到周文王这里来说,他三十九岁娶太姒,他前面娶妻所生子管叔、蔡叔、成叔、霍叔、曹叔,这个五叔是庶子,所以在《左传》里面称“五叔无官”,而周公举荐冉季载任司空,康叔封任司寇。五叔无官,不是因为年纪大小的缘故,是因为这五叔是文王庶子,所以被封到了外面去。

所以造成了我们现在有个(认识)误区就是,我们毛氏为什么会找不到国所在地呢?毛氏族的古国在哪里呢?其实毛氏没国,毛氏没有国,毛氏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毛氏的采邑就在西周的关中地区。西周时期就在关中地区,到了平王东迁以后,它(毛氏采邑)是迁徙到了济源。

为什么说是在济源呢?诗经里面有首诗叫《十月之交》,它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这个向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市下面的积城镇所在地。这个地方呢,就是当年皇父造邑的地方。诗经里没明说皇父是哪个姓氏,但据我的考证,他就是我们毛氏,是毛公歆的后人,也就是他的嫡系子嗣。

(皇父)他在周幽王五年的时候,因为周幽王废后立幼,就是立了爱妾褒姒的儿子伯服作了太子,而原先的太子(宜臼)被废了。所以(太子的舅舅)申伯就联络了犬戎来兴师问罪,造成了周幽王十一年西周灭亡。周幽王五年左右,皇父因幽王不听劝谏,就委政自逸了,在济源这个地方建造了城邑。通俗点讲就是(皇父)他索性撂挑子不干了,他带了子孙和族人一直在济源这个位置作着迁徙工作。

在西周灭亡之战中,周公家族、毕公家族、郑桓公家族等是基本上是丧失一半左右。毕公家族几乎是全族被灭,留下了个叫毕万的小宗后生,逃到了晋国,后来立了战功,被晋侯封到了魏地,后来建立了国家,就是后来的三家分晋的魏国国君魏斯的祖先。而我们毛氏,因为毛公皇父当时在济源这一带,没有及时出手援救,所以造成了周王室对我们毛氏有怨言。

你可以看到历史上,我们毛氏在西周时期,我们毛氏的先祖当过司徒、司空、太师、冢宰,都是我们毛氏在这里当的。毛公鼎里面的铭文写的很明白,就是毛公可以作王喉舌,任何官员发布命令,要经过毛公的审阅首可才可以发布,毛公他同意了才可以发。所以说我们毛氏在西周时期相当的辉煌,那么为什么在东周时期一下子会一蹶不振了呢?正因为周幽王灭国的时候,我们毛氏,毛公家族没有出手襄助,所以造成了周王室对我们毛氏有怨言。

但我们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我们毛氏又是有功劳的,因为(早先)我们毛氏族大量的财富迁徙到了济源这个地方,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提供了大量的财物帮助。所以周平王与我们毛氏族订立了一个盟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骍氂之盟,约定我们毛氏世世代代在周王室任职。

这个在《左传》里面有记载,你们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为什么我们毛伯卫在东周定王时被王子捷所杀,他就是为了争夺那个执政的权位,西周的卿士分为好几种,有执政、小宰、宰夫等。

还有之后的伯舆争政,据我的考证,伯舆也是我们毛氏的,应该是毛伯卫的孙子,他也是和王叔陈生争政,跟周公楚争政。周公楚争不过,气得他撂挑子不干,跑到了晋国去了。当时的周王派人追去想把周公楚追回来,但周公楚不干,还是跑到了晋国去了,所以周公楚的后裔大致是在晋国生活发展的。

毛们毛氏呢,最终导致我们所谓的“毛国”灭亡的毛伯得,大家也都清楚。毛得杀毛过,这个历史事件在典籍中有记载的,当时苌弘说过一段话,就很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毛氏东迁后的(采邑)所在地在哪里。他说:“毛得必亡,是昆吾稔恶之日也,侈故之以。而毛得以济,侈于王都,不亡何待!”这段话千百年来,不是我们毛氏的,对我们毛氏文化不是太了解的人,对这句话就不能够理解,他就很含糊地解释了过去,或者很含糊地用白话的说法解释过去了。

其实这句话,让我来翻译,就是“毛得在济源这个地方,城邑的建造和生活的奢华程度胜过了王都洛阳。”所以苌弘说他不亡是没有道理的,意思是必会灭亡这句话反过来可以证明我们毛氏,自随平王东迁到毛伯得随王子朝奔楚失去爵位这段时间里,毛氏族的东周采邑地就在济源,所以我提出了个毛氏族东周采邑济源说

我没有说东周毛氏“古国”在济源,我们毛氏是没有国的。为什么会造成毛氏有国的概念呢?因为东汉以来的学者,他把王畿之内的采邑都称为了国,后人呢渐渐将这个概念继承了下来。其实据我的考证,我认为,我们毛氏是没国的。但我们毛氏没国比有国还更辉煌。

为什么这么说?你们可以去发现,金文里面,“毛”字是西周以来周文王自创的(文字)。商代的文字里面是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个“毛”字。你们可以去发现,啊!那么“邦”字,就是安邦定国的“邦”字,和我们的毛字加“城邑”的反耳旁,是太相像了。金文的写法,我们的"毛"字和那个“丰"字也是非常相像的,邦字的结构左边是丰,右边是反“耳”旁,是吧?所以把城邑(偏旁)去掉了。

按照我们研究姓氏的人就知道,一般的姓氏都是以分封地为依据命名的,比如我们"毛",按理应该“毛”字加上“邑”字组成,但这个字跟“邦”字太容易混淆了,所以就留了个“毛”字(作为我们毛族的氏称)。

这个毛字是西周特有的,商代的时候都还没有。所以我从文字上面来讲,说句夸张点的话,其实周邦就是毛邦,所谓“毛国”就是周邦。因为毛叔鄭是周文王的嫡子,又是幼子。我们现在还存留有西周分封制的痕迹,就是大家都知道,大户人家分家,或者老百姓分家,父母亲一般情况下,都是随幼子居住的。大的儿子或者是次子等都分家出去自立门户去了。

西周时候的分封呢,说的简单点,也是一样的情形。为什么(管蔡成霍等五叔)都会分封到河南这边啊,因为他们是文王庶子,不是太姒的嫡子,所以分封出去,让他们去作屏障,作周王室的屏障。那么康叔封也是文王嫡子,为什么他也会分封到东都洛阳周边呢。周文王有五个嫡子,伯邑考,伯邑考早亡了。次子有武王发,就是周武王,周公旦,还有一个康叔封,后面就是毛叔鄭,史记上记载是称冉季载。关于冉季载就是毛叔郑的考证,我有很多篇文章都涉及到,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去查,搜一下毛天哲的名字就可以找到,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那么这些庶子分封出去是做周王屏障的,康叔封是因为周武王去世后,管叔、蔡叔流言,勾结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叛。周公花费了两年时间才得以平叛。平叛了以后,(周公)他考虑到东都成周的重要性,他就把他的大弟弟,就是他那嫡亲的弟弟康叔封封到了卫国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河南卫辉县,也就是原先商王朝的王都所在地,即朝歌这个位置。

我们的始祖毛叔郑是被分封到了宝鸡陈仓这一带,他的儿子毛懿公又被分封到了盩厔,后来到了毛班公这代,又迁封到了现在的陕西省京当乡这一带。所以说,我们毛氏是没国的(一直被分封在王畿之内)。你们不要纠结于古代的毛国在哪里,毛氏没国的,毛氏只有采邑。我们的毛氏先祖一直以来都是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就是王室官职(他们所食的都是王室俸禄)。

现在我们谈谈毛伯得,就是奉周典籍奔楚的先祖。(奉周典籍奔楚)这件事是我们毛氏对中国文化最大的一个贡献。因为以前来讲,周王室的图书,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就是诸侯国的大夫也没有权力查阅周王室所藏的典籍。

公元前526年,我们(先祖)毛伯得佐助王子朝争位,因为晋国的帮助,而王子朝失败了。失败了以后,他们将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青铜器,还有一些工匠,百工等全部带上奔往楚地,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以西这一带,在这里希望依靠楚国或其他诸侯的帮助,准备复国。在公元前505年,单靖公派人到了楚地将王子朝杀了,我们的毛伯得就没有了依靠,复国也无望了。

当然一起跟随王子朝去楚国的不光我们毛氏族,还有召氏之族,南宫嚣家族、尹氏之族,他们的后人有的就在楚地抄书卖书,这样周王室图书渐渐就流传到了外面。比如《山海经》《左传》《诗经》等大致就是那个时候整理流传的。

孔子也生活在那个年代。所谓孔子订六经,不过是孔子得到了部分流散出来的周王室典籍作了校正和整理,应该说大部分王室图书可能被我们的先祖们秘藏了,所以到自秦汉以来直到现在我们都搞不清三代历史年表,因为资料太缺乏了。

有人还说,诗经是经先儒们默记,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你们相信吗?我是不相信的。我认为,诗经是我们毛氏族的家学,是有底本在手的。据我的考证,诗经中的若干篇章还是我们先祖的作品,虽然它并没有署名。你们可以去翻看诗经,去体会。我们毛氏族对中华文明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先周王室图书散落到民间,直接催生了诸子百家的诞生,这个在全世界都是仅有的。

所以说,我们毛氏的姓氏来源和先祖历史绝不是钱文忠教授所讲的那么简单肤浅。鉴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宗亲、专家给予批评指正。(站立,鞠躬)谢谢大家!(毛天哲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夜整理)

碑文-代拟鸡泽祭祖文

与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湖北毛氏负责人毛仲全合影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