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历来现实 2020-02-25

 眼下已经快到三月,但街头还是行人寥寥。毕竟在传染病面前,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隔离工作,大多地区的人们都普遍选择在家待着,更不用说情况严峻的地方还在执行封城。事实上,当下处于封城状况的武汉依然是防疫的焦点。

而当前其他国家在疫情前面临挑战的情况也渐渐显现,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形势都开始变得严峻,我们看到了别人应对这样的突发情况的“他山之石”,其实对我们也有着种种值得思考之处。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不仅是这样横向的比较,从历史上来看,我们依然可以在古代发生过的"战疫"事件里,找到值得借鉴的例子。

  正如在北宋时期的一场“吴越大饥疫”里,我国首创了"封城"的抗疫手段。“封城之举”究竟最开始是谁做出来的呢?这要归功于一千年前北宋的一位名臣,赵汴。

  先说说赵汴其人。

在《宋史·列传第七十五》中,三位名臣里包拯居首,吴奎次之,赵汴第三;包拯被称为包龙图,其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赵忭则可以被称为赵龙图,最高官职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历代的丞相。《宋史》记载,赵忭的外貌看起来忠厚清瘦,为人喜怒不形于色,家里不置产业也不买奴婢,还帮兄弟的女儿乃至孤女们置办嫁妆,又施舍穷人,行善事不可胜数。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但赵汴不仅是个善人,而且做事颇有手段。他仕途后期时,最后一任官是越州知州,上任时就正值吴越爆发大饥疫。饥荒和疫情在古代往往相连带,荒年缺少粮食,人们生活水平下降,加上交不起地租的农民流离失所,卫生状况和人口流动度都增大,再逢上容易爆发疫情的时节,就很容易屋漏偏逢连夜雨,饥荒之中疾病传播,饥荒过去疾病爆发。

  赵汴治理吴越大饥疫的事情在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有记载。他刚上任时碰上的是饥疫的第一阶段,饥荒。宋神宗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之地发生了大旱灾,赵汴九月上任,一到就先展开全面调研:

  "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首先弄清楚哪些地方受灾了,多少人还能够自理,而官员情况如何,官府粮食库存有多少,能够从富裕人家募捐到多少粮食,不纳税的人食用所剩余的粮食,登记在案的还有多少实存。

除此以外,赵汴还要清理不能准确回报属地情况的官员,这些人轻则免职,重则回报朝廷听候发落。把情况都摸清楚以后,赵汴把能够搜集起来的资源汇集到一起,派发定额救济粮,儿童发成人的一半;而且为了聚众防止踩踏哄抢,赵汴安排男女在不同日领救济,每人一次领两天的份。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又为了减少人员流动,赵汴从城里到郊野一共设了五十七个点来方便分配,而且告诉灾民如果谁乱跑离家了,那就什么都领不到,有意识地抑制城内外人口流通,以免引起人员接触混乱和加强疾病传播。这些事做起来还是比较麻烦,需要人手,当地的官员不够用了,就把编制外的当地小吏也调来做事,完善官府办事效率,所以基本解决了饥荒中不能自理的灾民的问题。针对还能自理自食的人,赵汴告诉富人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而且又从官粮中调粮食来平衡粮价供应百姓。他也给买卖粮食设了点,保证市场稳定。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赵汴的经济智慧不止于此,在农业萧条的时候,他让因旱灾无法种地的人们去建城墙,也就是安排闲置劳动力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解决无业流民问题,给他们发工钱和粮食;并安排收养弃婴。这些政策可见于著名的近代罗斯福改革当中,在赈灾中十分经典而且成效显著。

  饥荒造成的粮食问题还没等结束,第二阶段的灾祸变本加厉,春天来时,疫情迎来大爆发。

赵汴延续和巩固了第一阶段抑制人员流动的封城措施,然后先建收容病人专用的病坊进行隔离,又招募懂医术的僧人去照料病人的医药饮食,还给他们提供精神照料。如果有死者,就在原地埋葬收殓。

  同时,赵汴身为官员,对自己的上下职权也物尽其用。他首先对法律规章进行了灵活处理。按宋朝法律,赈济穷人三月就要停止了,而当年一直持续到五月份。而遇到麻烦的事,赵汴都不辞辛苦亲自上阵,事无巨细样样躬亲,并且在给病者置办药食时不少自掏腰包。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在当时整个吴越地区遭受饥疫,百姓因为饥馑疫情死去一半人的整体情况下,赵汴治下的越州人民:"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赵汴)力也。"越州的损失减小到了最少,人民得以保全,后来当地为赵汴甚至建了生祠,历代供奉。

  总结起来,赵汴的重点一是在政治上清理人事,提高政府效率。他充分地调动了人力资源,而且利用好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有效调配资源;二是在经济上对资源充分调集和正确利用,确保用来稳定市场和赈济灾民的"粟"也就是粮食充足,只有并且对哄抬物价或者趁火打劫行为做了预防;三是注重减少人员流动,其措施包括修建设施、定点供给和设置隔离,而且不是疫情发生后才亡羊补牢,而是在第一阶段就开始实行。所有措施又在客观上真正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各种人祸,控制了灾难演变。

  

首创“封城”第一人,北宋吴越大饥疫中的能官赵汴,比包拯还硬核

这些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措施,在当时却是开创性的,而且是成功的实践。所以曾巩赞誉赵汴的治理可以作为典范示天下、传后代,并特地为此撰文记录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政策不仅沿用到清代,而且直到现在,也在借鉴。

  但种种措施都不离其宗——灾难之下,事在人为。在已经对传染病相对充分了解的现代,民众对于疫情不再是毫无抵抗力的,齐心协力之下,没有无法战胜的天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