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考点针对训练一)

 滕训超 2020-02-25

考点针对训练(一)

一、论点概括

一、(2019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

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四民:士、农、工、商。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 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概括中心论点】

 

 

2.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段落作用】

 

 

3. 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句子理解、谈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二、(2019黑龙江哈尔滨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1)

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容人的雅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所以,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用人之长的慧眼。用对用好人才,才能推动事业发展。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弱国,为何却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是因为自知平庸的鲁庄公,知人善任,能允许平民曹刿一同参战,并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指挥,才使鲁国以弱胜强。珠玉在侧,可能使自己相形见绌,但能不蔽其光华,使其大放异彩,需要我们有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境界。

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力排众议,任命嗜酒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林肯谅人之短的胆识,颇受后人称颂。当然谅人之短是有原则和底线的。

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宽人之过的度量。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只有宽容有过错的人,激励他改过自新,使他放下思想包袱,专心工作,才更有利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惟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不足6万人的队伍,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人一生中难免会犯错,对待犯错误的人我们要公正看待,不应以偏概全,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抚其痛、扬其才。这样那些有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错误所困住。

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容人的胸襟,化怨恨为赏识,成全他人更成全了自己。

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人才不拘,万马齐鸣,就会变得更加美好。(选文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概括中心论点】

 

 

2. 段中加点词语“珠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词语含义】

 

 

3. 依次指出文中画线部分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2)【论证方法辨别】

(1)(    )     (2)(    )

4.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容人?(4)【信息提取与概括】

 

 

三、(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9)

涵养人生的诗意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陈更战胜了孙晓婧,夺得冠军。在节目中,两位选手令人关注,她们都是工科生,一位在北京大学攻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一位在中科院研修空间环境及其效应。一时间,古典诗词之美与读诗之人,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其实,诗歌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只要热爱就能领略诗词之韵。纵观这几季的诗词大会,文科生很多,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选手也亮眼。他们之中就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航天工程师、核电站高级操作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弹工艺员、海洋采油工程师……可以说,理解诗句的精妙、阐释诗歌的内涵,不专属于某一专业,而是基于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一种“基础性知识”。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就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对诗歌的感受,会因理解能力、学识水平而有差异,但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与趣味,却是共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思念,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柳永的缠绵,既是表达风格,更是阅读感受。诗歌启发人的情感、心智,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又岂因文理有别?换个角度看,诗歌展现的永恒魅力,本身即是文学的一种胜利。

人们从诗词中感悟美,诗歌更能滋养人。数学家苏步青从事诗歌创作几十年,曾表示“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孙晓婧在节目中说,她当初选择空间环境专业,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带她看星星看月亮,“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激发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诗歌绝不仅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考核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让生命为之更宽广厚重。

这也启示我们,专业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以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重的是数理化学科实用性强、能培养理性思维;后来也讲“只会数理化,想想都后怕”,就是在说仅有理性思维还不够,从人文社会学科中提升自己更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理兼修者也可以多些艺术品位。多一些“诗和远方”的融通,提升的不只是全方位素养,更能打开一个开阔的、有厚度的丰富人生。

诗心不分文理,诗意自在人心。陈更在夺冠后说:“如果我能在传统文化的路上多做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我觉得都是值得的。”但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能多一点点诗意。

(选自《报日人民》,有删改)

1.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2)【论证方法、概括分论点】

 

 

 

2. 根据上下文,在第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2)【补写语句】

 

 

3. 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议论文语言】

 

 

 

4. 结合选文,说说我们如何做才能涵养人生的诗意?(2)【信息提取与概括】

 

 

答案:

一、(12)1. (3)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 (3)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3)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 (3)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2分;体会,1)

二、(11)1. (3)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2. (2)像曹刿一样有才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

3. (2)(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4. (4)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

三、(9) 1. (2)举例论证。诗歌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只要热爱就能领略诗词之韵。

2. (2)文科生不妨有点理工思维,理科生可以涵养人文素养(从文理兼修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 (3)选文语言具有诗意。引用大量诗歌生动表达了人的审美、意境与趣味,增加了诗意,丰富了文章内容。

4. (2)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加强通识教育,还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打开一个开阔的、有厚度的丰富人生。(言之有理即可)

二、信息提取与概括

一、(2019福建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 文章首段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信息提取与概括】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文意转述】

C. 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文意转述】

D.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论证结构】

2.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6)【分析论证思路】

 

 

 

3. 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信息提取与概括】

 

 

 

 

二、(2019河北定心大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9)

“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

《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坦诚对待自己的所学所知,不在学识不及自己的人面前狂妄自大,也不超出能力范围滥竽充数,与其说是一种谦逊,毋宁说是一种智慧。

现实中,“不懂装懂”大有人在。有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也有人落入官僚主义窠臼,认为学识随官职“水涨船高”,级别上去了自然什么都懂了。伪学不若真知,是真知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其装懂卖弄,不如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那些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一一填补起来。学识“虚胖”、学风“注水”,越早改掉越好。

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有的人怕担责任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有的人心胸狭隘装不懂,把特长当作个人进步的“法宝”,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装”……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忠诚老实的敬畏之心、干事创业的责任之心。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严不实问题更严重、更恶劣,理当严厉查摆纠正。

《道德经》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思是说,大丈夫要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崇尚虚华。只争朝夕学,一丝不苟干,我们的事业必能立于不败之地。

1. 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2)【中心论点的提出】

 

 

 

2. 阅读选文第③④段,说说“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的表现分别是什么。(2)【信息提取与概括】

 

 

 

3. 选文第段引用《道德经》中的话,其作用是什么?(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通读全文,请你谈谈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3)【把握写作意图】

 

 

 

三、(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7)

在人生的弯道实现反超

爱好运动,是我工作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因此,我对于各类体育赛事总是特别关注。

在观看各类跑步比赛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弯道是很多运动员的一个关键点,或者称其为转折点更为确切——不是在弯道上超越别人,就是被别人超越。其中原因固然与不同跑道在弯道上的弧度大小有关,但同时也与个人的心态和技能有关。

在直道上,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进行奔跑,可以说,个人实力决定一切。而在弯道上奔跑,则要在拼尽全力的同时,努力掌握好两个平衡:心理的平衡和身体的平衡。谁掌握得好,掌握得巧,谁就有机会实现反超。

纵观纷繁复杂的人生,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在跑弯道,跑各式各样的弯道。既有情感的弯道,也有生活的弯道,还有事业的弯道。至于其弯曲弧度,更是千差万别。有的仅仅是一个不明显的弯曲,有的则可能是颇显突兀的陡转;有的可能离很远就有很显眼的弯道标志,有的则可能直到转折也没有任何提醒。

在人生的弯道上奔跑,调整好心态往往比学会奔跑的技能更加重要。一个人之所以在人生的弯道上会落伍,抑或停滞不前,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胆怯于弯道。平时跑直道顺风顺水惯了,不敢面对,或不想面对挫折,第一时间就被自己打败了;二是过分轻视弯道。总认为不就是多了几个弯儿吗?不能随机而变,依旧用跑直道的方式去跑弯道,其结果不言而喻——往往会因为自己掌握不好平衡而减速,甚至跌倒。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在直道上竭尽全力,在弯道上用心用力,前方的梦想才可能早日成真。

1. 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段落作用】

 

 

 

2. 选文第段中的“两个平衡”具体指什么?(2)【信息提取与概括】

 

 

 

3. 阅读⑤⑥段,说说人在弯道上落伍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3)【信息提取与概括】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2)1. (3)D 【解析】本文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2. (6)①要知晓文化家底;要挖掘文化遗产;要深入研究文化。(意思答对即可)

3. (3)①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意思答对即可)

二、(9)1.  (2)通过苏轼为王安石补诗一事引发议论;引出对“不懂装懂”观点的阐述。(意思对即可)

2. (2)①“不懂装懂”的表现:一家之言自诩为名家之论;官僚主义严重,认为学识随官职提高而提高;学识“虚胖”;学风“注水”。“懂装不懂”的表现: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装”。(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3. (2)①借《道德经》中的话总结观点;引用名言,权威有力,增强说服力。(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4. (3)作者希望人们要坦诚对待自己的所学所知,不狂妄自大,也不滥竽充数,只争朝夕学,一丝不苟干,让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意思对即可)

三、(7)1.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我”关注体育赛事,引出下文对直道、弯道的论述,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 (2)一是心理的平衡,即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积极应对弯道;二是身体的平衡,就是要有良好的技能,顺利通过弯道。

3. (3)①一是胆怯于弯道;二是过分轻视弯道 勇于直面弯道,随机应变,用心用力

三、论证思路及结构

一、(2019山东淄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2)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乙】

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选自《报日人民》,2019213)

1.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4)【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段:“燃”的内涵

A                段:“燃”对人生的意义

论述论点:              段:C              

B               段: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

段:D              

总结论点:第段:“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2. 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4)【内容概括】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3. 请从邓稼先、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80字。(4)【补写论据】

 

 

 

二、(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7)

信仰之光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提起信仰,人们常会想到宗教信仰。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有删改)

1. 文章列举苏格拉底因不信神被处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析论据的作用】

 

2. 文章就“信仰之光”展开论证,请根据本文的论证思路填写对应的段落。(3)【论证思路及结构】

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信仰”,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然后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对应文章第________段。

3.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谈启示】

【链接材料】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三、(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1)

“求新”与“念旧”

最近看了一出秦腔大剧。当大幕拉开,撞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浓郁的关中平原旧时迎亲画面。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阳刚汉子吹打抬轿,一股乡俗乡风扑面而来,一个悲凉壮美的传奇自此展开。这个距今近百年的故事,在今天观众看来,依旧毫无隔膜,令人感动。原因在于,创作者与时俱进,在艺术呈现上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也借助了一些现代的艺术手段。

不少建筑也是如此。比如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公认新旧结合、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既有“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旧章法,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气息,将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结合。人居环境科学创造者吴良镛曾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造,采取的是清除“死亡细胞”,更生“新细胞”,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完善了现代生活功能。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想来,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新旧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新动能时说,新动能并非百分之百都是崭新的,绝大多数的新产业和新技术都将脱胎于传统产业、起步于传统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基础,则新技术、新产业将无法产生。有的地方结合自身优势与条件,敏锐抓住机会,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迅速闯出一片天地,形成了新优势。但也有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受客观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最尖端的人才和核心技术很难流向这里,却也一味地抛弃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盲目地炒作新概念、仓促上马新产业,结果得不偿失。这就是盲目“求新”,容易捡到芝麻丢了西瓜。

不止于文化、建筑和经济发展,许多领域其实都有一个如何处理新旧关系的问题。“不能老用老办法,或者说,老的东西不能丢,这都不完全对。老办法里面有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是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里面也的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面对新问题新矛盾,老的办法不会用,或者全丢弃了,新的办法又想不出来,就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把握好新与旧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新旧相融,互为辉映,往往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

(选自《报日人民》,有删改)

1. 文章开头写观看“秦腔大剧”,有什么作用?(3)【句段作用】

 

 

 

2. 请简要分析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2)【分析论证思路】

 

 

3. 选文第②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3)【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4. 下列对选文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文意转述】

A. 老办法仍然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

B. 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

C. 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新旧相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D. 有些事情不可盲目“求新”,否则会受到一定的损失。

答案:

一、(12)1. (4)A. 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B. 心灵的温度决定了状态能否“燃”起来。C. 有理想的人能“燃”起来。D. 再苦、再累、再痛的人也能“燃”起来。

2. (4)乙处;作者在前句引用名言,指出人生因为有了理想而火热。这个句子将理想比作“一团火”,生动形象地表述出人生因为理想而有了奋斗的动力。是对前句的有力支撑。

3. (4)示例:闻一多先生因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足不下楼,废寝忘食,完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结出累累硕果。

二、(7)1. (2)他为信仰献出宝贵生命的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的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3)①②③④

3. (2)示例:从材料和文章中可以看出,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三、(11)1. (3)写观看“秦腔大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求新”与“念旧”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通过举例论证了“新旧相融,互为辉映,往往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的观点。

2. (2)先用经济学家的观点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新”源于“旧”;接着举正反两个事例,提出盲目“求新”得不偿失。

3. (3)不能调换。第段论述的是新与旧融合的成功事例,第段讲的是盲目“求新”,容易捡到芝麻丢了西瓜。二者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不可调换。

4. (3)C 【解析】依据第段中“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可知C项中的“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与文章观点不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