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房产的历史

 飘北的风 2020-02-26

总体而言,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台湾房地产市场高速成长期,八十年代为缓慢成长期,而九十年代则明显出现衰退现象,这与其当时的经济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等有密切关系。但即使是在高速成长期,台湾房价也发生过几次大的波动。

本文简单分析1970年以后台湾楼市发展阶段及政府相应采取的措施,也许有一定借鉴意义。

1970年以前,台湾住宅价格极为稳定,但之后住宅价格有较大变动。

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1976年)房价大幅上扬,政府限价建材

台湾房价从1971年开始启动,在1973年上涨率达到顶峰(113.5%),然后年涨幅逐淅回落,1976年房价年涨幅为最低点(5%),正好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房地产周期。

【直接导因】

受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推动,岛内物价飞涨,1973年至1974年2月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51.3%,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民众纷纷投资最具保值功能的房地产,使得短短两年内房价涨幅将近一倍半。

【深层因素】

台湾经过五十年代大举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六十年代采取积极的出口导向策略,由此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同时经济连续十多年高速发展,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购买力大为增强,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向住房、汽车转移。这个时期住宅短缺、住宅供不应求问题相当突出。

【政府调控】

1973年房价如此大幅上升引起政府的干预,政府不愿看到房价高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陆续推出取消建筑融资、建材限价方案等打压措施。

【调控结果】

过热的景气很快地由热转向平稳,房价涨幅由高峰跌入谷底。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房价涨幅为台湾历史之最,但此后房价的回调并没有出现负增长。

第二阶段(1977—1983年)房价再创新高,政府推出累进税。

1977—1983年又形成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1977年房价升幅开始上扬,1978年房价比上年上涨15.4%,1979年涨幅为33.9%,1980年达64.7%。

【直接导因】

这一波房地产景气高峰形成的原因,与第一波相类似。一方面1979年再度发生全球性能源危机,石油价格突然高涨。另一方面,持续几年维持两位数字的经济成长,国民所得增长很快,1977年国民所得税增长16.92%,1978年为19.8%,1979年为21.04%,1980年达24.97%,市场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而供给量在金融市场忽放松银根,又紧缩银根的错综情况下,并未扩大,由此将不动产景气及房价推到历史的新高。

【政府调控】

第二波不动产景气也是在政府一连串政策打压下来结束。政府采取的政策主要是:追查购屋资金来源;对空地限期完工;对两栋以上房屋课征累进税率等,抑制过度投机,增加市场供给。

【调控结果】

在这些政策作用下,台湾房价连续出现三年负增长,1981年下降3.9%,1982年下降4.9%,1983年下降1.6%。

第三阶段(1984—1990年)房价长期飙升,政府收缩金融。

1984—1986年台湾房价保持了三年平稳,但从1987年开始房价又快速上扬。1987年房价涨幅29.1%,1988年为97.2%,1989年为55.6%。

1972年至1992年大台北地区房价增幅趋势

【直接导因】

造成第三次房地产景气高峰的原因与前两波完全不同,这次没有能源危机,也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造成这一轮房价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⑴ 年大幅度的贸易顺差,政府在1986年放宽外汇管制,新台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套汇热钱流入,游资充斥市场。

⑵ 经济快速成长,民众对台湾经济一片看好,投资热情高涨。但在投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业。

⑶ 开放大陆探亲等利好消息不断出现,带动房地产市场快速复苏与繁荣。

本轮房地产波动创下台湾景气时间最长的纪录,前两波景气各约持续18个月,第三波则维持达26个月之久。其特点:强劲的资金动能推动地价与房价的巨幅上扬,在经济学上最属典型的“成本推动型”的不动产价格上扬。

【政府调控】

政府为了抑制房价的飙涨,终于又使出金融紧缩措施,让“发烧”的房地产市场冷却下来。1989年为政府开始整顿经济的一年,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及投资公司均在整顿之列。政府宣布对房地产公司及投资公司放款采紧缩政策,并两度调高重贴现率及存放款利率,将中长期最高放款利率由9.75%提高至13%,购房年利息率在短短三四个月从6%上涨到11%—12%,大幅降低了房地产炒作之风气。

【调控结果】

1990年房价下跌6.2%。

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楼市低迷,政府引入外资、陆资。

1990年以后台湾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衰退迹象,较多年份房价出现负增长。1991—2000年平均年房价上涨率为2.01%,远低于银行按揭贷款利率。

【直接导因】

楼市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⑴ 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就化。

长久以来,台湾的住宅政策一直以“住者有其屋”为主要目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后,住宅自有率达到84%,岛内住宅存量已经超过家庭总户数。住宅调查与住宅信息统计汇报资料显示,1987年台湾地区家庭户数约为464万户,住宅存量约442万户,住宅短缺约22万户。到1998年底台湾地区家庭户数约为635万户,住宅存量则为677万户,住宅供给率达到107%,如果将户籍户数改为较实际的生活户数来看,住宅存量可能是家庭户数的1.12倍。

⑵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随着台湾劳动力成本以及地租、房租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大量资本及实业转移到大陆等地,经济增速从上世纪70年代的二位数,下降到80年代的8%左右,1990年以后则平均增长率不到6%。

⑶ 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两岸关系几次处于紧张状况,严重影响民众投资房地产的积极性。

台湾地区1978-2005年间的房价收入比情况

【政府调控】

鉴于台湾楼市低迷,台湾政府于2001年进行一系列法律修改,允许外资及陆资投资台湾房地产,希望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注入一股动能。

【调控结果】

受政治面、经济面因素制约,目前收效甚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