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如用兵'与'借刀杀人'只有一念之差:中医里你不懂的小秘密

 观澜听潮914 2020-02-26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攻疾如攻敌。'

赢得战争胜利是兵家的目标,治愈患者是医家的目的;

富国强军、战胜敌人是兵家必做之事,维系健康、攻克疾病是医者必行之事;

兵法是指导作战的理论,医理是指导疾病治疗的理论,

兵家强调攻敌先攻心,医者强调治病先治心。

清代乾隆时期的太医徐大椿说:'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并在《用药如用兵论》中,提出治病十法、攻补原则、慎用药,以用兵之道类比用药之法等,首先指出'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

01 时辰药理学

'势'一是指情势,引申开来为趋势;二是冲发或者冲发的力,也就是指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刹那间释放。

一只弹簧,平放在那里没有势,把弹簧拉开,产生了势,物理学上叫弹性势能;

一块磁铁,单独置放看不出势,如果有铁物被吸,便显示出势;

一只弓,放在那里也没有势,将弓拉满就产生了势,此时放一只箭在弦上,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这种巨大的杀伤力就是势。

人体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物钟',也可以说是'人体的昼夜规律',具体指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

在生物钟的协调控制下,人们的基础代谢、体温变化、血糖含量和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和高低值。就药物而言,其药效与生物钟也有着微妙的联系。

在现代医学和生物医学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时辰药理学,既可以使药物产生最大的效力,减少用药量;又可以避免和减少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服药时胃肠道的环境对药物疗效的发挥影响很大,此外,药物的性质、治疗目的以及对机体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因素,都决定了不同药物有各自服用的时间要求。

02 以形任势,因势利导

中医中的'形'指的是药物的功效及归经属性,'势'则是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任势'就指通过选用适合的方剂,正确的剂量,合理的配伍,使每组药物都能充分发挥功效。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十分注意在药物上造势,善于因势利导,在《温病条辩·杂说治病法论》中认为:


治疗上焦要'非轻不举',要选择药量小,药质轻,药性宣,药味薄的药物,更重要的是不能久煎,因为心肺'如羽';

治疗中焦要'以平为期',使脾胃调和,达到平衡,选择药物时要观察升降特性;

治疗下焦就要'重在存阴',选择厚味滋腻的药物。


药物本身就有非常强的'势'的特性:

03 前生—炮制—来世

对待药物的炮制方法尤其体现了'任势',炮制是指把中草药原料制作成药物的过程,主要目的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者副作用。

清代医家张仲岩的《修事指南》中提到炮制的加工方法:'煅者去坚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

例如山楂需要炒焦,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将山楂炒焦不仅减弱酸味,减少对胃的刺激,还能增强消胀止痢的功效;

干姜炒炭或者炮姜,药性苦温而涩,使其辛散温中所用减弱,增加温经止血的作用。

酒炙也属于炮制的一种,其目的是因酒能行药势,可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例如黄连主要能够清胃肠湿火郁结,酒炙后可以清上焦火热

酒也能够行血脉,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药多用酒济,能够协同提高疗效;

酒炙也有矫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药物如乌梢蛇、蕲蛇等多用酒炙。在酒炙中最出名的是丹参,丹参多生用,能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力强,并能通行血脉,善调妇女经脉不匀,因其性偏寒凉,故多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疮痈,产后瘀滞疼痛,经闭腹痛,心腹疼痛及肢体疼痛等。

酒炙后,可以缓和寒凉之性,增强活血祛瘀、调经之功,并能通行血脉,善调妇女经脉不匀。多用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恶露不下,心胸疼痛,积聚等。

04 吃不好=睡不好

古人云:'早上吃姜,胜于参汤',原因是一天之中的阴阳之气,从凌晨开始,阳气逐渐上升,而生姜属温热之药,吃温补的食物能够帮助阳气的上升,而到了午后,阳气收敛,阴气上升,而生姜属于升发之品,如果摄入过多,会扰乱体内的阴阳平衡。

生姜属于药食同源,十分有特色,本身能够兴奋肠道,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黏膜分泌,促进消化,并且能够抗菌,好处多多,但是要根据天人相应的原则,充分任势,发挥生姜的最大功效。

中医里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意思是如果吃的过多,胃部发胀,容易导致失眠等问题,饿了也会影响睡眠。同时,如果用了大量热性药物,补益太甚,出现烦躁,也会影响睡眠。

因此,具有补阳、补气作用,容易引起亢奋的补药不宜在晚上多用。晚上服药的时间也不宜太晚,大多数药在晚餐过后半个小时服用较好,特殊药物应该遵从医生的指导。此外,含有红枣、红糖等成分的中药可能滋腻碍胃,服得太晚可能胃肠不适,同样影响休息。

中药既有四气五味,性质又各不相同,因此更需要注意择时服用。

一般来说,清晨宜服用补肾阳药、行气利湿药、催吐药。

午前宜服发汗解表药与益气升阳药,古代医学家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当发汗。'不但发汗药如此,但凡升提外透的药物,均宜午前服用。

泻下药如麻子仁丸,宜在午后或者入夜服用。

滋阴养血药宜在入夜后服用。古人用六味地黄丸养阴就特别强调入夜进药。

安神药宜在夜卧时服用,如珍珠母丸,提倡夜卧时姜汤送下,以起到镇静安神的功效。

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补养药空腹服用,不仅吸收较快,而且吸收完全。

择时服药不仅可以取得最佳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之外,还能够有道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05 应时三伏贴=最强大补药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代中医养生的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

在临床上,用的最普遍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是三伏贴。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

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升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拔出冬天的病根,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容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敷贴的最佳时间是每一伏的第一天,这样效果会比较好,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如果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治疗手段,冬病之所以夏治,是因为只有在夏天才能去除体内的'病根',例如慢性咳喘病,其病根就是寒和痰,寒痰一日不除,咳喘一日不愈。

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寒冰一片,两寒夹击,毫无解冻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雨天晾衣服,很难晾干。

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与痰湿的病根则容易被驱逐,如果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再来的时候,又会出现内外交困的现象。

不知道通过以上的分析,你是否对中医有所了解?

治病之良药,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

养生之良方,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养,

仅以此提供浅薄意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