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非典”到“新冠状病毒”,城市规划能做什么?

 揽月86488 2020-02-26


2003年的非典,席卷了中国二十多个省市,波及全世界37个国家,那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需要铭记的一次事件。而17年后的今天,依然爆发在春节前后的新冠状病毒把我们这代人对白口罩、防护服的记忆从当年的电视影像中拉扯到了现实里。

从DT财经26号发布的“以疫情数据为参考,这次疫情到了那个阶段?以及种种对比数据显示,我们面对的疫情要比非典“迅猛”的多。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如今的应对方法似乎比十七年前更多,也更有效,但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从业者,当我们回顾过去17年,在城市规划层面对于疫情防控的有效举措时,成果是值得反思的。

03年非典爆发之后,规划界就有了对于阻断疫情传播的相关思考,但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一、控制城市规模


2003年的非典爆发于人口稠密、经济发展的广州、香港、北京等特大城市,而古今中外的瘟疫也多流行于大中城市。当时有学者从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区域基础设施,科学确立城镇功能定位, 强调发展郊区卫星城镇,推广组团布局城市, 形成一批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城镇,用以疏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交通压力。

如今新冠状病毒的肆虐又是爆发于武汉这样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城市,或许再一次证明了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承担的功能过多,组团式、卫星城发展能力不足,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疫情传播的的介质。

武汉汉口火车站 


二、编制“传染病防治规划”


传染病自中世纪以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从14世纪到16世纪流行于欧亚非三大洲的黑死病(鼠疫)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霍乱,都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传染病总是通过人口稠密的城市大规模地蔓延,危胁人类生存与健康,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有学者提出为防止传染病蔓延,要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增加“传染病防治规划”,从城市规划上为传染病防治采取措施,其内容需要纳入传染病病人运送系统、传染病隔离设施规划、传染病治疗设施规划、传染病研究系统及传染病预警系统等。

但查看当前的各级城市规划,并未要求编制传染病专项规划,涉及公共安全的防灾规划中也未纳入防疫规划的内容。同时,我们仍然缺乏传染病控制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的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不能在城市规划中有效提出疫区隔离区控制措施,以及控制传染病流行的规划设计方法等,民用建筑中的卫生防疫也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三、加快践行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这个概念, 早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 就明确地提出来了,并把建设健康城市作为全球性计划进行推广。“健康城市”是以市民的身心健康为中心, 综合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它的创建,实质上是政府动员全体市民和社会组织共同致力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健康促进过程,是建立一个最适宜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的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及人性化的有利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城市规划。

我国在健康城市的推广和践行上也一直在努力,开展了在城市绿化、在城市规划中将生态与健康相结合等多方面的研究,发布了《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以及《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一些城市也开始编制健康城市规划。从相关论文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健康城市的方案停留在理论层面多,落到实际的执行层面少。

WHO提出的健康城市愿景一共包括五大方面,详见链接
http://www.euro./en/health-topics/environment-and-health/urban-health/who-european-healthy-cities-network/healthy-cities-vision


四、发挥绿地作用


从03年非典传染的特点来看,防止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也是隔离、通风。而隔离、通风必须有城市“卫生隔离带”,也就是城市绿化卫生隔离带。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中,建议增设“卫生隔离用地”,有效防止疾病传播。



五、传染病防治建筑设计规范化


2003年5月14日,卫生部和建设部联合发布《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医院建筑设计要则》,配合各地改、扩建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医院的需要作出具体指导。要求各地选址改造医院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尽量避开城市人口稠密区,如学校、住宅、水源等有可能造成危害的重要设施,选择地势较高、地质稳定平坦地段,尽可能在城市区域常年主导下风向等。

        

六、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03年的非典时期,编制了《人类居住环境与传染病控制研究》可行性报告。结合我国建设行业规划设计、建筑工程等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国际上人居环境对传染病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传染病暴发期间应急措施》、《城乡规划与传染病控制研究》、《建筑设计与传染病控制研究》、《垃圾处理与传染病控制研究》、《北京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大气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农村居住环境与传染病控制研究》、《人居环境与传染病控制对策研究》等9个重点研究课题。但无成果可查,以当前疫情形势来看,这些相关方向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


可以明确的是光凭城市规划的一己之力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疾病传播的问题,我们也权且充当“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希望能够在一次一次的磨砺中积累经验,正如帝都会在“灾祸如何塑造城市”中写的那样:聪明的城市会在灾祸中成长。

而这仍然有赖于人类的不断总结和自我完善。
 
参考资料:
李秉毅,张 琳.“非典”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规划师,2003 年第6-2期
文慧.反思“非典”: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的现在进行时. 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9月
党文.建设部将开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传染病控制研究》,城市规划通讯,2003.9
李丽萍.国外的健康城市规划. 规划师,2003 年第6-2期
董晓莉.建筑和住区中疫病传播途径及其控制初探.清华大学,2005.5

本文作者

蘑菇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2003年开始学习城市规划专业,至今已有17年,目前从事规划管理的工作。


梦婆有话说:

武汉疫情爆发之后,城市设计特约编辑的讨论群里一直热议不断,我们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当城市遭受巨大灾难时,作为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相关的从业者和学习者的责任。每一次警醒和反思都会化为推动改变的力量,城市设计也将持续推出“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系列文章,欢迎大家关注、交流和指导。点链接了解城市设计特约编辑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