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志在统一,平定“三藩”

 人之意 2020-02-26

康熙皇帝就是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一公元1722年),清朝入关后第二个皇帝,统治中国长达六十一年之久。康熙时期,国内外斗争都给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篇章。在国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各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对外,康熙时期积极进行了反对早期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斗争。

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统一和国家权力,从事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平定“三藩”,降服郑克塽,击败噶尔丹;抗击沙俄殖民主义侵略,等等。这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康熙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康熙八岁时继位为皇帝,十六岁时捕杀了独揽大权的鳘拜,开始亲政。康熙帝亲政时,南方有吴三桂等“三藩”制据数省,东南海上有郑成功的后代占据台湾,西北有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子制造民族分裂;沙俄侵略者图谋我国西北、东北边疆。一个偌大的中国,实际上没有统一。康熙帝决心要统一全国。要实现国家统一,首先遇到的就是吴三桂等“三藩”割据势力。

吴三桂是引清军入关的明将,在镇压农民起义军和抗清力量中,保存和扩大了实力,有精兵六万五千余,割据云南。吴三桂与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合称“三藩”。他们在控制区内广占田产,苛征无度,使当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藩”割据势力的不断发展,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康熙对此深感忧虑,他把“三藩”作为朝政的三件大事之一,刻在宫中柱上,以示重视。日亲政起,逐步对“三藩”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如令吴三桂缴还大将军印,批准他辞去云贵总督,罢去其指派官吏之权等。尽管采取了这些限制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藩”的问题。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上书要求归老辽东、请由其子尚之信袭爵。康熙帝认为这是撤藩良机,同意了尚可喜的请求。这一举动牵动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他们两人也请求撤蕃、要求撤藩是假,积极准备叛乱是真。吴三桂及其将领们认为,皇帝还是个小孩子,料他没有胆量批准他们撤藩的请求,因此他们一面假意请求撤藩,一面积极准备叛乱。年轻的康熙帝识玻了吴桂的阴谋,指出:

“吴三桂叛乱蓄谋已久,现在撤藩要反,不撤藩也要反,不如先发制人。”

当时大多数大臣都担心撤藩引起时局的动乱。康熙却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撤藩命令下达以后,当年十二月,吴三桂就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举兵叛乱了。

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动。有的人主张杀掉主张撤藩的人,向吴三桂谢罪;有的人甚至提出“裂土罢兵”的主张。康熙对此一概严斥不许,下令停撤闽、粵二藩,稳住耿、尚,削去吴三桂王爵,杀其在京之子,部署集中力量消灭吴三桂。这样,一场统一与分裂的战争开始了。

这场战争进行了八年之久,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撤藩令下,叛乱初始。

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公元1674年1月)叛乱,自称天下招讨都元帅,控制云南、贵州,派将攻入湖南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吴三桂的党羽、旧部和一些地方大员纷纷起兵响应叛乱。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数省陷于叛军之手。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一时间,长江以南及甘、陕、川等地,或为叛军所据,或处烽火之中,时局相当严重。

这一阶段中,清军屡屡失利。但康熙沉着冷静,纵观全局,运筹策划、积极应敌。首先,他令勒尔锦率大军抵荆州前线,抗击吴三桂的主力,而后另出一军突入江西,割断吴三桂与耿精忠的联系,并在兖州、太原等地驻扎重兵,四方呼应。同时,康熙帝命令地方保荐能征善战的汉人派赴军前,也笼络没有叛变的汉将为其效力。对大军粮饷补给,增援等项事宜,也一一作了布置。

在康熙的正确指挥下,平定“三藩”的战局趋于稳定,逐步转对峙。

第二阶段:战争进行到两年以后,形势逐渐对清军有利。

西线王辅臣态度游移,退守平凉,寄希望于招抚.康熙帝表示往事一概不咎,积极争取他重新归附。康熙十四年(公元1775年)夏,王辅臣降服,西线叛军解体,解除了凊军西北方面的后顾之忧,西北局面稳定,就可用主力专攻湖。次年,康熙组织清军从荆州和江西两面进攻,自江西迂回破袁州,又从醴陵攻萍乡,乘胜直指长沙。康熙帝积极的战略指挥,改变了战局。

吴桂疲于招架,他得到清军逼近长沙的消息,急率长江湖口前线驻军回援,从各方面调集兵力,全力拒守,康熙帝则乘其湖口各路守备空虚之机,命令清军自荆州渡江进击,湖南吴军溃败。这时,东线耿精忠不积极进取江浙而固守福建,与从台湾登陆的郑经互相攻杀。耿、郑部内乏粮饷,士兵逃亡。康熙乘机令清军一部攻入仙霞岭,迫使耿精忠归降。随后,尚之信、孙延龄以广东、广西降清。这样,康熙就能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了。

东西两个战场上的割据势力败灭以后,吴三桂就全力拒守岳州、长沙等地,与清军处于相持状态。但吴三桂内部极其虚弱,兵饷枯竭,民穷财尽,怨声四起。康熙帝则一面集中兵力,提拔能征惯战的将领,加强正面进攻,并遣军深入湖南南部和广西,扰敌后方,一面开展政治攻势,派被俘人员到前线劝降,动摇叛军军心。康熙帝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双管齐下,吴三桂重将林兴珠,韩大任等纷纷降清。

笫三阶段:吴三桂困兽之斗。

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为作困兽之斗,六十六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大封诸将百官。但是,这一政治行动仍然没有改变叛军的处境。当年秋天,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清军乘势发动攻击,以水师进泊洞庭湖,断岳州粮道,岳州叛军逃窜。

次年,清军平长沙、衡州等地,尽复湖南。同时收复广西全境。下半年,清军平定汉中、成都,四川恢复。这时,康熙宣布,叛首只吴三桂一人,投诚者赦罪,有功者叙录,叛军人心瓦解。康熙帝令清军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进军,直捣云南。康熙十年(公元1681年),清三路大军会师云南,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平定“三藩之乱”就这样胜利结束了。

纵观整个平定“三藩”的战争,康熙帝对战争的正确指导,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起初,他果断决定撤藩,对早日翦除三藩割据起了决定作用。战争中,康熙注意提拔能征善战的将领,釆用了剿抚兼施,政治攻势配合军事进攻,集中兵力打击主要敌人,分割包围,一一消灭等战略战木,都是很成功的。

总结:平藩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适应了我国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次战争,使我国避免了又一次大分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抗御外敌入侵的能力,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加强了清政府对南方的管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